时间:2024-07-06
赵 蕾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
赵 蕾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文章从时代要求和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两方面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4S”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校园网络课程平台等方面探索了思政课实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以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路径,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所启发。
“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改革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互联网+”的潮流涌动中,中国教育已步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中。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而言,信息化是机遇也是挑战。网络环境下的思政课通过更广阔的互联网渠道向大学生群体介绍真实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信仰,更是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把习主席的讲话精神落实到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如何主动出击,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占据网络主阵地,是我们当下要深入思考的紧迫课题。
(一)慕课发展迅猛,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
慕课(MOOC)是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形式,任何人都可以在线注册使用。这种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全新教学模式,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慕课的教学模式包含讲授、讨论、作业、反馈、评价、考核等基本环节,具有开放程度高、可重复收听收看等特点。[2]由于慕课平台上在线讲授的教师团队通常是由知名高校的教授主讲,对普通高校学生而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如果思政课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仍然按照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产生“既然网络上有更高水平的老师的讲授,那在教室里听讲还有什么意义呢?”的想法。因此,研究慕课的新技术和新手段,改革思政课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思政课适应新形势的必由之路。
(二)教师面临“新”知识短缺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网络呈现“信息爆炸”之势,学生在信息获取方面并不逊色于教师。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要面对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授课内容不但要常讲常新,而且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进行讲授方式的微调。
“90后”大学生在交流中经常使用一些网络新名词,这就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能够熟知“90后”大学生的语言特点,在课堂讲授中加入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鲜元素”。
(一)信息化教学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作为一个工具,已经改变、颠覆了很多传统模式,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获得大学生的认同。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为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扩展思政课教学渠道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已逐渐向网络转移,这使得“信息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信息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大学生在教学环节接受教师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会受到其他途径种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如何在复杂的社会思潮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精准解读现实问题,在思想多元化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思政课教师面临的现实难题。[3]
(二)信息化教学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达7.31亿,手机网民达6.9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3.2%。[4]一方面,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已经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他们习惯于在网络社交平台交流,有着鲜明的“个人标签”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他们不接受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这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熟悉而乐见的便捷的互联网传播渠道,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具象化、碎片化特点,给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化、生活化提供了可行的着力点。[5]同时,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研究现状,顺应趋势,遵循规律。因此,在思政课中实现信息化教学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一)运用多媒体,探索实施“4S”教学模式
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探究问题、启迪思维、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为特征,实施“4S”模式课程理论教学方式。所谓“4S”即事—思—识—实。“事”指事件、事实。在思政课课堂上,以耳濡目染的活生生的“事”为切入点,吸引学生关注,触动学生心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现实感。教师在理论的讲述中可以结合故事,从小故事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思”指思考。思政课教学由事件、事实切入,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价值观的塑造要触动心灵,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识”指知识、认识。要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升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现内在规律的能力。“实”指实践。知行合一是思政课教育的根本方针,实践会使事实鲜活起来,使理论更有说服力。“4S”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让学生从看得见摸得到的事实、事件出发,引发思考,从而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理论本质,揭示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比如,前段时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我选取了部分视频在思政课课堂上播放。在看到“高育良”讲廉洁的画面及“高育良”对“侯亮平”的说教同“高育良”和“祁同伟”的对话的对比时,学生们窃窃私语,显然有很多话要说。这时,我引导学生发言。有的说,这是一种言行不一的行为;有的说,这背离了思政课上所讲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有的说,这是严重的渎职,会对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等等。学生们踊跃发言之后,我将课堂主题引向之前所讲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的知识点。课下,我让学生就此写观后感。这样,以现象级的影视作品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兴趣,学生们有感而发,进而组织讨论,观点越辩越明,理论越辩越深入心灵,有效地实现了课堂目标,也促进了学生从现象认识本质,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借鉴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方式,使爱国主义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一位大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教学目的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要围绕爱国主义这条主线。打个比方:思政课教学好比“放风筝”,事件的讲解可以多角度、深层次,可以像风筝一样飞得高、飞得远,但有一根线教师要牢牢地抓在手里,这根线就是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主线,整堂课的教学都应该服务于它。如果教师仅仅只是对事件进行精彩的描述,而没有升华和启示,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阶段,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思政课的教学也可以借助翻转课堂模式,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比如,某节课前,我布置学生观看国产大飞机试飞、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下水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要关注网友的评论,同时对持消极观点的言论进行书面反驳,当然这也是课上要讨论的问题。等到上课时,我组织学生对这两件大事发表看法。学生们的发言都洋溢着自豪和骄傲。接下来提出个别网友的负面言论,并请大家反驳。学生们运用数据、西方媒体观点、图表等各种手段对此言论进行驳斥,在反驳中我发现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最后,我总结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给学生,学生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在网络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如何去伪存真、以正视听需要理论功底,需要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三)运用视听资料,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授课效果
在教学中注意选取触动教师自身的历史事件及一些视听资料,授课中不只是讲事件的结果,更要注重讲述因果关系。要感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感动,就无法打动学生。
有这样真实的课堂一幕:同学们观看纪录片《信仰》后,交流观后感时,14级兽医系的一名女生,主动举手发言,她很激动,发言时头和身子在大幅度地晃动:“我们如果不好好学习,对得起牺牲的烈士吗?!……”这段话她讲得断断续续,用了足足三分钟时间,这一方面是她身体患有先天性的疾病使然,另一方面更是她的肺腑之言。当时我站在她身旁,被她震撼了,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我哽咽着对同学们说:“我被纪录片中的英雄和我们这位可爱的同学感动了!”当时许多学生和我一样,泪流满面。这样的时刻,语言是苍白的,心与心的交流是多么的可贵。
(四)建设校园网络课程平台
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平台。我校所有思政课教师都创建了自己所教课程班级的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不仅有教学课件、教案、课程习题、课外阅读资料等,还有答疑区及讨论区,可以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我们上传了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以督促学生及时进行预习及复习。每章测试题通过网络发布,已经实现了提交时自动打分,可以非常迅速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此外,由于课堂时间所限,学生们的实践作业不能够在课堂时间一一展示,而大家做的PPT又实在精彩,所以就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打分,每一位学生的作品既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又能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五)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师生感情互动
思政课教师在第一堂课上,就会把手机号、微信号、QQ 号及微博账号等信息告知学生,用微信中“面对面建群”的功能建立起不同的课程班级微信群。QQ 空间的互动、微信朋友圈的美文共赏,变成一次次正能量的传递。师生之间通过网络互动,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增进了感情。思政课教师不再是同学们眼中“熟悉的陌生人”,改变了同学们心目中固有的思政课教师的形象,使师生真正成为知心朋友。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我们只有砥砺前行、锐意创新,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跟上时代步伐,重新焕发活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是复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在摸索中前行。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1]张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人 民 网.(2016-12-09)[2017-01-20].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5-07-30)[2017-2-20].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3]赵婀娜,郭倩.互联网+大学思政课[EB/OL].人民网.(2015-06-04)[2017-02-25].http://edu.people.com.cn/n/2015/0604/c/006-27101033.html.
[4]喻思娈,张洋.我国网民达7.3亿[N/OL].人民日报,2017-01-23.(2017-01-23)[2017-03-10].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1-23/nw.D110000renmrb_20170123_2_10.htm.
[5]郑运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 [EB/OL].人民网.(2017-02-16)[2017-3-1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216/c143844-29084285.html.
Study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Internet+” Era
ZHAO Lei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Zhengzhou,Henan,China,450044)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brings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the inside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4S" teaching mode,flipped classroom and campus network course platform.It is hoped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may change their educational philosophy,expand their education path,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so as to offer some implication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ne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teaching reform
G4
A
2096-0069(2017)05-0071-04
2017-06-20
赵蕾(1974— ),女,河南夏邑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思想道德教育。
(责任编辑 杜丹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