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时间:2024-07-06

杨双玲

(深圳市龙华区民顺小学, 广东 深圳 518131)

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杨双玲

(深圳市龙华区民顺小学, 广东 深圳 518131)

文章在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知识建构理论等为指导,设计有助于改善学生参与性和合作性的“问题—探究—发展”三段式教学框架进行教学实施活动,并从学生的参与性、合作性两个方面评估教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班级大多数学生的个人参与情况有所改善。

网络环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参与性;合作性

信息化社会,尤其注重个人的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和革新能力,这同时也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在跟踪南京市某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时发现学生存在缺乏主体意识、参与学习状况不乐观、在学习过程中“各自为政”、合作交流“表面化”等问题,影响学生的深层知识建构。而有关研究表明,在学习初期,如果缺乏先行针对性的知识准备和技能,学生容易出现参与意识不强、交流不深入等问题[1]。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选择学习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研究方法,利用知识建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回溯到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时吸收发现学习的操作方法,共同构建益于改善学生参与性和合作性的课程教学框架,并将该框架应用于南京市某小学四年级28名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以期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性有所改善。

一、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依据

最近发展区理论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至少应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水平,即儿童实际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成人的指导帮助下,所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儿童潜在发展水平,这是其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潜力。“有效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开展、实施的教学[2],同时也是教师推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向前发展的教学。

知识建构理论最早是由加拿大学者斯卡达玛利亚(Scardamalia)和伯瑞托(Bereiter)提出的,通过不同学者对知识建构的解读可得出其基本思想:新知识的建构不是简单地在他人的协助下为个体同化或顺应的,而是在特定社区中,与同伴在共同探讨的领域从事问题解决,建立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实现的。知识建构理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转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合作的学习,用多维的体验性学习代替单一的认知性学习,改变机械性学习为互动的、交往性学习等思想[3]。

布鲁纳(Bruner)在吸收了皮亚杰(Piaget)的发生认识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发现学习,即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索、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学习方法[4]。学生要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在领会、应用、创造中去发现、去学习,而教师则须创造情境,提供机会,并及时点拨、启发学生;教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摆脱外界奖惩的控制,鼓励学生以发现作为自我奖赏而进行学习。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多种教育理论之上的。[5]本研究并非是简单套用知识建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而是在此基础上回溯到最近发展区理论,以激活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起点;吸收发现学习的操作方法,以建构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流程。

二、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

基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从问题确定、探究学习、延伸发展三个阶段入手,从教师指导、学生、教学活动这几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建构出符合学科特点、适应网络学习环境的课程教学框架(如图1所示),以实现更深层次的知识建构学习。

图1 “问题—探究—发展”三段式教学的初始策略构建

(一)问题确定阶段

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认为:探究是一种多维度的活动,其中包含观察、界定问题、验证书本及其他知识来源、制订探究计划、收集与分析数据、验证实验结果以及诠释结果等活动[6]。而杜威的五步教学法认为学生要实现“做中学”,首先必须意识到一个问题,之后必须清晰地界定这个问题。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问题是开启探究进程、高阶任务的核心因素,确定研究问题是实现学生深层探究活动的前提。

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寻找、明确各组研究的问题。本学期的研究主题是“植物”,是教师基于上一学期“动物”主题的学习而提出的。这主要是考虑到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过常见的蔬菜和花卉的种植活动,但并未深入学习诸如植物习性、植物生长所需环境之类的更深层知识。因而这一主题的设置既是深化了植物主题的相关知识,也与上一学期的动物主题有了一定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摒弃了动物主题中为每个小组指定研究分主题的做法,改为班级学生自行讨论主题的做法。通过一节课的思维碰撞,形成了认知冲突,也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六大分主题。

图2 各组的研究分主题

学生在确定研究主题(也即研究问题)之后须清晰地界定所选主题,理解主题的实质。这就需要对所选主题的情境和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关信息加以选择和评估,并建立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关于这方面的设计是各组通过收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等活动,并于下次课程中汇报本组主题内容,班级其他各组随机提问,从而形成对各组主题的深入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本组成员通过收集资料等活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本组研究主题,而班级其他成员通过倾听其他组的汇报,深化主题的表征形式,从而更好地界定自己的主题范围。教师需要在学习者因过于集中于问题情境信息的具体细节而不能阐释问题的实质而导致低层次的学习时,帮助其跳出具体的问题细节。网络环境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资料收集、报告分享方面,各组通过网络收集本主题资料,并将形成的主题报告分享在班级博客中以便其他各组同学提前了解主题报告内容。

(二)探究学习阶段

确定需要研究的主题之后,便进入到深入探究问题的过程。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研究探索为基本的学习形式所进行的探索、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

这一阶段的学生活动设计主要包括制订计划、收集资料、展示交流等活动。学生在确定问题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订研究问题的计划,明确组内各成员的分工,并通过动手操作与体验探究,获得对探究过程的初步感性认识,并在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从而形成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比如在本研究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课题研究的计划书,并为学生详细讲解了计划书中诸如研究方法的选择、小组成员的分工、具有层次性的研究步骤之类的事项。明确团队协作的学习内容和个人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当学生在假设性学习的过程中无从下手时,向他们提供研究思路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教师的帮助不仅包括在学生遇到研究瓶颈时的适时指点,还包括在学生遇到问题出现退缩行为时的情感激励,对学生积极探究行为的赞赏,以及对学生取得的结果的评价。网络环境的支持则体现在学生需要实时在班级博客中发布各组的研究进展和研究内容,其他各组同学根据研究内容提出疑问或困惑,而发布组则需要在此过程中汇总问题,在定期的汇报中进行重点答疑。

(三)延伸发展阶段

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一种发展,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解决问题是进一步的发展,学生能应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技能、方法解决新问题则是更大的发展。本研究中,学生在已有“植物”主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角的设计”活动,这一过程是学生技术、知识的提升过程。学生不仅需要借助已有的研究,如植物种类选择、不同外形植物的位置,还需要面临诸如器皿材料选择等新问题。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总结、提炼过程,还是对新问题的延伸学习过程。当然,此时教师需要组织班级学生进行成果的展示、交流活动,全班就每组的设计图进行评价—修改—点评,最终形成设计图终稿,从而实现知识的应用、升华。

对主题的研究并没有随着交流环节的结束而结束,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本学期探究过程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引发学生进一步的主题拓展学习行为,进行持续的探究,完善主题相关知识建构。如本研究中,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学生将研究的主题延伸到植物的养护问题上来,在深入学习养殖植物诸如植物的疾病、植物的生长环境、植物的光合作用之类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主题体系的拓展。延伸发展不只包括时间的延续,也包括研究空间的扩展,不仅需要注重主题体系的拓展,还需要考虑主题学习的深度。比如在本研究中,学生在研究室内植物的选择时,会遇到植物的种类、植物的摆放搭配、各种植物的习性等问题,而在设计植物角时会涉及所需器皿的材质问题,如器皿是否环保、价格是否昂贵等。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深化对主题的研究,形成更具深度的知识体系。

三、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应用

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的教学实践在南京市某小学四年级某班的课堂教学中完成,每周一次课(两节),历时八周。参考前期的课程框架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框架进行一定的调整。

通过课堂观察,“问题—探究—发展”三段式教学实践有以下问题:1.不同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时机不同,导致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步调不一致,小组整体学习进度缓慢;2.在面对面的课堂学习中,班级各小组的学生参与情况不均衡,有部分成员处于小组学习的边缘区域;3.组内分工不均匀,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不利于协作学习的进行;4.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进行网上学习时,容易被无用的信息或炫目的网页和游戏所干扰;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理和共享。

基于设计的研究强调教学的生成性,采用弹性的设计修订,不断分析现实情况,调整教学干预[7]。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在已有教学框架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调整:1.添加“课前准备”环节。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根据研究的进展发布并阅读其他学生的博文,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初期因缺乏先行针对性的知识准备和技能,导致交流不深入等问题[8]。2.博客平台与其他软件相结合。本研究利用班级QQ群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布在QQ群里,以便教师及时指导,同时学生通过浏览历史记录为自身的学习提供参考。3.教师对小组或组内成员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4.教师通过博客群或QQ群为学生提供与主题有关的学习资源,如网站、微信公众号等。5.同时,建立规范的学习和汇报规则,如在博文中应注明自己的参考资料或在汇报中应说明自己研究结果的来源等。

四、结论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拍摄课堂视频、问卷、收集学生发表在班级博客中的博文等方式获得反馈数据,并采用统计分析法、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 内 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等方法分析其在改善学生参与性与合作性方面的应用效果,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发展”三段式教学对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通过分析学生在线上和线下的参与情况发现:班级的整体参与性没有显著的改变,但班级大多数同学其个人参与情况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原本参与情况不是特别好的同学,其参与情况改善显著。同时由于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博客发帖任务一般由组长来承担,组员发帖的积极性不高,但是班级同学对首帖的评论情况还是有所改善的,这也从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参与性是有一定的提高的。同时还可知:教师的监督虽然使学生发帖和评论情况都有所改善,但是学生的参与深度即参与质量还需要依靠其内在动机。

第二,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发展”三段式教学对学生的合作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学生在博客群中的互动情况的网络分析可以看出:班级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之间的交互合作有所增强,同时可知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交流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而在面对面的线下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加倾向于与他人的互动,关注他人的学习进展。但是这种关注却没有转化成与他人的积极交流和协作。同时,随着学习活动的展开,学生之间交互的增强伴随着彼此之间的安全感下降,从而导致整体的信赖均分下降。

本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后续研究中仍将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进一步进行深入的教学实践。本研究虽已提出设计框架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但仍需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实践,如在不同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各种软硬件平台的迁移性、各环节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利用上等,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进行推广应用。

第二,明确和完善三段式教学的评价体系。在本研究中,由于实验初期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而导致评价体系相对零散,因此,后续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建立健全评价体系,针对三段式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的支持作用。

第三,增设班级进行实验对照,通过此方法进一步剔除影响学生表现性行为的干扰因素。

[1][8]胡小勇,李丽娟,郑晓丹.在线环境下学习者协作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44-50.

[2]D.P.奥苏伯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余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汤明秋.浅谈知识建构在语文教学策略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2008,(02):144.

[4]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287.

[5][7]张文兰,刘俊生.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13-17.

[6]岳平.探究式学习对高一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grated Practical Activity Course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YANG Shuangling
(Shenzhen Longhua Minshun Primary School,Shenzhen,Guangdong,China 518131)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tegrated practical activity course,and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this paper designs a three-stage teaching framework of “problem-inquiry-development”.The framework is implemented in teaching activities to improv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cooperation.At the same time,teaching effect is assessed in two aspects: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cooper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 have improved their particip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integrated practical activity course;participation;cooperation

G434

A

2096-0069(2017)05-0081-05

2017-04-10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资助研究项目“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lhybzz17011)

杨双玲(1990— ),女,河南周口人,深圳市龙华区民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责任编辑 杜丹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