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课程属性视角认识小学科学微课程

时间:2024-07-06

范明刚

(肥城市白云山学校,山东 肥城 271600)

从课程属性视角认识小学科学微课程

范明刚

(肥城市白云山学校,山东 肥城 271600)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引起了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从课程属性视角全面阐释微课程的细微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结合科学学科特点,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七大要素来解析小学科学微课程,实现课程属性方面系统性的、全面的审视。

微课程;课程属性;小学科学课程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让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引起了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在实践工作中,笔者和身边的教师也经常感受到微课程应用带给课堂的惊喜,然而,经调查访谈,很多教师由于对微课程的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认识不到位,造成现实教学中时常上演“差设计质量、低开发水平、少实施效果、缺课程评价”的尴尬局面,由此,引发了笔者对微课程属性的深入思考。关于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宋利伟、梁林梅指出,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其理论研究,包括发展历程、内涵及特点;二是其实践应用研究,包括开发、建设与应用等。[1]笔者检索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微课程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胡铁生、金陵等学者已对微课程的属性做了深入阐释和合理区分(集中体现为资源属性,技术属性、课程属性),其中,金陵认为课程属性是微课程的最根本属性[2],胡铁生认为课程属性是最难认识、理解和技术开发的层次,是微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3]。这基本上确立了微课程“属性之说”。随后,石雪飞、黄宇星等还从教学性、完整性、生成性、情境性、趣味性这几个角度对课程属性进行解释[4][5],可以说对微课程的课程属性又做出了具体的总结。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具体学科)怎样把握微课程的各个环节,实现从理论认识到行为实践的高度统一,实现从微观上探讨和透视微课程的课程属性,这样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从课程性质、教学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七大要素来认识小学科学微课程的课程属性,以期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一种课程形态,作为当前“互联网+教育”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实现泛在学习的一种新路径,它以“微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为核心元素,体现复合型学习资源的特色,发挥项目学习的“问题聚焦、任务驱动、方法指导”模式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主体性方面的能力,是弥补和优化小学科学教育的一种新探索。小学科学微课程,其“微”的内涵不仅是时间的短暂,更多的是其探究切入点精而小、聚焦问题少而精,既包括碎片化的散点类微视频,又包括连点成线的序列化微视频,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深度学习的产生提供一种可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尊重个体差异,凸显学生主体性

基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微课程,学生可以自行决定选择学习哪一节微课程及决定学习进程、频次、片段,或全程,或前进,或暂停,或跨越,让个体的学习真实发生。为检验学习效果,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创造性理解探究过程、方法的学习成果设计成微视频,并上传至互联网共享,展现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和运用。

(二)注重探究品质,培养高阶思维

科学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主要实施翻转课堂这种“教”“学”翻转的形式来教学,通过课下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课上对知识的分析、评价和创造,实现认知层次的翻转和探究层次的跃迁,在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三)实行评价导向,聚焦学科素养

科学评价科学微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设置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还可以借助微课程中的小测验、小问答、暂停中的思考、星级奖励等进行学习效果反馈,使学生能够从多元化的评价中及时调整认知、元认知及时间管理方面的策略,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学习技巧的过程,逐步靠近和达到预设的目标,在积累过程中实现具备学科素养的育人目标。

三、课程目标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的课程目标阐述为指南,我们将科学微课程的课程目标确定为:利用声音、图片、文字等生动形象的音像资料和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引领学生利用手机、电子书包等技术终端,实现即时智能交互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手段下科学学习的新方式,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教学常态;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交互学习,涵养学生乐于交流、合作的情感和共享、共生的意识;引领学生探索不同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科学探究体验,密切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实现个性学习、泛在学习、高效学习的有机融合。

四、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微课程内容注重将各种富有探究价值的图文资源以动画等技术手段整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并借助经典的探究环境和方法引领,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掌握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方法,并巧妙运用这些科学探究方法来产生新的设计作品,以此改善生活。微课程的内容实施既依靠教师的方法讲解来呈现,也借助于线下的动手动脑、亲身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内化形成与心智水平相符的科学探究方法体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讲解与概念逻辑关系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展现简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经典的科学场景,引领学生认识科学学习对于每个人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性,并学会理性地判断自然科学的诸多变化,以及各种变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爱科学的同时主动用科学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珍爱生命,形成尊重事实与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动态性和无限性,形成符合时代潮流的科学价值观念。

(三)生命世界

生命世界中蕴含着丰富的探究资源,但是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及现实条件的限制,对一些生命现象缺乏直观的观察与体验。科学微课程将生命世界中奇妙的动植物、微生物的生长现象、变化过程以形象生动的微视频形式呈现,实现问题导向下的任务驱动,教会学生对生命世界产生敬畏与持续不断的好奇心,对各种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存本领、身体保健等形成深度认知,建构正确的生命观念。

(四)物质世界

科学微课程内容中所涉及的物质世界多是弥补科学教科书资源不足的内容,将不易观察的科学现象与事实以声音配文字式的精讲、精美形象化的画面、互动式问题等形式予以呈现,引领学生从多个层面研究物质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使学生对物质的认知变得更加直观与形象,探究的方式方法更加便捷、高效且安全。

(五)地球与宇宙

“地球与宇宙”这一板块内容包括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地球运动引起的变化及天空的星体等知识,这部分的知识多远离现实生活,抽象难以理解,然而却又能勾起学生对科学奥秘探索的好奇心,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引领学生借助资源丰富的微课程进行阅读科学史、科学猜想、搜集分析数据、分析星象图、模拟实验、中长期观察与记录星球运动变化等方法来揭开地球与宇宙的奥秘,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加深对地球与宇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系统性原则

科学微课程设计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不应局限于单独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要力求体现知识点的系统性,避免教学内容的传递产生断裂现象。为此,可以将思维导图设计在学习任务单上,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厘清知识结构、明确知识点所处的位置,既做到碎片中的序列化呈现,又可以系统化地呈现重、难点,使之连点成线,避免孤立存在,彰显系统思维的观念。

(二)启发性原则

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亲自实验、主动获取证据,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通过丰富的学习经历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建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因此,启发性注重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一个微课程为原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样例,一个典型的探究场景,就能引导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三)互补性原则

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的科学课堂以学习教科书知识为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科学微课程则赋予科学课堂以最大的开放性,弥补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作为有益补充,科学微课程既不能完全与教科书知识重复,也不能拓展空间过大,其内容与教科书知识相融合,构成一个完美的知识习得与能力训练体系,真正发挥彼此的优势,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独立性原则

科学微课程在方法的训练点、知识的教学点、情感的渗透点上,应体现其独立性,避免做无限制的拓展,应就某一知识点做深、做透,形成一个结构完整的独立个体。单节视频课保证课程要素齐全,体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深度学习理念。

(五)互动性原则

在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中,应与科学微课程产生思维交互,这样才能在观看微课程视频过程中引发思维冲突,刺激个人进行固有知识的有效提取和新旧知识的结构重组。在微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注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使之与微课程中的小测验产生良性互动,即时检验学习效果,实现评价过程的全程化,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六、课程实施

微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微视频和学习任务单。在科学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走出科学微课程即视频的误区,正确认识微视频和学习任务单这两种微课程资源的功用,进而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水平特点将科学微课程与传统课堂进行深度融合,真正发挥科学微课程的优势。

(一)明确微视频的特征,建设优秀微视频资源

优秀的科学微视频(课程)资源,具有如下特征:一是选题体现先进的科学思想,能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丰富与完善学生的前概念;二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规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概念体系建构;三是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利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将隐形化的科学现象显性化,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知与理解;四是通过高品质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发挥技术优化教学优势,视频设计与制作精美,聚合碎片化信息,形成高浓度、逻辑性强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小而精的信息;五是任务驱动贯穿探究全过程,实现自主高效学习效果。[6]

科学世界是个开放的系统,学生的科学认知也应该是个开放的内化过程。科学教师应以开放的教学观念建设优质的微视频资源,将无处不在的科学知识集纳在精华的学习视频中,不断拓展学生获取精华信息的渠道,并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

(二)明确学习任务单的功能,编写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单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脚手架,其有六大功能:一是具有资源使用与共享功能,提供系列化的网络资源作为线索,供学生参考,寻找到富有价值的视频学习资源;二是具有学法指导功能,每一份学习任务单都对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与指向,避免学生的探究活动偏离探究主题;三是具有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或流程来完成任务的驱动功能,学生因每个环节的任务驱动而产生探究的动力;四是具有将课上探究内容迁移到课下的拓展功能,指导学生以课下探究弥补课上探究的时间与精力不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完整认知;五是具有困难反馈功能,学生利用任务单记录学习中的困难,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情,跟踪指导学生的学习;六是具有动态评价功能,学生可以随着探究的进程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也可以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7]

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单的功能和意义,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教学流程及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好的把握,反过来将更好地促进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和运用,而好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受益的。

(三)科学微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把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原则逐步进行。[8]运用科学微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与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匹配,基于科学微课程的课堂教学分为课下与课上两段,因此,分别使用“微视频”“微视频+学习任务单”“任务单”来优化低、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结构,达到科学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低年级的学生知识经验水平低,动手能力和写字能力比较差,且喜好游戏类的科学探究活动,此时的科学学习尚处于扶着走的模仿阶段,教师可以设计难度不大的科学微课程,为学生提供微型化、自助餐化的经典视频,渗透一些比较浅显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课下以观看微视频为主,通过提出问题、学习过关、有奖回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课上学习以“畅谈体会—回答问题—教师讲解—拓展延伸”的流程进行教学。

中年级的学生因为拥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探究方法与经验积淀,开始由教师扶着走到了逐步放开阶段,科学学习已经处于半独立阶段,此时教师应以“微视频+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拓展探究的时空,提高探究的难度和坡度,指导学生借助微视频和学习任务单进行具有一定连续性的探究体验活动。中年级课下学习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阅读任务单中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和任务;二是根据学习任务单所提示的方法观看微视频,并解决任务单中所提出的问题,实施任务驱动式自主学习;三是小组合作交流,梳理矛盾困惑,完成任务单中的小测验,进行即时自我评价;四是提出学习的收获与疑惑,进行个性思考,以便课上交流。课上学习分为四个环节:一是小组展示,组内交流学习感受;二是合作探究,提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三是教师针对学生课下学习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教学,出示变式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四是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探究经验也变得较为丰富,其科学学习处于可以自主设计实验、独立进行自主探究阶段。这个阶段的科学学习仅靠教师设计的科学微视频远远达不到科学探究的要求,科学探究应注重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且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检索能力,能够借助学习任务单搜集与所探究问题关联度较高的系列化视频资源。高年级课下学习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阅读学习任务单中的问题,实施问题导向学习;二是根据学习任务单所提供的网址、学习方法搜集相关视频和其他学习资源,解决任务单中所提出的问题;三是完成任务单中的小测验,进行即时自我评价;四是提出学习的收获与疑惑,提出个人思考以便课上交流。课上学习与中年级大体相同,但是层次又有所提高。

在使用科学微课程的过程中要做到适时适度、因地制宜,如课前使用以预习新知、方法指导类的科学微视频为主,课中使用以优化教科书设定资源、小组合作展示研究成果、质疑问难为主,课后使用以资源拓展、梳理困惑为主,以帮助学生完善科学探究的方法体系。科学微课程应体现探究为核心和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理念。如:提供科学实验给学生看并写出观察报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问题精神;等等。例如《彩虹的秘密》微课程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课前让学生观看视频,对彩虹有一个初步认识,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以及彩虹是如何形成的。而后学生使用准备好的平面镜、水盆、喷雾器和水等实验材料与工具做模拟彩虹实验,成功验证阳光的组成。实验中学生可以比较彩虹的美观、大小。课后安排学生完成三项作业:一是还有哪些方法可以验证阳光的组成;二是画出一道彩虹,注意彩虹各种颜色的排列顺序;三是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时间不长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亲历活动不仅解释了彩虹的成因,还让学生用科学方法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七、课程评价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 分值 权重(%)评价等级(分值)等级分值简明程度4分围绕具有引导性或启发性的某个知识点(重点或易错点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选题;问题少而精,每个选题只解决一个问题或一个问题的某个方面课程选题趣味水平 彰显科学学科特点,难易适中,深入浅出,通过声音、图片、文字等生动形象的图文、音像资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思考 4分10 A(9—10)B(8—8.9)C(7—7.9)D(0—6.9)设计合理 具体教学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巧妙地设计,教授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 2分教学目标 将科学知识的教授、技能的学习、情感价值观的渗透融合在一起 5分重点难点 精准定位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5分教学内容 内容来源而不局限于国家课程标准,编排做到层次清楚、逻辑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生长和演进规律 10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切合实际而富有创意,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创新,深化学习交流与沟通过程 10分40教学过程 呈现经典的探究场景,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语言清楚富有感染力,渗透多样性的科学探究方法 5分A(36—40)B(32—35)C(28—31)D(0—27)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如过关检测或竞赛活动,评价内容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注重知识意义建构5分技术标准 录制方法与工具合理搭配;脚本编写规范,使文件能够在常用播放器中正常播放,图、文、声共现 5分视觉美感 视频画面清晰、图像稳定、声画同步、声音清楚(无杂音);图文搭配合理,图片风格统一;文字大小适宜,关键字突出 5分作品规范语言要求声音洪亮,发音清晰,表达流利,语速适宜,富有节奏感、感染力和逻辑性,涉及的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表述等符合国家标准和出版规范5分20 A(18—20)B(16—17)C(14—15)D(0—13)结构完整情境导入、问题提出、重(难)点讲解、学以致用、教学评价等环节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注重实效;除微视频外,还可以提供与选题相关的微课件、学习任务单、微题库等辅助资源5分

续表

[1]宋利伟,梁林梅.微课研究综述[J].数字教育,2015,(5):24.

[2]金陵.从微课程的属性认识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1):21.

[3]胡铁生.微课程的属性认识与开发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13.

[4]石雪飞,薛峰.论微课的资源属性和课程属性[J].教育信息技术,2014,(12):60.

[5]黄宇星,李呈林,谢燕非.中小学微课程属性及其价值表征[J].教育评论,2015,(12):47.

[6] [7] 范明刚.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的特征描述[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4,(12):85-88.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

(责任编辑 孙志莉)

Recogni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Microl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rse Attributes

FAN Minggang
(Baiyunshan School of Feicheng City,Feicheng,Shandong,China 271600)

As a new type of course form,the micro-lecture has aroused wide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of education theories.The total explanation of the details of microl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rse attributes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teaching.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this paper will analyze science micro-lecture of elementary school from seven big elements,namely,course nature,course elementary concepts,course goals,course contents,course design and development,course implementation,and course evaluation,and then gains a whole systematic survey of course attributes.

micro-lecture;course attributes;elementary science course

G4

A

2096-0069(2016)05-0061-06

2016-06-04

范明刚(1974— )男,山东肥城人,山东省肥城市白云山学校教科室副主任,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科学教材教法及课程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