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孙曙辉 刘邦奇
(讯飞教育信息化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88)
区域智慧教育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孙曙辉 刘邦奇
(讯飞教育信息化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新的形态,代表着区域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文章基于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背景分析,对区域智慧教育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提出区域智慧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体系框架,阐述了区域智慧教育平台、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的主要建设内容,进而探讨建立了区域智慧教育的运营与保障体系。
区域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规划设计;运行体系
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进入“融合创新”之变革时代。区域智慧教育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区域特色发展和区域推进的要求,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区域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区域智慧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代表着区域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本文以一个区域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对象,以学校教与学为核心,在认真分析国内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区域智慧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为科学地制订区域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及设计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十二五”以来,各地区认真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的各项重点工作得到快速推进。全国中小学校在网络接入、多媒体教室覆盖、师生信息化终端拥有量等方面有效提升,国家级、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校本资源建设,班级数字资源的教学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开通应用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两级建设、五级应用格局基本形成,各地开展管理人员、教师与校长培训,信息化管理能力与执行力普遍提高。
但是,从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于教育视角的分析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还缺乏先进的理念引领,主要还是着眼于运用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缺乏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智慧教育理念和模式变革的整体性思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深度不够,信息技术尚未引起传统教育教学的结构性变革。
(二)基于技术视角的分析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对教育业务的理解不够,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使得一线师生不愿意用;各自为战建设的学校平台,造成了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现象,各应用系统之间、校与校之间的数据无法联通,无法构建良好的区域教育信息生态。
(三)基于应用视角的分析
在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重平台、轻资源,重建设、轻应用”现象,虽然建设了区域教育云平台,但忽视了终端的应用建设,缺乏有效的资源服务,“有云无端”。不仅应用系统没有进入常态化教学,宝贵的教育数据也无法收集与汇聚,区域平台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实际应用成效不明显。
(四)基于观念机制的分析
实践中仍有不少人员思想观念落后,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在没有明确的思路与方向之前还处在观望阶段。信息化工作机制僵化,缺乏科学的组织保障和规章制度,常规性的运维人员与持续投入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运维服务模式,不利于信息化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政策背景
“十二五”以来,教育信息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等重大战略决策。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化发展,教育部制定和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在教育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管理的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应用”,这是在国家层面首次正式提出智慧教育的概念。
国家教育信息化方针政策和战略规划的贯彻实施,催生了区域智慧教育的提出和发展。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二是解决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并难以解决的问题,即教育的个性化与公平化。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新的形态,以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智慧教育云等为主要标志的区域智慧教育应运而生。
(二)时代背景
1.第三次工业革命
以个性化、人性化为核心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人类社会进入个体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时代。知识创新的时代呼唤适合个性发展的教育。现今的基础教育就是“人才产品”生产流水线的一部分,学校、课堂就是标准化的工厂、生产车间。未来的教育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课程,还是让学生适应已有的流水线般固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这是当下教育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2.“互联网+”时代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通过连接与分享,实现包括教育在内的行业生态重构是“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
3.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时代分水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进程已从过去的“辅助”教学时代,逐渐进入融合、创新与变革的全新时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分水岭之鲜明特征已经显现,以“融合、创新、智慧”为核心特征的教育信息化的新时代正在来临。(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时代分水岭
(三)实践背景
1.“智慧教育”归属于“智慧城市”建设体系
我国各地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等发展战略,许多城市制订了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目前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公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区、县、镇)已达到277个。国际既有的智慧城市建设内涵大致包含经济、政务、交通、就业、教育、医疗、环境等多重领域。结合中国城市化发展中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重大课题,智慧城市建设除了应突出城市管理、医疗、交通三大领域,重点应包括作为民生工程的智慧教育[1]。
2.“智慧教育”符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思路
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由于受到区域教育政策、教育人口、学校布局、教育资源和应用需求,以及学校管理模式的不同和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区域特色和区域推进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而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高级阶段的智慧教育更是如此。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照区域教育信息化政策、目前信息化的建设程度来制定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推进区域智慧教育建设。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定位
在推进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上,应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贯彻“智慧教育”理念,推进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一体化发展,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区域智慧教育环境,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和教育模式创新,为学生、教师和各级教育管理者提供适合、精准、便捷的智慧教育服务。
在目标定位上,推进区域智慧教育建设,就是要适应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和深化发展的要求,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教育数据的汇聚、分析与共享为核心,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智慧学习环境,推动基于智慧课堂、智慧校园的教育教学全面变革,实现个性化学习、公平化教育、智慧化管理,逐步建成区域智慧教育信息生态体系。区域智慧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智慧教学完成学习重构,实现个性化学习
将智慧教育的核心与落脚点聚焦于课堂,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精准掌握学情及个体差异,重塑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解决困扰传统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的难题。
2.通过互联网打破学习时空界限,实现教育公平
构建政府统一管理与运营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学习环境,实现泛在学习和终身学习。
3.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动态评价,实现智慧化管理决策
收集、汇聚形成完整的区域教育大数据体系,构建多层次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数据挖掘、分析,实施全过程动态教学评价,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
(二)总体建设框架
区域智慧教育总体架构由区域智慧教育平台、智慧校园平台、智慧课堂三层体系架构组成。在这个架构体系中,有两个相向的信息流在不断地汇聚和传递,即从上至下的决策信息流传递和从下至上的教育教学数据流汇聚。课堂产生的教学相关个人小数据,向上汇聚为学校大数据,同时各个学校数据汇聚到区域平台,构建了区域大数据,为学校领导、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多维度分析报告,为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依据[2]。
区域智慧教育总体架构的三层体系具体内涵如下:
1.智慧课堂位于三层架构的最底层
智慧课堂连接了一系列的教育感知系统,成为整体架构中的神经末梢部分,肩负着教育大数据的感知、采集和教育决策的传递、落实的重要职能。智慧课堂覆盖学校的每一间教室,基于移动互联网为全体教师、学生提供跨平台立体化交互与动态学习评价等各类教学相关应用,收集和汇聚教学活动中各种备、教、改、考、导、管、学等全场景的个人小数据。
2.智慧校园位于三层架构的中间层
智慧校园是校级教育数据的汇聚中心和教育管理中心,对上与区域智慧教育平台对接,对下与智慧课堂对接,是连接上下两级教育信息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桥梁,在三层架构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智慧校园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全校智慧课堂的教与学的各种数据汇聚,形成学校教育大数据,并据此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构建适合学校的智慧教育模式。
3.区域智慧教育平台位于三层架构的顶层
区域智慧教育平台是区域教育的数据汇聚中心和管理决策中心,对上可与国家、省级教育平台对接,对下可与校级平台对接。通过汇聚区域内所有学校教育教学数据,可以进行多个维度的科学分析,深度挖掘,形成区域科学决策,实现区域内教学资源合理调配与交流共享,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既可保证各个学校特色发展,又能做到区域内的教育公平。
(一)构建区域智慧教育平台
在已有“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智慧教育平台,形成区域教育数据汇聚中心和管理决策中心,实现区域内的所有学校与课堂的“互联互通”,并且提供有效资源与工具,上传、汇聚区域教育大数据,有效地管理、组织、监控教育教学。同时,提供互联网模式下全新的学习环境,通过区域平台及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公平的学习平台与工具,促进区域教育公平,提高区域教育质量。
1.建立区域教育门户及空间服务
建立区域智慧教育成果集中展示和宣传的窗口,采用“主站+子站+资源整合”的站群架构思想,提供区域门户、智慧校园门户、教育教学专题门户和师生个人空间入口等服务。基于教育门户为市县两级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建立个人学习与工作的信息化空间环境,集教育教学、教研、教学管理与培训等功能于一体,促进“学习空间人人通”要求的具体落实。
2.完善区域教育资源管理及服务体系
构建区域微课特色资源服务平台,围绕教和学活动为区域内教师和学生提供微课资源服务;根据学科、学段、知识点的不同,提供以课程为主导的微课,按照教材课程的目录同步提供相应资源服务。实现区域、学校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收、存、管、用,并通过课堂、学校、区域的三级体系为广大师生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师生也可以将教与学过程中再生的教育资源向平台分享、汇聚,从而实现区域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进一步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具体落实,促进不同区域、学校、学生的教育公平。
3.搭建区域网络教学教研平台
基于网络学习、移动应用、社交网络等新技术,建立区域网络教学平台,创设泛在学习环境,实施跨学校、跨时空的MOOC式教学方式,为教师、学生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服务。建立区域网络备课与教研平台,面向全市教师提供对电子化备课内容的管理及服务,提供丰富的备课模板以及备课工具和相应的资源检索,实现对个人备课资源的收、存、管、用。
4.建立区域教育大数据分析及动态评价系统
以课堂教学数据、日常作业数据等过程性教育大数据为基础,进行动态学习分析和诊断评价,为一线教师提供科学、准确、翔实的即时反馈结果,进而实现以学定教、精准教学;同时从多个维度汇聚、展示区域教育教学的动态、完整数据,构建区域教育教学过程的数据模型,把握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动态,实现基于数据的区域教育决策。
5.实现智能高效的区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
开发利用教育管理数据信息,提供符合区域教育实际的智慧管理功能,与区域智慧管理公共服务有机融合,并与国家教育管理云平台无缝对接,实现科学、高效的区域智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
(二)构建智慧校园
建立智慧校园平台,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学校各类应用系统和资源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具有高度感知能力、协同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新型信息化校园环境,实现基于动态数据分析的教学与管理决策,为智慧教学、智慧管理和智慧生活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智慧发展[3]。
1.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校级课程管理系统
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区域内市县两级学校范围内,逐步建立与分层走班制相匹配的智能选课、排课系统,建立健全基于学生动态过程性数据的GPA评价系统,并以此作为优秀学生评比、学生职业生涯指导、高校自主招生推荐的依据。
2.建立学校网络教学系统
结合学校实际,基于学习管理系统(LMS),构建学校小规模限制性课程(SPOC)在线教学平台,以校内教学活动为中心为教师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服务,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3.建立学校数据分析及动态评价系统
实现学校内各种教学数据的汇聚,结合深度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进行动态数据分析与诊断评价,即时反馈结果,向全校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科学、准确、翔实的多维度分析报告,为以学定教、精准教学提供数据支撑,构建适合学校特色的智慧发展模型。
4.建立学校智慧管理系统
适应学校各类管理业务需要,建立智能化的综合管理系统,包括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智慧人事管理系统,基于智能排课、智能评价的智慧教学管理系统,基于物联感知、智能监控、绿色服务的校园管理系统,实现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的管理服务环境。
(三)构建智慧课堂
构建和应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4]。
1.建立智慧课堂信息化环境
围绕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及个性化教与学要求,构建智慧课堂信息化环境,实现以教室为单元的高密无线环境部署,配合具有跨系统、多屏互动特性的移动智能终端,实现课堂内外全体师生高效、立体、无障碍的交互,为智慧课堂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2.推广智慧课堂移动端使用
大力推广教师和学生两类移动终端的使用。教师端是教师进行智慧教学的基本工具,为教师提供“备、教、改、导、考、管”的全场景教学应用服务。学生端是学生进行智慧学习的基本手段,为学生提供学习工具、交互工具、作业与动态评价工具等各种学习应用,并能够接受教师端的组织及控制。鼓励自带终端设备,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BYOD教学模式。
3.大力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应用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全面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按照“云端建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智慧发展”模式,部署智慧课堂信息化环境,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步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探索智慧课堂环境下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创建一批智慧课堂示范学校、创新团队和优秀案例。
(一)组织机构与队伍建设
1.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建立区域智慧教育推进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区域智慧教育推进工作有组织地实施和落实。一是领导小组。负责区域智慧教育统筹规划、经费保障、组织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决策。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推进落实和督查工作。二是专家指导委员会。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参加重要技术方案的论证、制定,担负教学水平督导评估工作。三是保障服务团队。负责基础环境、相关服务平台、应用系统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组织相关培训工作,具体负责区域智慧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和应用的技术保障与组织协调工作。
2.开展多样化信息技术培训
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多种类型的智慧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广大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保障智慧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结合区域智慧教育推进计划,开展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专题培训。二是结合智慧教育建设具体任务,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三是开展系统开发人员、系统管理员等支撑人员的智慧教育信息化技术能力培训。同时,建立完备的区域智慧教育培训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定参加培训的激励政策,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二)项目实施计划安排
1.项目总体推进计划
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的推进采取“整体规划、标准引领、项目示范、分步实施”的策略。按照区域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区域智慧教育平台,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建设标准、建设计划。重点抓好“智慧课堂试点学校项目”,制定智慧课堂建设模式与验收标准,按照区域直属学校与普通学校的不同类型特点,提出不同进度要求,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以智慧课堂为核心,课堂、校园、区域一体化的区域智慧教育体系,显著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阶段:总体规划与试点阶段,开展区域智慧教育的需求调查和详细分析,提出总体规划设计,进行动员部署,启动区域智慧教育建设工作,并组织开展“智慧课堂”和“智慧校园”的试点建设。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与实施阶段,按照总体部署,分年度实施各项建设项目。在试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智慧课堂”为核心,重点抓好智慧校园、区域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加强教学与管理应用,加强检查督促与协调工作,确保区域智慧教育建设顺利实施。
第三阶段:评价反馈与提升阶段,在阶段性检查评价的基础上,组织智慧教育建设项目验收,进行总结评价与反馈,促进区域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
2.重点任务进度安排
根据总体推进计划,对区域智慧教育的重点任务进行具体安排,可分为智慧环境建设、智慧教学建设以及智慧管理建设三个层面的工作来展开。
(1)智慧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在已有校园网络、班班通教室、资源平台等基础上进行智慧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升级改造;二是直接搭建智慧教育环境,包括智慧课堂信息化环境(教室环境和智慧课堂移动端建设)以及区域智慧教育数据感知层建设。
(2)智慧教学建设主要指在智慧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围绕智慧课堂开展个性化教与学应用,重点在于从“备、教、改、导、考、管”全场景出发,实现一线全过程教与学数据的感知和收集,打通学校、区域平台的数据汇聚通道。同时应秉承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原则,重点关注“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效果。
(3)智慧管理建设主要围绕教学实现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智慧教育管理和决策平台建设,重点在于实现自上而下贯穿学校、课堂的决策流通道,与自下而上的教育数据流相得益彰,形成动态、双向、闭环的“数据—决策”环。
(三)区域智慧教育的运营
1.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建立财政投入、企业参与、学校挖潜、社会捐助等多元化筹资机制,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智慧教育建设,学校按照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的10%列支智慧教育建设;加强与相关教育信息化企业合作,鼓励其积极参与智慧教育项目建设,有效拓宽信息化建设资金筹集渠道。
2.建立引导带动机制
(1)以信息化课题带动智慧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教育信息化课题的带动作用,围绕区域智慧教育推进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积极申报上级及本级的课题,引领区域智慧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一线应用案例丰富和完善课题内容,促进对区域智慧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反思,形成良性循环。
(2)打造典型应用促进有序发展。坚持以点带面,首先选择区域内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以智慧课堂为核心、以学校为单位的试点,逐步实现常态化应用,再基于应用的成功经验,在区域内开展智慧课堂的应用推广和智慧校园建设应用,并结合区域的财力和推进能力,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普及推广工作,最终实现区域智慧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3)通过活动推动智慧教育建设与应用。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研讨交流和推广应用活动,邀请相关领导与专家进行智慧教育教学的专题讲座,组织多层次的“智慧课堂”现场观摩研讨会,组织校长、一线教师到外校参观交流,组织区域内智慧教学名师宣讲,开展“智慧课堂”“微课”教学应用大赛等活动,营造全员参与智慧教育建设和应用的氛围。
3.建立考评激励机制
随着区域智慧教育的建设与应用全面推进,应逐步建立健全相适应的督导、考评与激励机制,以保障智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教育信息化工作督导机制。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督导管理办法,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区域政府教育督导内容,每年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督导,组织开展智慧教育建设专项督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并落实整改跟进措施。
(2)教育信息化工作考评机制。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纳入学校办学水平和校长业绩考核,将有关指标纳入学校考核评价标准,将教育信息技术能力(个人空间应用、“班班通”、电子备课应用达标等情况)纳入教师资格认证和考核体系,实现以评促建。
(3)教育信息化工作激励机制。制定教育信息化工作表彰激励政策,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地区、先进学校、先进个人评选,对成绩突出的地区、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地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智慧教育教学发展。
[1]郭红霞.我国智慧教育研究综述(2005—2015)[J].数字教育,2016,(1):16-21.
[2]钟晓流.从九方面解析智慧教育体系架构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39-40.
[3]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0.
[4]孙曙辉,刘邦奇.基于动态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2):21-24.
(责任编辑 孙震华)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gional Smart Education
SUN Shuhui,LIU Bangqi
(Xunfei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Hefei,Anhui,China 230088)
Smart education is the advanced stage and a new form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which represents the orientation and tendency of future reg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problems and backgrou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this article did an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towards the establishment of district smart education,put forward general ideas and systematic framework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mart education,expounded the main establishment content of regional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smart campus and smart classroom,and further discussed the operation and guarantee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mart education.
reg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smart education;planning and design;operating system
G4
A
2096-0069(2016)06-0014-07
2016-10-10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研究”(156122693)
孙曙辉(1962— ),男,安徽合肥人,讯飞教育信息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智慧课堂;刘邦奇(1962— ),男,江苏靖江人,讯飞教育信息化研究院特约专家,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学、智慧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