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从武汉到北京。在华中农业大学工作13年后,2020年10月,柴倩被借调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质量监测与专业学位处,协助“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
作为一名参加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志愿者,柴倩说:“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真的很微不足道,我很平凡。”
“我在学校负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是严把‘出口关的一员。”2020年12月25日,周五下午,北京,柴倩向《民生周刊》记者讲述她的本职工作。
病毒来袭,柴倩至今心有余悸。2020年1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钟南山院士确定“肯定有人传人存在”。两天之后,武汉“封城”。
彼时,柴倩已经回到河南老家,对学习工作了16年的城市,她有种“生离死别”的悲怆,对亲人、朋友的状况忧心焦虑,长辈、同学都纷纷通过电话互相安慰鼓励。
在河南老家期间,柴倩每天关注疫情最新消息,和权威机构对疫情的走势预测。同时,她还不间断地给自家菜园里唯一一棵洪山菜薹浇水、松土,希望它能茁壮成长。“这棵洪山菜薹象征着武汉人民顽强的生命力。”柴倩心里默默念道。
1月29日,大年初五,研判疫情形势,柴倩着手拟写夏季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方案。根据校领导指示,及时发布了《2020年夏季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安排》,增开“学位评定委员会”,同时发布“你的心忧、我的牵挂”——《2020年夏季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问答》,为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们吃下“定心丸”,这些工作被湖北省学位委员办作为典型推广。
“我一直关注着陈薇院士的科研进展,赞同她‘疫苗是终结新冠最有力科技武器的观点。”柴倩回忆说,“3月中下旬,我得知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就有了报名加入‘疫苗志愿者的想法,父母也非常支持我。”
柴倩咨询过不少朋友,有同学提醒她,打了疫苗后,如果免疫力增强不够,更容易被病毒感染。但柴倩坚信,研发团队已经做过风险评估,毅然决定参加志愿接种,为早日结束战“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月9日,柴倩接到湖北省疾控中心王雷医生发布的“重组新冠疫苗临床研究预约报名二维码”,进行了网上预约报名。
4月12日一大早,柴倩一人前往武汉特勤疗养中心。柴倩到达时,现场已经有不少志愿者在排队,等待一系列严格的体检。
“很幸运,我通过了体检。我记得当时还有不少体检不合格的。”
通过体检后,柴倩在武汉特勤疗养中心参加了“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Ⅱ期临床研究志愿者”的初筛和接种。
柴倩。图/张兵
据介绍,Ⅱ期临床研究为中、低剂量和安慰剂,研究分3组进行,即中剂量疫苗组(250例)、低剂量疫苗组(125例)和安慰剂对照组(125例)。
柴倩得到的消息是,本次接種志愿者无需接受14天的集中疗养观察,自行完成安全性观察即可。研究组专门建了志愿者微信群,对同一时间接种的志愿者进行在线随访,指导完成安全性观察和记录。
在接种完成的当天下午,柴倩就出现了37.3℃的低烧症状,随访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代喆医生叮嘱柴倩好好休息,每小时测量体温。如果体温再升高,要及时与医院联系。在大约24小时后,有惊无险,柴倩的体温恢复了正常。
得知柴倩接种了疫苗,华中农业大学在南湖新闻网上以“柴倩参加新冠疫苗志愿接种”标题,报道了柴倩的事迹。第二天一大早,学校党委书记高翅就赶到办公室看望柴倩。校长李召虎则是发微信鼓励柴倩“锻炼身体,坚定信念”。
在随后的观察期,柴倩早晚按时测量体温,正常工作学习、定期锻炼身体,适当加强营养。在接种后的第14天、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总共进行了4次抽血和医学观察访视。
令柴倩难以忘怀的是,终于盼到了与心中偶像——陈薇院士合影的机会。5月10日,接种后第28天,上午8点刚过,一辆军车驶入接种医院,有志愿者高喊“陈薇院士来看我们了”,前来接种的志愿者们纷纷涌上前去迎接陈薇院士。
陈薇院士向前来抽血的志愿者们挥手问好,“她大气从容的微笑,瞬间拉近了我对‘大专家的距离。我和志愿者们迅速排好队,手拿刚颁发的‘感谢状,与我的科学偶像合影留念。”
这一天恰巧也是“母亲节”。柴倩把这张合影发到微信朋友圈,并备注“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具有特别意义的母亲节。新冠疫苗二期抽血,近期就会揭盲,胜利在望!”收获超百位亲朋好友点赞评论。(揭盲,医学专业词汇,是指在盲法试验结束后,需要进行试验药和对照药的安全性疗效比较,这时候就需要知道受试者具体使用的是哪个组别的,这个知道的过程就是揭盲。——编者注)
把志愿者精神践行到底,是柴倩的人生信仰,精神追求。
战“疫”期间,柴倩和同事们一起帮助在校学生采买搬运生活物资,助力管护教学科研材料,在蔬菜基地养护生菜病株,在果树基地锄草护苗,在柑橘楼实验室晾晒植株;在校门口核验返校研究生,组织研究生进行“云端”学位答辩,折千纸鹤祝福送别毕业生。没有因为接种疫苗影响工作。
2020年10月4日,柴倩在武汉无偿献血300cc。她希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病人。“如果再次暴发疫情,我们抽点柴老师的血来输,就有抗体了。”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借调期间,领导和同事们都非常关心柴倩这位来自武汉的老师,对她志愿接种疫苗的故事,也常常通过这种轻松的方式,表达钦佩之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