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曾昭聰
關鍵詞:歷代方志方言文獻集成;方言文獻;學術價值
漢語方言主要指漢語的地方變體。中國歷代方志中所收録的方言材料,以漢語方言爲主,也包括少量其他民族語言和外語。由曹小雲、曹嫄輯校的《歷代方志方言文獻集成》(以下簡稱《集成》),2021年2月由中華書局出版。(1)曹小雲、曹嫄輯校:《歷代方志方言文獻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集成》全面調查了 7000 餘種方志,對其中 966種方志中所録方言文獻逐一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整理、點校,撰寫解題,介紹了各文獻的修撰者、成稿或刊刻時間以及所輯方言文獻出自原方志的卷數與版本等,確爲歷代方志中方言文獻的集大成之作。《集成》所輯録的方言文獻的時間從南宋至1949年而以清代和民國爲最多,方言材料涉及官話、晋語、吴語、粤語、湘語、閩語、贛語、客家話、平話和土話等主要漢語方言及少量民族語言。《集成》規模宏大,全書共十一册,總字數達500萬。《集成》的學術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方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復興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全面整理和研究歷代方志中所載方言文獻,是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方式之一。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其一,方言與民族文化。
歷代從事方言記録、研究的學者,都把方言與古語、通語進行比較並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例如孔仲南《廣東方言》(原名《廣東俗語考》)、楊恭桓《客話本字》、章太炎《嶺外三州語》的自序中都表達了這個意思。
收於《集成》者,如第一册《[光緒]順天府志》卷三二“方言上”:“言隨世轉,不無變訛,然古音古誼,時有存者,豈直問異辨奇云。”(2)本文所引方志資料皆出自《歷代方志方言文獻集成》,其出處直接標注在引文後,下同。(第1册第2頁)又如第八册《[民國]新修大埔縣志》方言部分開頭一段話:“民族文野,表於語言,覘人文者以之。故章氏太炎所著《新方言》謂嶺外三州客語,察其語柢,出於冠帶,不雜陸梁鄙俚之詞。誠爲知言。吾邑自晋置義招安置流民,篳路藍縷,實肇於此。中原人物,聯翩接踵。洎五胡之亂,來者益衆。蓋中原語音之傳佈南邊,其所來久矣。今考現存民族,雖大抵爲南宋遺民,前民已不可考。然語音遺留,比較南方數省,正而且古,誠有由焉。”(第8册第5213頁)
方言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大規模整理方志中的方言文獻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從漢語、漢字本身的特點和文獻出發進行方言及相關學科研究,對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更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其二,方言與移民文化。
中國歷代均有移民,移民反映了不同地區的人口遷移、經濟變化、文化影響,是許多學科需要關注的現象。從方言角度來看,歷代方志中已經注意到方言來源跟移民關係密切,例如四川方言的來源就極其複雜。《集成》第九册載四川方志材料,如民國《重修大足縣志》:“本縣語言舊極複雜,凡一般人率能兼操兩種語音,平時家人聚談,或同籍人互話曰打鄉談。粤人操粤音,楚人操楚音,非其人不解其言也。”(第9册第6014—6015頁)民國三十三年《長壽縣志》:“吾邑舊族明清間自楚、贛遷來者十居六七,遺傳所在,萬口一辭,雖近俚俗,亦未嘗無所本。或音以輕重而差,或聲以通轉而訛。本篇所述,皆常出人口入吾耳,而習爲普通成語者。”(第9册第5987頁)光緒《永川縣志》:“永治五方雜處,語言互異。遭獻賊荼毒之後,土著復業僅十之二三。至今土滿人稠,强半客民寄寓。故郡屬城市均有各省會館,惟兩湖、兩廣、江西、福建爲多。生聚殷繁,占籍越數十傳而土音不改。”(第9册第6039頁)同治《德陽縣志·稱謂》:“人少土著之家,地多雜處之民。聲音不同,故稱呼各異。楚人謂父曰爹,秦人曰,粤人則謂之阿爸,閩人則謂之爸爸,豫章人又謂之。”(第9册第6090頁)
上述方志所載“舊極複雜”“五方雜處”的方言,“粤人操粤音,楚人操楚音”,跟移民來源地關係密切,長壽縣“明清間自楚、贛遷來者十居六七”,永川縣自張獻忠屠蜀之後“土著復業僅十之二三”,但光緒修志時已“土滿人稠,强半客民寄寓”,表明不同地域的移民有各自不同方言,“語言互異”蓋因“遺傳所在”,“占籍越數十傳而土音不改”,乃至“父親”這一稱謂就有不同説法。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由移民所攜帶而來的各自的方言,在某些方面漸趨統一,因而才有今天的四川方言這一概念,民國《安縣志》記載:“前清時,縣屬民皆由各省客民占籍,聲音多從其本俗。同一意義之俗語,各處發音不同,有所謂廣東腔者,有所謂陝西腔者,有所謂湖廣寶慶腔者、永州腔者,音皆多濁。近數十年交通便利,聲音皆入於清,而各省之人腔調漸歸一致,音皆多清而濁者少矣。”(第9册第6078頁)這表明不同地域的移民雖有各自不同方言,但這種不統一現象在“近數十年”有了一些改變,“腔調漸歸一致,音皆多清而濁者少”,這就是四川方言形成的表現方式之一。這些方志材料告訴我們,四川方言的形成有歷史原因,也有地域原因。
歷代跟方言記録有關的材料很多,許寶華、詹伯慧兩位先生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的“漢語方言”條中談及關於“古代方言的研究”時,對古代方言研究成果作了分類,其中有一類是“以某個地點方言或區域方言的方言俗語作爲調查考證對象”的,這一類材料中當然包括了方志中的方言材料。歷代方志所録方言材料是前人對方言的收集、整理與解釋,已經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質。在現在學科分類視野下,歷代方志中所載方言材料,就語言研究來説,在方言學、漢語史、辭書學、詞彙學與語義學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其一,《集成》所載方言材料,既有古書中所記録的方言詞,也有作者所記録的當時活的方言詞,因而我們可以説,《集成》是全面系統的漢語方言詞彙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研究可以豐富方言學的研究。
例如許寶華、宫田一郎先生主編的《漢語方言大詞典》“古今兼收”“同詞異寫兼收”,如果編纂時能充分利用《集成》中的方言材料,就可以更爲豐富。四川方言中指稱人身赤裸有“光~~”的説法,《漢語方言大詞典》已收録“光董董”“光童童”“光”“光懂懂”四個詞形。(3)許寶華、宫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899—1900頁。翻閲《集成》:民國《南溪縣志》:“光東東(東上聲),謂上體赤露也。”(第9册第6276頁)《成都通覽》:“光董董,不穿衣也。”(第9册第6132頁)民國《合江縣志》:“光東東(東上聲),謂上下體之赤露也。”(第9册第6262頁)《南川縣志》:“赤身曰光董董。”(第9册第6035頁)民國三十三年《長壽縣志》:“赤身曰光董董。”(第9册第5985頁)“光東東”與“光董董”同詞異寫。按照《漢語方言大詞典》的收詞原則,同詞異寫的各詞形均收録,則“光東東”亦當收録。多收一個異寫形式,不僅僅是增補詞目,同時也爲方言詞的共時分佈與歷時演變研究提供材料。
其二,從漢語史的角度來説,《集成》所載方言材料是重要語料,可以促進方言詞彙的歷時研究。蔣紹愚先生在《近代漢語研究概要》中論及詞語考釋的方法時,就强調“參證方言”,而歷代方志中所載方言材料一直以來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其三,從辭書學研究角度來説,《集成》所載方言材料的詞目、釋義與書證值得研究,其中所録方言詞(即辭書編纂中的詞目)及相關解釋與書證不但可作爲辭書發展史的研究對象(歷代方志中所載方言材料大多包括了詞目、釋義與書證,具有語文辭書的基本特徵),而且也可供當代辭書編纂參考。因此,對歷代方志中所載方言材料的研究可以促進辭書學的研究。
例如四川方言中有“撒粉亮”“刷粉亮”,指天快亮時、天色微明。《成都通覽》:“撒粉亮,天曉時也。”(第9册第6128頁)《南溪縣志》:“刷粉亮,天微明也。”(第9册第6273頁)《西昌縣志》:“天初明曰刷粉亮。”(第9册第6293頁)據此,四川方言中有“撒粉亮”“刷粉亮”。類似的指天色微明的詞語尚多,如明張存紳《雅俗稽言》卷二“犂明”條:“犂明,見《史記》。犂、黎古字通。黎,黑也。犂明者,黑與明相雜,欲曉未曉之交,猶曰昧爽也。此宋程大昌《演繁露》語。若俗又稱粉明,或作坌明。坌,音粉,又‘盆’去聲,黑色土也,即‘黎’意。若遲明,則未及乎明也;質明,則已曉矣;厥明,則其日之明日也。俗見‘犂’字,謂駕牛犁田之時,謬也。”(5)(明)张存紳:《增定雅俗稽言》,蔣致遠主編《中國民俗叢書·中國方言謡諺全集》,臺北:宗青圖書公司,1985年,第190頁。
上引《雅俗稽言》“坌,音粉,又‘盆’去聲”是據明刊本,其中“盆”字清刊本改作“奔”。這體現了不同時期的方言發音不同。兩種材料相比較,“撒粉亮”“刷粉亮”與“粉明”“坌明”是同義詞,都是比喻造詞,但構詞理據不同,前者猶言撒粉或刷粉一樣的亮度,後者則如黑土一樣的亮度。當然,也有可能是方音訛轉,因而字隨音轉。不管何種情况,都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的綫索。
其四,歷代方志中所載方言材料可以促進漢語方言詞彙語義的對比研究(包括方言詞彙歷時比較研究與方言詞彙共時比較研究)、方言詞彙用字研究、方言異形詞、方言同源詞研究等等,可以豐富漢語詞彙學和語義學的研究。例如:
民國《蕪湖縣志》:“小兒疲頑謂之廢。”(第6册第4233頁)
民國《當塗縣志》:“小兒頑皮放肆曰廢。《吕覽·壹行篇》:‘王者行之廢。’高誘注:‘廢,壞也。’”(第6册第4242頁)
除了方志中所録方言材料之外,專門的方言著作中亦多有所涉及:
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辟、頑皮、廢:辟,昭人謂人不誠而善動曰頑皮,俗以皮爲辟,按《論語》:‘雍也辟’,朱熹以‘便辟’訓之,言習於容止,少誠實也,即今人言頑皮之義,聲轉爲廢,昭人言小兒活動無矩曰廢。”(6)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2頁。
又,《昭通方言疏證》:“皮、玩皮、費:昭人謂小兒野性不遜曰皮,或曰玩皮,又曰費,費亦皮一聲之變也。”(7)《昭通方言疏證》,第290頁。
章太炎《新方言·釋言》:“《方言》:‘姡,嬙也。’今直隸、山東謂小兒狡詐曰姡嬒,音如發壞,或如發費。四川謂小兒好遊戲亦曰獪,音如費。”(8)章太炎:《新方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1頁。
“廢”“皮”“辟”“費”“嬒”“獪”諸詞音義相近,分佈於南北不同方言,此外不同方言還有其他寫法。這些詞的詞際關係如何,是同源關係還是異形關係,值得研究。
除此之外,方志中的方言材料還有助於從語言角度研究民族學和人類學、社會學等。此不贅述。
歷代方志中所載方言材料有因襲,有發展,從學術史的角度來説,歷代方志中所載方言材料提供了很有用且此前學界不太注意的材料,值得重視。同一地域方志中所録方言材料,後出者多參考前修之基礎,也有方志名稱不同而方言材料有所因襲者。試以《石窟一徵》和《嘉應州志》(均見《集成》第八册)爲例説明這一問題。
《石窟一徵》,黄釗撰,《集成》爲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印本。《石窟一徵》卷七、卷八是《方言》,收詞目近四百。《嘉應州志》,温仲和主撰,《集成》所録據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刊本。《嘉應州志》卷七爲方言卷,在《石窟一徵》基礎上删爲近三百條。
《嘉應州志》方言卷是在黄釗《石窟一徵》方言卷基礎上編成,那麽它對黄書的因襲情况如何呢?例如《石窟一徵》方言卷所收稱謂詞條是:“兇横無賴曰爛,爛子曰爛崽。嬰兒曰赤蝦。往來悠忽曰馬騮精,能迷人婦女亦曰馬騮精。訟師曰蛇師,操是業者曰食蛇飯。人之好諛者曰沙鼻牛。……妻曰輔娘。子曰孻子。”(第8册第5187頁)《石窟一徵》收稱謂詞32個,《嘉應州志》收稱謂詞53個,其中二書相同的6個:禾上(《嘉應州志》方言卷作“和上”)、塞子、滿子、吾子、阿姆支、孲(《嘉應州志》方言卷作“”)。可見《嘉應州志》雖是在《石窟一徵》基礎上編成,但因襲成份並不多,確如其卷末案語所説,僅是“酌擇可用者入之”而已。
釋詞方面同樣如此。例如《石窟一徵》和《嘉應州志》均有“愛子曰吾子”條,《嘉應州志》在《石窟一徵》的基礎上補充了《菽園雜記》用例與其他相關稱謂詞。(第8册第5067頁)又如《石窟一徵》“妾曰阿姆支。”只引陸放翁著《家世舊聞》例,(第8册第5186頁)《嘉應州志》則先徵引《漢書》《後漢書》《通鑒》《詩》以及佛經等材料,説明歷代典籍中均稱妾爲“小”,然後再引用《石窟一徵》的説法。(第8册第5067頁)可見釋詞方面《嘉應州志》在引參證文獻方面比《石窟一徵》要廣泛,温仲和自述《嘉應州志》“以證明古音爲主,而古語之流傳、古義之相合者,亦一一證明之”(第8册第5166頁),確實如此。通過對《集成》所引兩種方言材料的分析,可以更準確地説明《石窟一徵》與《嘉應州志》之間的學術關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