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

时间:2024-07-06

桑银保

(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安阳455000)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

桑银保

(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安阳455000)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4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2例,给予对照组CT检查,给予研究组核磁共振检查,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检出病灶数量、检查时间、病灶大小和检查费用情况。结果:研究组在基底、额叶和脑干部位检出的病灶数量比对照组多,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查时间多于对照组,检出病灶平均值比对照组小,检查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检查较CT检查的检出率更高,但检查时间更长,所需费用更高,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腔隙性脑梗死;CT;核磁共振;诊断;价值

隙性脑梗死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体中,及早对患者进行精确检查诊断,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本研究主要探讨和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4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者,且病灶最大径线<15mm,并排除精神异常者、癫痫患者、肿瘤患者、大面积脑梗死者以及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健全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2例;对照组男41例,女31例,年龄56-75岁,平均(60.63±0.45)岁,发病时间6-15h,平均(8.27± 1.36)h,出现运动障碍者有12例,感觉障碍者有14例,语言障碍者有15例;研究组男40例,女32例,年龄56-74岁,平均(60.28±0.33)岁,发病时间7-16小时,平均(8.34±1.42)h,出现运动障碍者有13例,感觉障碍者有15例,语言障碍者有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和临床表现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CT检查,选择64排螺旋CT机,设置电压120kV,电流380mAs,螺距为1.375∶1,层厚为1mm。患者采取仰卧位,从颅顶扫描至枕骨大孔,再将相关数据传送回处理站分析,观察病灶相关情况[2]。给予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选用1.5T型号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设置仪器的间距为0.5mm,层厚为5mm,选择头颈线圈进行常规平扫,将AX和SAG作为扫描序列,然后在常规序列察看病灶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诊断后不同部位检出病灶数量情况(包含:基底、额叶、丘脑、脑干、顶叶)和检查时间、病灶大小、检查费用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出病灶数量比较情况

研究组患者在基底、额叶以及脑干部位检出的病灶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检查时间、病灶大小、检查费用比较情况

研究组检查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检出病灶大小平均值小于对照组,检查费用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检出病灶数量比较情况[n(%)]

表2 两组患者检查时间、病灶大小、检查费用比较情况

表2 两组患者检查时间、病灶大小、检查费用比较情况

组别例数(n)检查时间(min)病灶大小(mm)检查费用(元)对照组727.73±2.9611.02±3.55305.16±5.28研究组7219.36±6.898.15±2.991008.34±10.57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通常是直径小于1.5cm的梗死灶,多发于患者脑深部基底、脑干、丘脑等部位,除少数患者由微栓塞引起,绝大多数患者均因受长期高血压影响导致小动脉闭塞,在临床中多通过脑CT和核磁共振进行检查诊断[3]。观察本研究中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检出病灶数量情况,结果显示研究组在不同脑部位中被检出的病灶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应用CT检查病情不够敏感,难以显示一些较隐蔽大脑部位的病变情况,具体表现为图像显示病灶具有低密度特点。核磁共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则具有较高分辨率,能够显示清晰的脑组织图像和病灶分布情况,具体表现为可清楚展现脑白质与灰质的对比情况,并且还对脑细胞中出现的毒性和间质水肿具有高度敏感性。说明较CT检查,应用核磁共振检查能够更准确、全面显示疾病相关情况。肖庆华在相关研究中探讨得出的成果与以上结论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说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检查中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4]。

此外,本研究得出研究组患者检查发现的病灶大小平均值小于对照组,提示应用核磁共振能够发现脑组织中更细微的腔隙性脑梗死,说明该检查方式能够帮助医生更全面掌握患者病情,从而制定实施更精确的治疗方案,对于阻止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时间和费用情况,观察到研究组的检查所需时间和开支均比对照组多,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说明虽然核磁共振比CT检查具有更精准的优势,但同时也有耗费时间长、检查金额高的缺点,提示两种检查方法各有利弊,在进行检查前应征求患者意见,确定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关于两组患者对诊断结果的满意度比较情况,由于本研究中缺少相关的资料、数据,有待作进一步的相关试验给予验证和证实。

综上所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检查较CT检查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但检查时间更久,并且检查费用更贵,对此应结合患者的病情程度和主观意愿选用检查手段。

[1]陶永君.CT与磁共振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1]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05):156-157.

[2]郑锡山.腔隙性脑梗塞CT与核磁共振诊断价值探讨[J].中[1]外医学研究,2012,6(17):78.

[3]张祯铭,杨海山.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MRI与CT检查结[1]果的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0(31):4047-4048.

[4]肖庆华.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分[1]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03):23-24.

R743;R816.1;R445.2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5.01.18

2014-08-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