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腹壁瘢痕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表现

时间:2024-07-06

刘晓波 王炳良 马凌川 王艺涵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腹壁瘢痕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期间腹壁瘢痕下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人临床资料及CT检查临床表现。结果:病灶均处于腹壁切口处及其周边位置,脂肪层最多,直至腹膜呈逐渐减少的趋势,CT平扫密度呈均匀或是不均匀,边界清楚;加强扫呈现不均匀强化或是边缘强化。结论:腹壁瘢痕下行CT检查能比较准确的显示出病灶及周边组织的浸润状况,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CT表现

中图分类号:R714.22;R445.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1-0270.2017.0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CT features of endometriosis in the abdominal wall scar. Methods: Collect 15 cases of endometrio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6 in the abdominal wall scar diagnosed as the study object,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T. Results: The lesions were in the abdominal wall incision and its peripheral location, fat layer up until the peritoneum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 CT scan showed homogeneous or inhomogeneous density, clear boundary; strengthen the scan showed uneven strengthening or edge enhancement. Conclusion: CT examination can accurately show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lesion and the surrounding tissue, which has a certain valu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Abdominal Wall Scar; Endometriosis; CT Expression

1 引言

子宮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而發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几率则较小,与之相关的影像学研究也较少,临床上也出现过漏诊、误诊,因此对该领域还需深入研究。本文旨在观察分析腹壁瘢痕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表现,特对我院2013年02月-2016年02月期间腹壁瘢痕下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2 一般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02月-2016年02月期间腹壁瘢痕下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5例患者,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30岁;手术史分布:11例行过剖腹产术,3例行过子宫肌瘤切除术,1例行过卵巢囊肿剥离术;发现症状时间7月-34月,平均症状表现时间为20.5个月,症状持续1-9个月,平均为5个月。临床关键体征及症状表现:15例都存在周期性下腹壁疼痛,5例疼痛排出痛经的可能,8例有痛经史;所有研究对象手术行切口处或是周边触压有肿块,较硬,且活动性较差。

2.2 方法

CT检查时仪器采用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对患者的下腹部行轴位扫描,层厚2-5mm,层间距2-5mm,螺旋距对应pitch值在1.0到1.5之间。其中进行平扫6例,平扫配合加强扫描9例,加强扫描使用对比剂为碘海醇350mgI/ml,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毫升每秒的速率进行注射,患者用量在70-90ml之间,且在注射后30s、85s、180s分别进行三期扫描。最后由多名高资质放射科医生查看并总结所有患者的CT表现特征,完成确诊意见[1]。

3 结果

3.1 15例患者CT检查表现特征

CT检查在下腹手术切口处或是周围发现肿块影,最长直径大小在1.5-4.5cm之间,其中多发病灶3例,单发病灶12例。其病灶组织均不存在钙化现象,有6例肿块内部密度表现较为均匀,9例呈不均匀状态,里面可见小囊腔及低密度区域,但和周边组织分界较为清楚。病灶位置分布:脂肪层中9例,深至腹直肌4例,抵达腹膜2例。9例加强扫描较平扫动脉期CT值提升到15-25HU,静脉提升15-20HU,5例呈现均匀强化,4例呈现出边缘强化或者不均匀强化。

3.2 病例手术所见及最后诊断

手术发现肿块外形呈蓝紫色,切除病灶形态、数量等大致和CT表现相符合,且镜下观察有较多内膜腺体组织与间质,所有病例最终均诊断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4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发生在育龄妇女身上,目前医学尚未发现明确发病机制,本组研究对象都存在下腹手术史,病灶位置均处于瘢痕组织处或是其周围,术后发生病症时间长短不一,常表现的症状有切口恢复处有硬结,呈不活动状态,月经期有明显疼痛感,切口恢复表面肌肤无异常变化,病灶多在皮下,最常见于腹直肌鞘前后。临床上诊断为腹壁瘢痕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结合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患者为女性;其二,患者进行过剖宫产术或者盆腔部位手术;其三,表现有上述典型临床症状;其四,CT病灶-肿块位于腹壁瘢痕内或是在其边缘[2]。

CT平扫可见肿块或是囊肿快,肿块内如有鲜血出现则呈现出不规则或是片状的高密度阴影,病灶边缘一般较为光整,呈清晰状态,如有模糊现象多可能是病灶内有出血。一些病变现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以轻度强化最为常见,有延迟强化现象,可能是对比剂深入间质时间延迟的缘故。浸润的周边组织表现为肿块与对应组织粘连,累及筋膜者可见局部增厚[3]。

腹壁瘢痕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过手术治疗后有良好的预后,然而因为病灶多和周边组织形成了广泛密切的粘连,则会给手术带来不小的难度,因此在手术进行前实施检查,呈现出病灶数量、位置、大小及其形态等特征,随后对手术的切除会带来极大的帮助,在这里CT检查起到了重要指示作用,体现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祝国兵,汪卫星.腹壁瘢痕下子宫内膜异位症CT扫描的临[1]床价值[J].江西医药,2009,44(8):819-821.

[2]施小白,章万强,杨清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表现和诊[1]断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5,(9):1523-1524.

[3]王正磊,吴昊,毛定飚等.CT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1]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4):535-53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