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依达拉奉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4-07-06

张 玲 单冰燕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为突然起病,病情较为危重,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死。依达拉奉注射液是临床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常用药物,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但单独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疗效并不理想,往往需联合其他治疗方法。近年来,有研究指出,亚低温治疗技术能保护神经元,抑制神经细胞凋亡[1]。目前,对于亚低温治疗技术的脑保护作用的研究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话题。本研究就头颅局部亚低温与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灯塔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2],经头颅CT证实;发病48 h入院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障碍;肝肾功能不全;脑肿瘤、血管畸形等所致脑出血;恶性肿瘤。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0例,发病时间1~39 h,平均(19.8±2.1)h,年龄30~72岁,平均(58.9±5.2)岁;出血部位:脑室11例,基底节区20例,丘脑 10例,脑干 2例。对照组中,男 24例,女19例,发病时间3~42 h,平均(19.8±1.2)h,年龄31~75岁,平均(58.8±4.5)岁;出血部位:脑室10例,基底节区21例,丘脑11例,脑干1例。两组患者性别、发病时间、年龄、出血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降颅压、吸氧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将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采取 HGT-200Ⅱ型亚低温治疗仪,使用冰帽局部亚低温,水温设定 10~15℃,自动调温范围33~34℃。采用自然复温,每4小时复温1℃。亚体温治疗期间,应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后行头颅CT检查,测定水肿体积及血肿体积。于治疗前后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仪器为罗氏公司 Roche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42分,神经受损程度与NIHSS评分成正相关[3];GCS总分15分,昏迷程度与分值成反相关[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总分为100分,生活能力与Barthel指数分值成正相关[5]。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91%~100%,症状体征均消失;显效:NIHSS评分减少 46%~90%,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症状体征有所缓解;无效:未达上述标准[6]。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血肿、水肿体积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肿、水肿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水肿体积及血肿体积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相关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GCS及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GCS及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均显著改善,而观察组上述评分变化幅度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水肿体积比较(ml,±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水肿体积比较(ml,±s)

水肿体积 血肿体积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3 26.05±1.55 20.65±6.11 20.02±5.05 13.45±4.25观察组 43 26.08±2.11 15.34±5.21 19.85±5.11 9.64±2.51 t值 0.075 4.336 0.155 5.062 P值 0.940 0.000 0.877 0.000

2.4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水平均显著下降,而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3 讨论

脑出血在我国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7]。急性脑出血后6~7 h血肿周围出现水肿,血肿机械性压迫周围脑组织,可导致变形坏死,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同时酸中毒、钙超载等能引起血脑屏障损坏,并出现脑水肿,使神经功能缺损进一步加重。保护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对于脑出血临床多采取甘露醇或甘油氯化钠、甘油果糖等进行高渗脱水,以降低颅内压,但治疗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依达拉奉是一种活性抗氧化剂,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其能有效清除自由基,促进前列环素生成,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轻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同时能促使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改善神经功能,但单药治疗作用机制单一,起效慢。

近年来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技术对脑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点: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及代谢,减轻酸中毒,抑制乳酸生成;抑制脑损伤后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等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释放;降低内皮细胞活性,减少脑水肿,保护血脑屏障,减轻神经损伤;还能抑制白三烯及一氧化氮等细胞毒性物质的生成与释放,减轻脑组织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应答,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减少神经细胞钙离子内流,促进脑结构与功能修复[8]。研究发现,早期(脑出血6 h以内)应用亚低温治疗,患者脑梗死面积、病死率明显降低[9]。另一方面,脑出血后,氧自由基加速产生,导致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脂质过氧化,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局部亚低温治疗着重于保护脑神经元,降低脑组织耗氧量,而依达拉奉则主要通过清除大量自由基而发挥治疗作用,二者联合可产生叠加效应,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后,观察组颅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血肿体积均较对照组小,NIHSS评分及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头颅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降低脑组织耗氧量,清除大量自由基量,有效减轻颅内脑水肿、脑神经缺损,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患者预后,两种方法联合治疗能起到协同治疗的作用,有效提高疗效。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量表评分比较(分,±s)

GCS评分 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评分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3 6.79±1.12 9.52±2.15 25.83±1.41 16.41±2.67 34.02±3.22 52.36±6.55观察组 43 6.75±1.23 13.61±3.65 25.81±1.36 10.75±2.35 33.81±3.45 64.14±8.41 t值 0.158 6.331 0.067 10.435 0.292 7.247 P值 0.875 0.001 0.947 0.000 0.771 0.000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IL-1β(pg/mL) TNF-α(ng/L)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3 271.71±34.53 246.84±27.35 91.75±18.15 74.31±13.75观察组 43 273.61±32.52 216.31±25.31 90.35±17.82 62.91±16.51 t值 0.263 5.372 0.361 3.479 P值 0.793 0.000 0.719 0.001

综上所述,对脑出血患者采取头颅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