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临床价值

时间:2024-07-06

吴晓峰王亚冰田 强

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临床价值

吴晓峰1王亚冰2田 强3

目的 探讨应用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28例,均展开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共放置球囊扩张支架35枚,围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动脉颅内段残存狭窄率显著低于术前,随访时狭窄率逐渐降低。结论 在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治疗中采用支架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支架治疗;造影检查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指的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供血区域中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经造影检查证实颅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存在狭窄表现的疾病,在临床中通常采取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但治疗效果均不理想[1]。我院在为此类患者治疗时,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时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28例,均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为44~77岁,平均为(62±3)岁;病程18 d~5年,平均为(1.3±0.4)年;患者具有肢体乏力、眩晕、饮水呛咳、构音障碍、复视等临床表现,经内科药物治疗后仍有后循环缺血症状发作。

1.2 方法 28例患者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前3~5 d先给予患者口服75 mg氯吡格雷和100 mg拜阿司匹林,手术时行全身麻醉并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及血压进行检查,取经股动脉常规手术入路,成功穿刺后将6 F血管鞘置入,利用导丝引导作用将6 F导引导管置入,确保导管头位于V3段,利用路图引导作用缓慢将微导丝穿过狭窄位置,确保微导丝远端位于患者大脑后动脉,顺微导丝送球扩支架至狭窄处,待定位准确后对球囊予以逐渐充盈并将支架释放,将球囊导管慢慢撤出并再次进行造影,待确定支架释放达理想效果后停止;手术后2 h将血管鞘拔出,拔鞘后给予患者0.4 ml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并连续服用拜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6个月,之后根据实际病情选用拜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中的一种继续服用。

1.3 判断标准 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协作研究组所制相应标准,狭窄率=(1-狭窄处管径/狭窄远端管径)×100%。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对组内数据展开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8例患者共放置球囊扩张支架35枚,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前动脉颅内段狭窄率为(87.4±1.5),手术后为(9.7±0.5),产术扣3个月为(6.4±0.3),手术后1年为(1.2±0.1)。术后造影显示椎基底动脉狭窄段均良好成形,动脉颅内段残存狭窄率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经随访术后3个月及1年狭窄率逐渐降低(P<0.05)。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是人体丘脑、脑干、部分颞叶及枕叶、小脑等主要供血途径,当其发生闭塞时易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失,致使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交叉性感觉运动缺失、跌倒发作、昏迷、呕吐及恶心等症状。目前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临床治疗难度较大,采取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血管搭桥手术治疗不仅操作困难且容易发生诸多并发症,故而在临床中探讨该疾病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随着近年来介入技术逐渐发展并完善,支架成形术在椎基底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我院在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治疗时,采取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共为本组研究中的28例患者置入35枚球囊扩张支架,经造影检查发现术后患者动脉颅内段残存狭窄率即刻明显低于术前,且体征及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临床疗效显著,同时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这与李薇等[2]研究结果一致。经1年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狭窄率逐渐降低。通过临床实践,笔者发现在利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进行治疗时,合理选择支架并准确控制球囊释放压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为颅内动脉相对迂曲,没有周围组织发挥支撑作用,故而所选用支架需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充分支撑力及透视下可视性能,且支架的命名压应较低。在手术前应对患者狭窄血管长度及狭窄率予以准确测量,所用支架直径应比狭窄段正常动脉的管径略小,长度应比狭窄段长度两端各多出0.5~1.0 mm。在对狭窄血管进行扩张时,应保持动作轻柔,缓慢进入,确保血管可逐步与球囊压力牵引相适应,释放支架时释放压力应低于或等于命名压。对偏心性狭窄血管进行扩张时,切不可将球囊过度扩张,以免引发血管破裂,对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在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治疗中采用支架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1] 王子亮,李天晓,翟水亭,等.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经皮腔内支架成形的初步研究[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7,4(3):168-169.

[2] 李薇,缪中荣,贾建平,等.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1):19-21.

R74

A

1673-5846(2014)07-0079-02

1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神经内科,吉林吉林 132022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53

3华北油田公司总医院神经外科,河北任丘 062552

王亚冰(1979.7-),硕士学位,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E-mail:greatyqx@163.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