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68例院外猝死现状分析及急救措施对策

时间:2024-07-06

广西博白县人民医院,广西玉林 537600

近些年来,猝死病患的数量逐年增多。对猝死患者的现状进行分析,大约 74%的病患死于院外,其中42%的病患死于病发后的14min内,32%的病患死于病发后的 14~120min内。现对 2010年下半年~2011年下半年经我院救护的168例猝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分析患者的病因以及给予相应的救治措施后,显著增强院外的救治能力,从而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1]。具体情况如下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经我院救护的168例猝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6例,女82例,年龄在1~80岁,平均40岁。患者从病发到死亡的时间为(10~120)min,在168例患者中,100例曾患有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以及风心病等。诱发因素有情绪过于激动、过度劳累、饮酒、饱餐等;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胸痛、喘憋、抽搐、晕倒及紫绀等。

1.2 猝死前的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梗塞 20例、缓慢的心律失常35例、急速的快速心律失常45例、心室静止68例。

1.3 发病距离医生救治的时间目击死亡 10例,10min以内30例,10~30min内50例,30min以上的78例。

1.4 急救措施首先,给予心前区的叩击,叩击一两下后无反应,立即给予胸外的心脏挤压,选用心脏泵仪器进行,观察其收缩效果。其次进行气管插入,对发生于现场或者家中的患者,选用呼吸气囊给予人工通气后,将其转移到救护车上,利用气管导管连接小型的呼吸机,给予辅助治疗。至于其他患者,则选用面罩口进行人工呼吸或者使用通气的导管[2]。第三,给予心电图测试,若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为室性心动太快或者心室纤颤的,应尽早进行电除颤。先电击两百焦耳,无反应后再进行一次三百焦耳,有反应但出现心室纤颤的,则以每次200~300焦耳多次进行。第四,为全部患者构建静脉通道,确保静脉输液的稳定进行。采用一定量的肾上腺素,进行每次2~5min的静脉输液,待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后,改换每次5~9min的输液方式。对曾患有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适量的利多卡因药液进行静脉输入。其余患者(处急速心律失常患者外)均使用1~4mg阿托品药液,分别进行1~3次的静脉输液。第五,给予连续性的心电图测试,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药物治疗,对已苏醒的患者,送往加护病房进行看护。

2 结果

所有病患均给予现场的心肺复苏法,其中140例患者复苏无效的时间为 29~60min。168例病患中,20例有效复苏,其从CPR到猝死的时间相间不足15min,心律恢复的时间为2~56min。另外,复苏成功的患者有18例,均是目击猝死,其和CPR进行的时间相隔不到1min。对于成功复苏的病患,在持续CPR方法以及心电图的监护下,送往就近的医院治疗,通过随访1周后,仅有5例存活,剩余患者均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死亡。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不断完善,老年人尤其是大于60岁的猝死患者逐年增多[3]。在本次研究中,57~70岁的老年猝死患者共为70例,占总人数的42%左右。这些病患猝死的原因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病症等,59岁以上的病患发生院外猝死的几率与其他年龄段相比,显著增高。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在一小时内发生猝死的病患,大部分源于心源性的猝死,其中 80%的患者是由于CHD造成的。在本组治疗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其原因可能是男性发生CHD的几率相对较高,而女性激素的释放及分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心、脑血管病症的产生。根据本次的资料显示,168例病患中,有100例曾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以及风心病等占重要部分,其前期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胸痛、喘憋、抽搐、晕倒及紫绀等。然而,多数患者均无前期的症状,其猝死的因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由此可知,对于老龄、具有危害因素或者无显著病史的人群,应给予预防疾病的技能指导以及医学监护,防止疾病的诱发。若出现类似的前期症状,应及时准备相应的急救对策,以有效降低院外猝死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院外猝死,需要进行现场诊治,若心肺复苏的进行时间在 5min之内,其存活率则有 45%~55%。若超过7min后才开始心肺复苏,则患者的存活率仅9%左右。而超出10min的,将无1例患者存活。根据本次的治疗结果表明,间隔CPR进行时间低于10min的患者存活率仅有15%,这严重影响了心肺复苏的效果[4]。成功复苏的18例病患,均是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因此,要想提高院外猝死患者的存活率,现场的目击人员必须争分夺秒的开展早期的心肺复苏。另外,还应逐渐完善当地的急救体系,减少影响抢救的因素,为患者的急救赢得宝贵的时间。与此同时,组织群众开展心肺复苏的学习及培训,努力实现由当场的目击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其次再由后来的抢救人员给予连续性的心肺复苏,以全面提升院外猝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当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心肺复苏方法,主要是使用大剂量的肾上腺素进行静脉输入,平均1次滴注0.1~0.3mg/kg,以明显增强冠状动脉的脉灌注压,进而促使心脏的正常跳动。但关于这种方法,至今仍有争议。不建议采用心内注射的方法,原因在于其能导致心脏堵塞,从而造成冠状动脉的损坏、撕裂等危害。在本次治疗中,患者的成功复苏率相对较低。对此,为进一步提升院外猝死患者的成功复苏率及最后存活率,应加以研究并探讨关于心肺复苏的技术问题,比如前期除颤的成功率及最佳时机;复苏药品的剂量、种类、脑复苏以及人工通气等,确保院外猝死患者的救治,从而增加其存活率。

除此之外,院外猝死的发生较为突然,发病急促,需要及时的救治。然而,即便具有先进科学的通讯设备、技能熟练的救护人员以及装置良好的救护工具,也难以满足当前院外猝死病患的需要[5]。从发生猝死开始,求助电话至救护人员的到达,至少也要4min,对此,增强现场抢救的宣传力度,大力普及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强化广大群众的救助意识,是赢得救助时间的关键。加强拓展院外猝死的救护体系,促使更多的院外猝死患者能在救护人员来临之前得以有效可靠的抢救,有助于提高院外患者的成功复苏率。总而言之,在救治院外猝死患者的过程中,应严格规范其救护操作流程,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从而提高其存活率。

[1]张聪慧.心原性猝死的发生和 120院外急救[J].中国医药导报,2009(03).

[2]徐野平,高淑兰.22例中青年猝死原因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07).

[3]曹丽君.院外青年猝死87例临床特点及心肺复苏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7).

[4]唐明莉,巩文艳.现场猝死患者的急救护理路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4).

[5]王克杰,杨卫红,武红艳,等.119例猝死尸体的法医病理学检验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