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途径及实验诊断方法

时间:2024-07-06

刘建瑞

加德纳氏菌(Gardnerella vaginal,Gv)属于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或者是球样小杆菌的变异体,有厌氧、嗜血的特性,其培养也相对困难。自从加德纳氏菌被培养分离出以后,就被证明加德纳氏菌与阴道的感染有关,是女性阴道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本文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对加德纳氏菌生物性特征、致病机制、诊断标准进行分析,并对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途径及实验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1 加德纳氏菌的生物性特征、致病机制及诊断标准

从加德纳氏菌的形态上看,是一类鞭毛、芽孢、荚膜都不存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加德纳氏菌的培养要求较高,且有厌氧、嗜血的特性,能对马尿酸及淀粉进行水解;其在自然常态下能存活2~5d,对于周围环境的温度及其湿度相当敏感;在消毒抗菌类对其的作用中,以甲醛、碘酊等效果最好。

目前的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尚不是十分清楚;但国内外一些医疗结构研究发现,其发病机理可能受如下因素影响:通过阴道内噬菌体、细菌裂解等一系列的变化,引起普雷沃菌属等产生氨基酸,导致阴道内PH值的升高;动弯杆菌属产生三甲胺,三甲胺就是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中有鱼腥味的原因;加德纳氏菌和普雷沃菌属能产生一种分解粘液的唾液酸酶,能让阴道内的均质分泌物增加,唾液酸酶通过对加德纳氏菌的作用,能让其破坏机体的白细胞,这时的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就没有明显的病理症状。阴道内PH值的改变会直接影响阴道内乳酸杆菌的生长,从而导致阴道内菌群失调,此时的加德纳氏菌、普雷沃菌群等就会趁机在阴道内大肆繁殖,从而形成女性的阴道病。

对阴道的加德纳氏菌感染主要诊断标准就是对阴道内的分泌物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看能否发现加德纳氏菌菌株,或者通过其他科学检测手段能发现加德纳氏菌菌株的存在,就可以确定阴道的这种感染为加德纳氏菌感染。

2 阴道加德纳氏菌的感染途径

加德纳氏菌的发现以来,就证实与女性的阴道病有关,依据2001年美国《临床传染病杂志》记录的Aroutcheva等报道,报道中说明:女性阴道病患者中加德纳氏菌的检出率为87.5%,而健康妇女中加德纳氏菌的检出率为26.4%,中间态女性的检出率为34.0%,这就足以说明加德纳氏菌是导致女性阴道病的重要病原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阴道加德纳氏菌的感染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传播途径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可以通过自身进行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在2008年对世界各地36个国家10032例患病女性进行了临床检测调查,其检测结果发现,从每一位患者的阴道内提取的分泌物和这个患者自身尿液中分离出的加德纳氏菌的生物分型基本一致,这就说明了加德纳氏菌能够通过自身传播。

其次,其传播途径可能与女性的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有关。皮肤病、性病权威杂志《临床与实验皮肤病学》在2009年第7期中有个关于女性阴道感染与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的关系的调查,调查分析发现城市女性及农村女性由于生活习惯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其卫生需求也不尽相同;研究发现,农村和城市里的女性相比,城市里使用高档阴道清洗液的女性,更容易感染性病及加德纳氏菌的感染。其原因就是高档清洗液的反复使用能破坏阴道内的酸性环境,从而引起阴道内菌群失调、紊乱,让其更易受到加德纳氏菌的感染。

再次,阴道加德纳氏菌的感染途径可能与性接触有关。2005年在英国出版的《皮肤病理学杂志》中有个关于未婚女性与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的研究报告,其对英国439名未婚女子进行加德纳氏菌的分离提取。研究结果表明,性伴侣越多,感染加德纳氏菌的机会就越高,因此,可能通过性传播。但其他一些调查研究发现,从患者及性伴侣尿液中进行分离的加德纳氏菌的生物型存在着不一致,这说明加德纳氏菌不是完全通过性传播的。

3 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检验诊断技术的发展也非常神速。针对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胺试验诊断法 依照加德纳氏菌的致病机理,从患有加德纳氏菌感染的病人阴道内提取出分泌物,然后用每升100~200g含量的氢氧化钾进行检测,可释放出鱼腥样的气味,这就是胺的味道。

3.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法 此种方法对检测阴道加德纳氏菌的感染有特异性,因此,此方法能敏感地检测出加德纳氏菌的致病菌株,而且不受其他抗生素治疗的影响。

3.3 显微镜检测法 显微检测主要是对其实行常规的革兰氏染色,染色后在上皮细胞上可见大量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等,阴道内正常革兰氏阳性菌几乎消失。

3.4 荧光抗体检测法 此种实验检测法是运用荧光抗体的特异性特点,针对加德纳氏菌运用特异性的荧光抗体直接进行染色镜检,就能对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做出准确的判断。

此外,实验诊断方法还有酶测定法、分泌物PH值测定法、气相色谱法等一些诊断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的方法。

[1] 李琴.男女性生殖道炎性疾病者阴道加德纳菌及其他病原菌感染研究[J].中华感染学杂志,2005,15.

[2] 金黄鹤.阴道加德纳氏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断研究[J].中国皮肤病性病学杂志,2009,10.

[3] 戴钟英.阴道内环境的形成、生活行为和习惯与阴道炎的关系[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