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同外科治疗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时间:2024-07-06

马 先

本研究是运用不同的外科手术方法对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提升临床医生对微创血肿清除术的进一步了解,以便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更加理想的治疗,使患者尽量少的承受病症和治疗带来的痛苦。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科学实验研究过程中普遍应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抽取2008年9月~2011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110例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42岁~73岁,平均年龄59.3岁;其中高血压病史最短者2年,最长者25年,平均7.3年;B组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41岁~75岁,平均年龄58.8岁;其中高血压病史最短者3年,最长者27年,平均8.2年。所有患者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将 110例患者随机分为 A、B两组,平均每组55例。A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切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手术治疗所用的时间、手术进行过程中的出血情况、住院治疗时间和在此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生活能力恢复评价标准

按照临床常用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对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Ⅰ级:恢复正常生活能力;Ⅱ级:恢复部分生活能力,或者可以独立生活;Ⅲ级:需要他人进行照顾,扶拐杖可以行走;Ⅳ级:需长期卧床,但意识能够保持清醒;Ⅴ级:植物人[1]。

1.4 数据处理

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 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0.05时,可认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临床对比实验研究后证明,B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患者手术进行过程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接受手术治疗所需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以及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由于脑内动脉、静脉或者毛细血管发生破裂而导致在脑实质内出现的自发性脑血管疾病[2],该病主要具有起病急聚、病情严重、临床死亡率较高等特点,是一种最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3]。

临床传统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方法是开颅血肿清除术,该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直视条件下,将深部血肿及脑室内的积血充分清除,但是在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血肿的周围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现象,即使将血肿全部清除后,水肿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消退,同时该手术需要在全身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手术的时间相对较长,创伤相对较大,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影响[4]。随着现代科学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已经逐步趋于微创,采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进行刺针,其可以融穿刺、抽吸、粉碎、液化、引流于一体,采用局部浸润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麻醉,操作非常简便,创伤相对较小,手术时间比较短,易于掌握,不仅能使血肿对脑组织压迫性损害得到显著缓解,同时在短期内对各种有毒物质的释放具有一定的阻断作用,使继发性损伤现象减少[5]。

总而言之,运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与临床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可以使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缩短治疗时间,使患者尽可能少的承受治疗和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1]郑捍东,吴文有.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开瓣手术与双管钻孔引流术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10):1200-1201.

[2]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16):382-383.

[3]任大斌,曹文富,崔长松,等.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87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0,19(13):266-267.

[4]陈祎招,徐如祥,何雷,等.小骨孔在直视下清除脑内血肿的手术技术[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28(11):1168-1171.

[5]杨前进,张仁波,胡淑芳,等.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三种不同治疗方案预后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41):435-43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