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讨我国食品溯源的应用现状及优化建议

时间:2024-04-24

陈欢 方越锋

摘要:食品溯源是指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食品生产运输相关信息能够被双向追溯,从而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之中,便于在发生食品安全隐患时理清职责,及时处置食品安全问题,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但我国现有的食品溯源系统缺少有效的管理和规划,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流程,难以真正实现有效全面的食品安全追溯。文章通过阐述食品溯源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针对食品供应链中影响食品溯源实施的不利因素,对应提出优化食品供应链中食品溯源应用的对策建议,促进食品溯源在国内的发展。

关键词:食品溯源;食品供应链溯源系统

食品溯源优化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百姓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更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密不可分。然而,“疯牛病”、“三聚氰胺”等国内外食品安全事故却逆其道而行,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刻不容缓,而食品溯源作为一种保障食品安全的手段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食品溯源可以实现对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双向追踪,提高食品供应链管理水平及质控水平,在食品进入消费领域前进行质量控制和安全预警,既有助于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预先控制,更可以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迅速确定问题发生的具体环节,确定责任归属以及解决方案,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另一方面,食品溯源能有效整合食品生产各环节的资源和信息,减少食品在供应链流转中不必要损耗及浪费,提高食品供应链的效能。本文将阐述食品溯源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并结合政府监管以及信息统一化探讨我国食品溯源应用的优化。

一、食品溯源在国内外的应用及发展概况

食品溯源,也称为食品溯源安全体系,是指在食品供应链的所有环节可以对某种食品或食品原材料进行双向追溯。该体系建设的目的是可以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迅速定位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有效对问题产品进行追回及处置,及时对受影响的消费者提供帮助和补偿;同时,该体系也有助于督促食品生产商按照规范的流程和严格的标准生产可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从而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1997年,欧盟为了应对日渐扩散的“疯牛病”疫情,由政府主导建立起一套监控牛肉生产销售的安全管理制度。随后,这套制度逐渐地被完善并应用到其他食品供应链中,成为现今的食品溯源体系。这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覆盖食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终端销售等各个环节,通过专用硬件设备将溯源码打印在产品或包装上。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或监管机构便可通过食品上的溯源码联网查询出该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有的信息,快速确定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及时制定和实施处理问题的策略,对食品安全与食品行业自我约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此后,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也越来越重视食品溯源制度的建设,开始全面推广食品溯源制度。而日本则将食品溯源的应用从最初的牛肉延伸发展到其他肉食、蔬菜、水产养殖等产业,发挥着监视管理食品安全的作用。澳大利亚大实行国家牲畜标识计划(NLIS),所有出口或者出售的牲畜都必须打上标识符号。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清晰的了解原材料的产地,还能向世界展现自身的品牌。

目前,我国通过学习国外食品溯源相关研究,在食品安全溯源制度、标准、系统建设等方面开展积极性探索,使我国食品溯源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随后,一些大型食品企业所主导的溯源系统陆续开始投入使用。经过“三聚氰胺”事件后,很多乳制品外包装增加了二维码标识,消费者只需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联网查询到奶源地及生产认证等信息。从政府部门角度来看,2012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12年开展肉菜流通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2013年5月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确立的全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立项《借助物联网技术,建立食品信息可追溯体系》等相关实质性工作,无一不说明国家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防范,建立高效预警机制,真正实现事前预警、事中调控、事后总结的期望。

二、我国实施食品溯源在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障碍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及信息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在食品方面的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尤其像生鲜食品等的冷链运输建设不完善,极大地制约了生鲜食品的交易,导致流通效率低下,物流成本高。在信息标准方面,由于不同食品企业的溯源系统开发目标和标准不同,因此已有系统存在溯源信息内容不规范、信息流程和硬件标准不一致、软件系统不兼容等问题,造成溯源信息难以共享和交互。其次,我国食品行业和相关监督部门缺乏统一、集中的监管体制,食品信息标准没有很好地与全球标识标准进行统一,没有明确统一的食品检测机构和抽检程序,让不良食品生厂商有漏洞可钻,为食品安全问题埋下更多隐患。

(二)缺少统一监管部门及认证体系

目前,我国政府在对待食品安全的管理上基本采用多部门实行切块分段共管的模式,比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等安全管理、卫生部负责国内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拟定和执行、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监控食品生产加工和进出口;商务部负责管理食品流通等。另外,其他一些非官方机构和延伸部门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到食品生产、检验及流通等环节中,而各省地市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证体系也没有统一标准。这种监管冗余,标准不一的局面所带来的后果就是:1.食品供应链管理中普遍存在监管职能不清晰、归属责任不明朗等问题,难以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监管和预警作用;2.相关部门或生产企业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或事故时本能地相互推卸责任,导致管理活动重复,对问题处理带来更大的障碍,甚至让相应的负责机构或个人成为法律的漏网之鱼。

(三)食品供应链信息化程度低,缺乏食品溯源监控终端

我国当前物流企业中信息化处理水准较高的仅占20%,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处理水准还很低,这导致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难以共享详细流通信息,也就无法实现全程追踪。另外,信息化处理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中,有的综合服务功能不全,网络设施不健全,没能与物联网有效相融,致使服务内容比较简单,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加上信息流通、库存、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未能全面展开,理解和掌控物流供应链难以全面。

另外,与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物流管理智能化相比,我国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的智能管理应用现状水平较低。比如,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难以对接、整体食品产业缺少有效的食品溯源平台和数据库、消费者缺少使用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溯源的习惯。这些因素都导致食品溯源的服务模式可行性不佳,阻碍其普及和推广。

三、优化食品溯源应用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溯源流程与信息标准统一化进程

目前,我国食品溯源体系建设的根本难点是产品编码信息不统一。因此实现食品溯源的关键基础在于溯源流程与信息标准统一化。目前,我国商务部提出的“五统一”溯源目标(即:全国范围内统一采集指标、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统一追溯规程)只在肉菜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中实现,对于全面应用到整个食品行业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此,加快溯源流程与信息标准统一化的进程迫在眉睫。这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快建立起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并废除原有不合理或重复制定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将溯源信息与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以及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进行有机统一;同时,食品安全监督执法部门需要制订严格的监督抽检程序,建立或明确食品检测机构,执行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确保食品在整个生产和流通流程中都获得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规范食品厂商的生产制造流程。

(二)构建信息化物流

食品溯源要结合物流供应链推广,最重要的是信息的有效传输和共享。只有信息完整、及时地传输,才能为食品溯源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实现食品溯源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构建信息化的物流,促进信息的流通与共享,实现食品溯源管理。

企业构建信息化物流的关键在于:1.采用与全球标准接轨的食品标识,使用统一的信息标准;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对物流行业的流程和相关制度进行统一;3.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这样,企业可以把食品标识所提供的信息在合理的物流流程下通过互联网快速地传输及共享,既满足消费者的知悉权,又可促尽物流的流程及系统优化,减少成本的同时拓展物流的职能范围。

(三)加强政府监管及企业自律行为

解决食品溯源应用难的问题,亦需从制度出发。就政府而言,首先需要完善及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部门职能,加强其监管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其调控及执法的职能,确保市场的有序运作,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依法公正、高效地进行处理。而企业则应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向消费者发布(或者让消费者可查询)食品生产的相关信息,在政府和消费者的监督下严格执行生产标准,对食品安全和消费者负责。这样既利于企业能塑造自身品牌形象,也能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障消费者权益,让企业和消费者都能获益于食品溯源。

(四)实现通过移动终端和政府平台网站对食品溯源信息的及时获取

实现食品溯源的目的之一是使消费者更方便、及时地获取食品溯源信息。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导开发食品溯源信息查询及公布的移动终端应用软件(APP)。在食品流通过程中,生产企业应将产品的相关信息按统一的标准做成标识(如条形码或二维码)打印在产品包装上,消费者可通过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软件(APP)对标识进行读取并联网获得产品的原产地、成分、流通加工等相关溯源信息,让消费者对所购买的食品有更全面的了解。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官方的信息发布平台网站,并在企业的配合下快速发布和更新各类食品的生产流通信息,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进行公告和警示,让消费者及时地获得食品安全相关信息,为避免消费者遭受食品安全问题伤害下双保险。

四、结语

食品溯源不仅能帮助消费者把握食品安全,保障权益,更是政府监管和危机控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顺向追踪可便于监管食品生产加工与流通的过程,有利于食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优化其生产活动,减少浪费,确保食品生产的高效益性和高安全性;而逆向追溯则便于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食品供应链的各方及时发现问题发生的环节,及时控制和截断问题食品的流通,迅速找到问题的责任方及问题的解决方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虽然食品溯源仍不能直接控制食品质量的好坏,但却可以形成一种预警和召回机制,增加监管协调力度能力。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食品溯源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剖析食品溯源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中存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及信息标准不统一、缺少统一的监管认证部门及体系、食品供应链信息化程度低、缺乏食品溯源监控终端等问题,并提出加快溯源流程及信息标准统一化进程、加强政府监管及企业自律行为、构建信息化物流、实现通过移动终端及政府平台网站对食品信息的及时获取等建议推动食品溯源在物流供应链的实践,从而优化食品溯源的应用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麟.建国以来《人民日报》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研究[D].安徽大学,2013.

[2]凌俊杰,程禹,梁超.国内外食品安全追溯及系统分析[J].食品工业,2013(03).

[3]张晓涛,孙长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角度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8(01).

[4]金林杰.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物流技术,2011(11).

[5]刘娜.物联网时代下的物流信息化应用与展望[J].科技之窗,2012(06).

[6]冯逃,李冬梅.我国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成本归宿浅析[J].商业时代,2010(20).

(作者单位:陈欢,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方越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资产管理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