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知识流的高校三创型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4-04-24

石贵舟

摘要:知识流是知识融合、序化、创新的过程,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命脉。高校知识流的重点就是要促成知识的转化,并对此进行有效管理,对三创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高等院校的知识流特点、高等院校知识供应链知识流模型、完善高校知识流的知识管理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三创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知识流;高校;三创型人才;培养

知识是高校主要的操作材料,高等院校对知识创新的作用表现为新知识的生产和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专业知识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为三创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石。

一、知识流的涵义及构成

知识流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知识流是指知识在不同部门之间及中间环节所进行的流动,是知识融合、序化、创新的过程,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命脉。首先,知识流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强调在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以及运用其产生价值的运动过程中应该是顺畅的;其次,知识流的运行应该是高效的,它是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知识的需求者;再次,知识流是以人为载体的,它强调知识应该满足人们在价值创造活动中的需要;最后,知识流的概念强调了将其提高到与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并列的、不可或缺的高度。高校的知识链通常包括知识的识别、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开发、知识的分解、知识的储存、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共享以及知识产生价值的评价等环节,在这个知识链上,形成了一条知识流。

二、知识流对三创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促进知识的创新

高等院校以知识作为操作材料,通过教师隐性知识的外化传授给学生显性知识,再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转化为学生的显性知识或内化为学生的隐藏性知识,最终转化为创新能力和创造力。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学术讲座、科研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受到知识共享和知识流的熏陶,实现知识创新和转化。高校的知识流的重点就是要促成知识的转化,并对此进行有效管理,而这又是通过相应的系统和结构以及高校文化来实现的高校知识的转化:一方面,知识的转化和转移即全体教师将显性知识和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传授并转化成学生的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储存即全体师生员工从学校内外环境中,获得信息、知识,并转化成显性知识和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

高等院校的知识流实际上是从知识的生产者(知识源)到知识的传授者(主要是教师),最后到知识的消费者(学生或用人单位),这三者之间的知识流动和高校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术交流、著书立说、科研活动等使知识在学术界进行流动、进而实现转化,从知识的共享、识别、获取、储存到知识的转化、创新,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创业和创造,培养三创型人才。

三、知识流视角下三创型人才培养途径

(一)高等院校的知识流特点

高等院校的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创新、创造和创业的三创型人才,创新就是要突破革新;创造就是要从无到有;创业就是要开创新局面。这三种人才的培养都特别注重知识的创新,知识只有依托高校这个载体,并镶嵌于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之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知识流就是通过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这些基本活动,保持知识的动态流动和知识的不断增值。知识流实际上包含四个过程,即知识的传播、共享、学习和集成,包括组织内部知识流和组织外部知识两种形式。组织内部知识流就是高校内部建立一个核心知识库,因每个成员教育背景不同,彼此之间存在知识势位差,就必然产生知识流,这样组织内部成员间可以通过交流学习,促进知识的转化,同时也可以从内部核心知识库共享到组织知识,从而实现组织内成员的隐性知识能够共享。另一方面是组织外部知识流。包括高校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政府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还包括知识在国外高校之间的流动,表现为国外资本参与国内的研发、技术创新或许可,技术移植或战略联盟等。高等院校的教育特点决定了其知识流的特点应该放眼在世界范围内,这也使知识在社会大家庭整体流动,形成一个开环的知识链。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方向的知识流动:一是校际间知识流。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导致的知识流,如校际间的研究协作,包括联合研究、技术协作或人才的联合培养;企业对产业范围内标准化活动和非正式研究网络的参与。二是成果转化知识流。高校和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研究;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申请专利和出版论著、大学研究成果转化和科技孵化等。三是校企合作知识流。知识与技术向企业扩散,如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研成果,解决企业科研设计中的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四是社会反哺知识流。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为力支持。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为人才培养提出一线的要求,使高校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知识流动过程如图1所示。

(二)高等院校知识供应链知识流模型

知识势位差(借用物理学上“势”的概念)导致知识流动,知识流动形成知识流,知识流又是通过知识链连接知识源和知识目标。由通信原理可知,任何交流的发生应有信息、编码方式、传输链、接收者等这些基本元素,同理,知识供应链中也应该有作为知识源(发送者) 和知识流目标(接受者)的所依附的知识流节点高校,以及知识本身(信息)、传输媒介(渠道或链) 及沟通方式(编码) 等几个要素。图2为本文构建的供应链知识流模型。在模型中,知识供应链由上游的知识源即知识供应者,中间的节点高校和下游的消费者即高校的服务对象(学生和用人单位)组成;箭头的指向为知识流的流向,用F(flow)及其下标表示,F1′表示知识流入供应链系统,F1表示知识流出供应链系统;VC(value create)表示随着知识的流动所引起供应链价值的增值(见图2)。

从整个社会知识流的角度看,高等院校的知识流供应链应该是一个开环链,供应链知识流可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互相作用,互为因果,也可以实现知识流的逆向流动和促进,本文仅以一个方向为例),即上游知识供应层(知识源)、中间的节点层(高校)和个人层以及下游的消费层(用人单位)。第一,知识供应链上游层知识流。流F1′表示从外界流入供应链系统的知识,其来源主要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一些公共知识的提供部门等; 流F1为知识的流出,表示供应链向市场(消费者) 流出的知识,这反映了供应链向顾客提供的最终的知识价值,体现了供应链的竞争力。流F1′和流F1说明供应链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供应链系统从外界不断吸取知识,通过自身加工和创新后又对外界提供知识(产品)。第二,节点层知识流。节点层知识流是指知识在供应链节点高校内部的流动。在图2的模型中,节点层知识流主要包括高校或科研院所、高校教师、大学生等的知识流动。高校或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用流F2′和流F2表示。其中流F2′主要是知识链上游供应者把知识、基础方法知识传递给高校,这对节点高校的知识存储、知识流动、使用频率、知识创新程度等的影响非常大;流F2指节点高校内部的教师把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招生计划和校园精神风等的相关知识流入高校的知识库中。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知识流用流F3′和流F3表示。流F3′是高校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大学生,包括学科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待人接物的知识、人文知识、职业道德等; 流F3是指知识从大学生流向高校教师和高校,包括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需求状况、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学生上手能力等等。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知识流用流F0和流F1表示。流F0主要是职场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对某所高校大学生的反馈意见、从用人单位那里能够获知的兄弟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等; 流F1表示由大学生流向用人单位的知识流。值得注意的是,流F1同时也是整个供应链知识的流出,即整个供应链知识的流出是通过最终高校培养出来的产品大学生知识的流出来体现的。第三,个人知识流层。在模型中用流F4标示,个人知识流层是指节点高校内部的知识流动,包括节点高校内部个人之间的知识流动及个人与组织间的知识流动等两种情况。个人知识流层主要是教职工个人技能等隐性知识及组织知识的流动。第四,知识消费层。在模型中用流F5表示,知识消费层是指节点高校外部知识流动,包括上游知识流入节点高校和节点高校通过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等知识流动形式服务社会。诚然,以上四个层次的流向是可逆的,在知识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也是互为因果的。

(三)完善高校知识流的知识管理体系

1、建立校园核心知识库。这项工作应该从三个层面展开:(1)建立电子图书馆。要求检索快捷、方便,校际图书馆应实现互借互通。也可以建立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在局域网上能够方便搜索,及时了解所需文献收藏情况,便捷地找到要查询的知识点,快速地获取知识和信息。(2)建立教研知识库。教研知识库里应该是一个实验数据、试卷题库、课件、教案等教学背景资料、教学参考资料、案例分析等教学辅助资料库,也是一个科研心得、学习体会等知识交流库,这里可以共享他人的教学知识和经验,节省教师备课、科研立项的时间。(3)建立动态知识库。知识库必须是一个动态系统,不断搜集新知识,不断系化和创新,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让教师在实践中利用、发展和扩大知识库,避免知识的陈旧和老化,保证知识库常用常新。当然建立校园核心知识库共享其中的知识是要遵循知识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比如高校要设立知识主管,由校学术委员会主席担任知识主管(CKO),还要建立由学校的科研、产业、图书信息中心、教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知识管理办公室,成员在分享这些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有偿制(缴适当的费用成会员)、互助制(补充进新的知识作回馈)、激励制(为知识库补充新的知识时可以享受职称职务晋升优先原则)等措施。

2、建立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通过长期积淀形成的比较稳固的全校教职工的共识,它具有导向和规范功能,凝聚和激励学子,熏陶和感染师生,它能够影响师生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是高校重要的知识管理基础。高效的知识流动需要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校园文化,高校是思想源和知识库,理应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便于知识创新的学术氛围,使人人崇尚知识,重视学术水平的提高、交流、共享和传播,重视团队的协作精神以及传帮带。知识型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提高的三创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又为建立开环知识链奠定了良好基础。校园文化正是通过内化的力量,通过潜藏隐性教育,通过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内化成习惯、觉悟、信念和精神。

3、促进知识转化和创新。高等院校人才济济,是思想库、智囊团,是知识创新的根据地。其具有智力优势和知识成果转化优势,应该是知识转化和创新最为活跃的地方。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和知识管理跟不上,许多极具价值的知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20%左右,即使在这20%可以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推广面也仅为应推广应用的20%,因此其实际利用率仅为4%左右,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发展。知识流转化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构建创新系统。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企合作、学科建设等活动就是知识的创新和生产过程,需要把知识流程有效地进行管理和组合。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具有相对自主性,高校可以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如提供资金、设备、人员和制度保障。激励知识创新,如优先考虑职称或职务晋升,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成果进行保护等等。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种创新行为往往引发一系列的新知识产品和技术产品,培养造就一大批三创型人才。另一方面是提高创新的整体绩效。从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出发,分析和评价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过程中的障碍与瓶颈,进而完善创新的主体结构,并通过完善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来提高创新的整体绩效。所以高等院校必须通过知识管理使知识面向社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这样才能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良性循环。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这样有效地促进了三创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高等院校是传播知识、引领文化、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知识流作为知识共享、序化、创新的过程,是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高校应该提高知识链中知识流动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强化知识管理,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培育适合社会发展的三创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海笃.知识流的价值增值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2、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系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知识流的江苏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项目号:09SJB630032)和南京工程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号:KXJ08130)的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作者为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