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周广阔, 党 娜, 孙 洁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智能工厂、个性定制等全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改变和创新一切制造业和服务业本身,正在和即将颠覆、创新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优化导致一批新职业如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不断兴起,就业市场变幻莫测,职场变化应接不暇。如何使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更贴近职场,是高职教育应对社会变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改变很多行业形态,其业务逻辑和价值实现从形式到内容、从主体到对象、从业务到场景、从企业到个人都正在或即将发生重大变化,行业的组织形式、工作场所、工作方式及工作关系将发生变化。诸如零工经济和共享经济催生的咨询顾问、独立承包、兼职、临工、远程办公、独立签约、自由职业、个体经营、合同工作、SOHO(小型办公/家庭办公)、非全职工作、弹性工作、网络办公、副业等,把传统的劳动雇佣关系变成基于平台的价值合作与交换关系,公司雇用越来越多的合同临时工、兼职工作者,也满足了许多人在选择工作时拥有更大的独立性、灵活性和选择权。美国和欧洲各有10%~15%的适龄工作人口通过打零工谋生,还有10%~15%的人把打零工作为主业之外的副业,这种状况在我国目前还不到5%,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我国零工经济比重将不断增加,预计在未来10年将达到25%~30%。
2006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美国竞争力计划:在创新中领导世界》,把培养具有STEM素质(S科学、T技术、E工程、M数学)的人才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之一,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成为美国保持领导力和竞争力的前瞻性计划[2]。科技型公司都需要STEM素质人才,几乎每份高薪职业都需要STEM素质,缺乏STEM素质的人才不仅是我国面临的困境,也是全球性问题,STEM方面的工作代表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推动技术发明、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STEM素质相关的能力迭代更新,不断提高人才的智能,具备STEM素质的人才具有更多职业选择和上升空间。随着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沟通交流、管理协调、创新创造、团队协作等社会能力备受重视,把这些统称为艺术类(Art)的“人文型素养”融入STEM素质,演变成STEAM素养,后又把沟通交流、学习能力与读写能力(Read)等“元技能”引入,构成STREAM素养,具有STREAM素质的人才将有更丰富的职业选择,更强的岗位胜任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优化将带来产业结构、就业岗位的深刻调整和职业能力需求的变化,STREAM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更加紧缺。
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和产业升级使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新兴的职业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多学科、专业化和国际化。劳动密集型、易标准化的岗位受到强烈冲击,缺乏职业核心能力的员工将无法应对激变的职场。低技能劳动者所从事的大多是工资低、不稳定的兼职工作,其岗位易被自动化替代,他们无力安排职业和作出改变,薪资停滞或减少。缺乏价值理性的科技和快速发展的外部不经济性更可能导致新的社会公平,长期的失业也会加剧贫富差距。零工经济把“企业-员工”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转变为“平台-个人”的模式,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凭借其技术技能优势可以获得高薪,更有机会创造灵活、自主和有成就感的职业生涯[3]。
不断学习对人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单凭经历和经验并不足以解决新时代出现的复杂问题,通过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更新观念,将经历转化成思想及行为上的突破才是提升才能的源泉。大数据、物联网、AR/VR/MR技术及个性定制等数字化技术极大的改变了人的学习方式,自助式教育、网络自学使学习更加便捷、高效[4]。新科技似乎也在损害人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娱乐至上和制造消费欲望消耗了人的精力、分散了人的注意力,信息干扰、碎片化学习弱化了人们的深度学习能力,人们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学习的投资,参与新技能培训,持续更新知识观念、学习新技能,也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
我国民营经济的高速增长,小微企业逐渐壮大,占市场主体总数90%以上的2 000多万小微企业及6 000多万的个体经济对就业的贡献达到80%[5]。为增强竞争优势和储备人才,它们能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增强。2013届至2017届高职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的就业比例由56%上升到60%,2014届至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65%上升到68%[6]。民企、中小微企业是高职学生主要就业去向,且比例持续上升。同时,大公司正通过裁员、精简、重组逐步减少全职岗位,并通过自动化、外包等方式,为中小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60%的企业在5年左右可能破产,85%的企业在10年左右将消亡。中小微企业受人、财、物等因素限制,为适应市场,其用工多以雇用临聘人员的方式,导致毕业生流动性大。2017届中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2018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毕业三年内的2015届高职生49%的转换了职业,50%的转换了行业。职业将越来越多的由行业和地理位置决定,职业活动内容将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浙江省2016届毕业生毕业一年之内的离职率达到了46.33%[9]。人才流动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和有效途径,也是社会活力的外在表现。一个人一生可能会改变5次以上职业,很多人甚至在35岁之前就做过9~13个工作,正如Zipcar创始人罗宾·蔡斯说:“我父亲一生只做一份工作,我一生将做6份工作,而我的孩子将同时做6份工作”。
人们更加关注职业的满意度、工作的意义和价值,2018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内主动离职者,44%是因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8%是因为“薪资福利偏低”。毕业生更关注职场尊严、职业兴趣等个人感受,追求独立自主、自我价值的实现,较多的原意去追求“诗和远方”“走自己的路”,他们越来越不期待从一份工作中获得安全感,希望待遇优厚,更看重灵活性、自主权、契合度及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想在职业生涯中多做几份工作,他们的职业生涯将由多种不同职业和工作经历组成。
24小时在线的移动互联终端、社交平台、APP软件参与办公,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边界模糊,每个人以不同的身份和状态在互联网上刷存在感,微信、社交化电商平台等会随时召唤、打断人的当下状态,在信息洪流以各种形式的暗示、提醒及影响下,人们无需理性和思想,凭直觉、潜意识建构了一个学习、生活、工作、娱乐之间没有边界的多维空间。不分时间地点地娱乐、工作、学习成为00后的生活方式,移动办公与智能工厂、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使工作与学习的安排、沟通、分享更快速、便捷,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可以激发其创业思路,其特长可发展成为其职业,学生的一项研究成果也许成为创办新公司的契机,一篇研究论文可能转化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根据对各类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企业总体上迫切需求营销、技术技能、中基层管理岗位的人才,近七成的企业缺乏技术技能型人才[7]。检验分析、设备安装调试、仪器操作及维护、施工组织管理、生产管理、工程运营管理、产品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及服务等岗位大量需求高职毕业生。
新科技革命意味着许多职业消失速度加快,新工艺、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不断催生新职业,2019年,人社部正式发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员、物联网工程技术员、大数据工程技术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职业;数字技术和新兴消费需求催生了网络主播、育婴师、宠物摄影师、旅拍策划师、密室剧本设计师、民宿房东、轰趴管家、STEM创客指导师、整体造型师、电竞顾问等一批新、奇、特的职业,其从业者中90后占72%,近70%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近25%月入过万、71%参加过职业培训[8],他们热情高、有闯劲、能打拼、获得感强,这些新职业工作时间灵活、收入较高、自由度大,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这些新就业形态为高职毕业生拓展了就业渠道和就业空间、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高职毕业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能力越好,其就业能力整体水平就越高,对就业影响最大的依次是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9-10 ]。不同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要求及重要程度不尽相同,企业总体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的重视程度依次是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如管理类毕业生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决策及自我管理能力是用人单位所需的必备能力[11],财经类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用能力、适应环境等能力是用人单位更看重的能力[12]。服务业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是礼仪、个人形象、职业道德,而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知识结构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企业重视高职毕业生的通用技能和特质维度,包括社会实践、执行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诚信、责任感、抗挫折、适应性、竞争意识、创新能力、专业知识、职业规划能力等[13]。企业用人更关注毕业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创新意识、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选聘人才时复合型人才优先[14-15 ]。
高职毕业生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目标、责任、关系、环境、要求等发生根本变化。进入职场成为职业人,较强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职场的通行证。企业看重毕业生职业素质包括工作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竞争意识、个人形象及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是毕业生恪守的职业底线,遵守法律法规、职业规范及职业纪律,遵守所服务企业的制度与规范,不损害所服务企业的根本利益,积极主动维护公司利益,即使离职后也不做损害原企业利益的事情是职业人的义务。在工作中公私分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或部门私利、不把私人感情带进工作。还应具备商业思维,有“契约精神”,能信守诺言、履行契约,为公司创造价值。
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社会能力,而毕业生更看重专业知识、发展能力、读写等基本技能及学习成绩[16]。企业更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如责任心、敬业精神等,其次是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而外语、计算机能力被企业列为重要性最低的能力[17]。企业、高职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重要度高,而高职院校认为重要度低。高职学生较多重视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往往忽视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技能及社会实践锻炼,许多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肤浅,专业技能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工作力不从心,再培训学习花时间精力成本高,难以满足行业企业的迫切需求,而可胜任的岗位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辅助性岗位。许多毕业三年的高职生才感受到职场需要的职业能力大多属于通用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这些能力决定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评价人才优劣的关键,对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依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和麦克兰德(David·C·McClelland)胜任力模型,结合行业企业对职业能力需求、职场新特征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及标准[18],参考SCANS提出的35项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度[19]。本文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归纳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类,并划分为十大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任务完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演讲写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及技能。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及企业的人才需求是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赋能高职教育,政府统筹、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格局逐渐形成,社会多元办学、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逐渐成熟[ 20],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教育理念、新教学方式及大数据、智能化管理手段的发展趋势逐渐适应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及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需重构适合企业、职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职业能力标准,在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重点突出高职学生十大核心职业能力,以应对新业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的变化,使毕业生具备应对变幻的就业市场并做出改变的能力。
高职教育应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前提下,为学生未来而教,把塑造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摆到更重要的地位。职业能力是其职业素质的外显,职业能力具有工具性价值,而职业素质具有终极性价值,培养与高技能相匹配的良好职业素质,既要重视高职学生外显的、表象的基础性、通用性素养,使高职学生人格品质良好、自我认知清晰,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能主动关注职业发展动态,钻研业务,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态度、职业动机及职业价值观等内隐性、关键性素质,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感受工作的快乐、劳动的意义和成就感,使学生人生出彩,更好服务、奉献社会。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设定、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结果运用及反馈与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测评目的功利化,测评的导向、反馈、激励、促进作用不明显,测评的方法简单、手段落后。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适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元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工作还应贴近职场,以科学性、导向性、激励性、个性化、可行性的原则,建立测评指标全面合理、评价方法科学、评价过程公开公正的高职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把定量测评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测评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记实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合理、全面、及时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潜力,挖掘内驱力,有目标、能行动,不断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毕业生能扎根生产、施工、操作一线岗位是企业的需要,也是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必须经历的环节。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完善制度,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正如梁启超所言,“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21]。如中国质量奖获奖个人潘玉华、高凤林专注于一线生产焊接工作,他们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追踪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针对工作实际需求优化工艺、改进方法,用娴熟的技艺攻克难关,创造性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加工实践,保证了高品质的产品质量,成为技术技能操作中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大国工匠”典范。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展示、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一线操作技术技能人才的认知和认可,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自豪感、荣誉感,使操作岗位成为社会向往的职业。
应对科技革命、社会变革、就业市场变化,高职院校抓住培养学生十大核心职业能力的关键,帮学生在校期间找准自己个性特质、能力特长、潜能和优势,激发学生找出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标、途径及方法,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进行认知启迪和行动强化,使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服务培养,可有效避免学生在校期间因缺乏的具体目标和行动力,常在玩游戏和睡大觉中安逸度过,避免学生面临就业和职场挑战时出现职业目标盲目、 职业素养不高、职业能力不强,不适应新环境,因失望、沮丧、迷茫、无助而频繁跳槽、愤世嫉俗,不断试错的问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