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路径

时间:2024-07-06

刘颖沙, 郑爱泉, 左文革, 刘昭彤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2.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陕西 杨凌 712100; 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西安分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1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机遇

产教融合是在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搭建合作平台,通过整合优势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以实现共赢,最终满足双方资源需求的平衡。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有助于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促进人才、产业、资源等方面的整合。近年来,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

目前,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1-3],从创业计划撰写、创客空间建设、深化创业改革、创业竞赛指导等多方面多维度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4]。

高职院校响应国家政策,落实教育改革发展任务,在产教融合契机下,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操模拟、创业孵化基地等多维层面不断开发教育要素,整合集中创新要素,以校企联盟平台为基础,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托,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5]。

通过价值引领与知识传递,目前职业“双创”教育,逐步实现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到创业价值取向以及创造技术技能的不断进阶与升级。在“双创”培养与实践教育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养的同时,也将工匠精神纳入其中,最终实现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提升,增强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高职开展“双创”教育,可重塑学生思维,培育“双创”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使人才的输出与诉求匹配,实现高质量就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逐渐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模式的研究,逐步促进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育人理念不明晰

依据国家创新创业政策,高职院校均开设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由于创新尝试较少[6-7],在课程知识目标和培养理念方面存在不明晰现象,大部分高校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导致育人理念存在局限性,加之学生普遍思维滞后,没有接受和紧靠创新创业专业知识,与实际创业相背离。

2.2 教育体系缺乏“双导师制”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一般为60学时,教师资源来自于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以及专任教师。由于高校教师偏重于理论授课,缺乏必要的企业创业和企业实践经历,导致创新创业课堂只具有专业性,授课略显死板守旧,缺乏创新创业实战典型案例,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不浓厚,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企业教师拥有深厚的实战经验,但是由于缺乏校企联盟机会,从而导致创新创业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鸿沟”。因此建立具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导师制育人机制势在必行。

2.3 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对接不紧密

“双高计划”明确指出:“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8]。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日趋严格。据统计,很多高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例如农林牧渔专业大类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目标,但是在高职教学中缺少企业实际的专业教学设备,大部分学校的虚拟仿真不到位,无法与企业需求进行高度融合。也有一些学校用《就业指导》等课程代替创新创业课程,只是向学生传授理论就业知识,而无法具体深入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由于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不紧密,所以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拔尖人才。

2.4 实践平台较难实现成果转化

目前,虽然大多高职院校设立了创业园、科创中心等具体的实操平台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将实操平台与创新创业大赛进行结合,提升了大赛水平和质量。但是这个举措与育人实际稍有差距。创业基地中缺乏社会资源和学校科研资源,进而导致有限的科创平台无法实现创新创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价值不显著。

3 升级创新创业,校企联盟协同育人

3.1 优化师资队伍,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使学校与行业、企业、政府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合作,从课程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整合资源,确定人才培养方案[9-10]。

建立具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导师制育人机制,针对高校教师,加强与企业深度融合,加大专任教师下基层、下企业锻炼实践的频次,加大教师企业任职机会,为专任教师提供双创学习平台和培训机会,拓展其创新思维,塑造双师型教师。也可以通过引企入校、引企驻校的方式,吸引高水平企业导师“入驻”实践课堂,把解决企业实际难题作为己任。

3.2 健全课程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品质为责任,依托社会和行业资源,优化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公共必修学分课,构建课程教育对接社会实际,课程章节融合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融合典型案例,理论授课融合线上资源的“一对接三融合”课程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3.3 搭建实操平台,建立创新创业互动空间

搭建创业园、科创中心等具体的实操平台或基地,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社会力量和科研资本加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通过平台互动,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以平台为基础,以参加大学生互联网+大赛、创青春大赛、挑战杯大赛等活动为依托,通过聘请导师、创业明星、社会大咖等方式,定期进行创业沙龙,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和热情,培养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学院与企业协同,建立校企联盟平台,通过“技能训练、创业竞赛、创业格子间”三条路径驱动双创能力提升。

3.4 专业对接双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技能大赛和科研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专业课+创新创业课”融合教学模式,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以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为例,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利用第二课堂,积极组建兴趣小组和参赛团队,参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大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大赛驱动为途径,鼓励学生团队研发新型产品,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理论素养。

4 结 语

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契机下,创新创业越来越受国家、地方及学校的重视,每年都会涌现一大批创业明星。本文总结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健全课程体系、搭建实操平台等措施实现全方位育人,实现专业对接双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路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