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王 军
(西安航空学院 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旅游文本翻译指对一切旅游语言文字资料的翻译,它涵盖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古迹楹联解说等各方面的内容[1]。旅游文本翻译在向国外游客推介中国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翻译不仅能够以引人入胜的风景介绍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中国旅游,而且能够使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全世界得到传播,从而树立中国良好的旅游大国形象。然而,当前旅游翻译市场、翻译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本文将借助胡庚申教授所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对英汉旅游文本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基于这些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旅游文本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帮助和思路。
生态翻译学是将翻译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其借助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的同构隐喻,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翻译本质、过程、标准、原则、方法和翻译现象)进行综观和描述[2]。生态翻译学的中心思想为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即译者对于原文作者、委托人、赞助人、出版商等所构成的翻译生态系统的适应和对于翻译内容、策略和最终译文所进行的选择。基于“适应/选择”理论,胡庚申教授将翻译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过程”[2]。
该定义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即译者根据翻译生态环境对最终译文所做出的选择。这就意味着译者可以对包含“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在内的一切翻译行为进行灵活的判断和决定。但是在这同时,这种灵活性只能局限于文本生态系统的范畴之内。文本同样受制于“优胜劣汰”,只有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其才具有生命力,才不至于被淘汰。源语和目的语分属于不同的文本生态系统,但是其涉及的要素却是相同的:语言、文化、交际。基于“翻译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过程”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认为翻译是源语和目的语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生态环境里文本的移植,并进而将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简括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2],从而使得译文在其文本生态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3]。英语和汉语由于其发展渊源不同,其在词汇及句法结构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如何处理这些差异是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就词汇使用来说,汉语和英语最显著的区别为前者可以对动词进行连用,而后者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其它动词只能并列作为谓语。就语言结构来说,汉语注重意合,通过上下文逻辑关系以及词序排列表达出其所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反英语注重形合,其主要通过连接词将句子不同成分组合在一起,要求语法正确,意义表达完整。就语言风格来说,汉语辞藻华丽,文笔优美,用词凝练,表达形式上多用四字结构、排比、对偶等形式;而英语语言朴实、措辞简明、信息准确、通俗易懂。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目的语所处的生态环境选择贴合度较高的词汇、句子,最大程度地适应目的语生态语境,使处在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可以无阻碍地理解并且接受译文所要传递的信息[4]。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其侧重点在于发现源语和目的语在文化上的差异,避免译者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3]。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结构的简单转化,而且还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碰撞。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能够拘泥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而且还要对源语和目的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适当的处理,从而避免由于其所具有的不同含义而使得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影响翻译效果。这就要求译者在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的同时,对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着清楚地了解,能够将源语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准确的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使得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生态体系。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其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3]。任何一种文本在创作之初都被赋予了一定的交际意图。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必须清楚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所要传达的信息,准确地进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使源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到准确传递,且译文读者的情感感受和所接收到的信息与源语读者相一致。总的来说,交际意图的实现是在语言维和文化维适应性转换的基础上对翻译提出更高的要求,是对源语和目的语的交际生态进行最佳的维护和保持。
根据生态翻译学中“译者对于原文作者、委托人、赞助人、出版商等所构成的翻译生态系统的适应和对于翻译内容、策略和最终译文所进行的选择”这一论述,可以建立翻译活动所涉及到的所有因素构成的旅游翻译生态系统,其包括旅游文本翻译的发起者、翻译文本、译者及接收信息的游客。在该旅游翻译生态环境中,各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协作,为保持翻译生态的平衡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在微观层面是给游客提供信息,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景点的独特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能够前来参观;在宏观层面,其还发挥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的作用,使得外国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并建立良好的旅游大国形象。因此,在对旅游文本进行翻译时,必须将其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其进行适应性转换,使得译文能够在外国游客心中形成感召力,激发起其游览兴趣,并获得其文化认同。
同时,在旅游文本翻译中必须强调“以译者为中心”这一理念。译者在忠实于原文本的基础上,可以对其在语言、文化和交际方面进行适应性选择,消除语言及文化差异,从而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其必须遵守“译者责任”原则,即译者有责任去统筹协调翻译群落、翻译环境、翻译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体现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联互动、平衡和谐的翻译生态整体观[5]。具体来说,就是译者在享有一定自由的同时,也要满足翻译发起者及文本环境的要求,不能够脱离翻译生态环境,肆意发挥。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注重其自身翻译能力的提高。首先,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对源语及目的语基本结构有着很好的掌握,能够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灵活转化;其次,译者需要提高其对于两种语言的文化造诣,了解源语及目的语历史、文化传统,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恰当的“移植”,不至于产生歧义,贻笑大方。最后,译者还需要考虑目的语读者,即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心理需求和认知能力,全面度量,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由此可见,在生态翻译学体系中,译者一方面可以根据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其专业素养,职业责任,从而有效地向外国游客推介中国的风景名胜及文化传统。
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概念使得翻译突破了语言层面的局限性,将其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翻译生态中进行研究,认为翻译涉及到了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方面的要素。“生态翻译学注重的是翻译生态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讲究翻译生态的平衡与发展”[6]。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所翻译文本进行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转换,从而使得译文能够适应目的语生态环境。基于以上分析,下文将结合具体实例探讨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对于旅游文本翻译的指导意义以及实践应用。
根据前述,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结构和语言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在词汇使用上,汉语旅游文本崇尚辞藻华丽,追求所谓的“文采”“四言八句”的描写比比皆是,其惯于使用四字成语以增加文字的渲染力[7]。在句法结构上,汉语句子结构松散,多用短句,各部分之间通过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在语言风格上,其注重诗情画意,多使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段,以达到激发游客游览兴趣的目的。和汉语旅游文本相比较,英语旅游文本偏向于使用简单易懂、朴实无华的词汇,多为对于风光景色的直接描述,少有源语作者的主观感受。在句法结构和语言风格上,英语旅游文本主要是向游客传递客观信息,多使用长句,从而保证信息的完整和准确。因此,译者在进行旅游文本翻译时,必须了解并把握两种语言在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并对源语做出适应性选择,从而使译文在语言层面达到翻译生态平衡。
例1:这儿的峡谷又是另一番景象:谷中急水奔流,穿峡而过,两岸树木葱茏,鲜花繁茂,碧草萋萋,活脱脱一副生机盎然的天然风景画。各种奇峰异岭,令人感受各异,遐想万千。
译文:It is another gorge through which a rapid stream flows. Trees, flowers and grass, a picture of natural vitality, thrive on both banks. The weird peaks arouse disparate thoughts.
原文使用了大量的四字句和平行对偶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俱佳,特别是第一句中分别使用“葱茏”、“繁茂”和“萋萋”来对“树木”、“鲜花”和“碧草”进行描述,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而在译文中,译者基于生态翻译学中所强调的译者中心论,首先对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了打乱重组,将第一句话分成两句,即将小溪与树木、鲜花和碧草分开来描述,使得句子结构清晰明了,直观简洁。其次,译者大胆地省去汉语中对于景色描写的词汇,例如“葱茏”“繁茂”和“萋萋”,只是客观陈述所具有的事物,使得译文更加符合英语旅游文本的语篇风格,更能激起外国游客的游览欲望。
由于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汉语旅游文本在对绚丽景色进行描述的同时,往往会含有一些和景点有关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或风俗习惯。旅游景点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美丽的风景,更在于其所蕴含的当地文化。但是由于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方面的差异,译文中大量的文化信息,会对外国游客产生理解上的困扰。因而,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对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适应性转换,确保文化信息准确传递,并被外国游客理解和接受,从而使得译文在文化维度达到生态平衡。
例2:秦始皇将各段城墙连接起来,抵御北方部落的侵袭。
译文:Emperor Qinshihuang, the founder of the first unified empire in Chinese history, succeeded in his effort to have the walls joined together to fend off the invasions from tribes in the north.
秦始皇对于源语读者来说非常熟悉,但是对目的语读者,即外国游客,也许并不清楚秦始皇所具有的文化含义。因此,译文先用音译,然后用同位语做出说明,便于外国游客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信息。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翻译归根结底是一种跨越语言、文化、社会的交际活动[8]。因此,在转换语言信息和传递文化内涵的同时,译者还应保证源语文本交际意图的充分体现,使译文达到向外国游客推介旅游景点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译者深刻理解原文作者的措辞意图和交际目的,并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实现两种语言的交际转换。
例3:上有落石,请勿停留。
译文:Attention for Falling Stones.
原文意在提醒游客小心石头滚落,以防止被落石砸伤,起到警示作用。译文并没有逐字对应翻译,而是在理解原文交际意图的基础上,将其简化为“注意滚石”,言简意赅,清晰明了,达到了提醒游客的目的,从而在交际维度达到语际转换的生态平衡。
旅游文本翻译在向外国游客推介我国旅游景点的同时,向其展现当地的特色文化,风土人情,传统历史等,对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生态翻译学所强调的三维转换概念为旅游文本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根据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及统筹考虑翻译活动所涉及到的委托人、源文本、信息接受者等生态因素,译者可以对原文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方面进行适应性转换,从而获取各要素间平衡发展的译文,最终达到吸引游客、文化交流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