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张映晖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关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国际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将成为未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步入教育模式转型和制度创新的关键期,研究和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探索解决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是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寻求特色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高职教育国际化将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战略性选择。[1]
高职教育“国际化”首先是一种“过程”,是“追踪世界前沿,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认可的理念行事”,[2]把国际通行的理念、价值观、规则、标准、模式融入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过程。其次是一项“工程”,是通过改变院校内部管理模式、内部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和人员素质,以有效应对渐趋多元化、全球化的外部环境的工程,是管理引领、面向未来的系统工程。由此,立足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化不只是院校的单项工作,而是一个渗透到各教学环节及行政管理链条的整体化方案和行动,其目标是通过这些整体化的方案和行动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以及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3]
简言之,高职教育国际化就是要立足本土,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育多元校园文化,遵守国际运行规则,建设国际化的内部运行机制,引进国际化课程,与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技术标准对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就业竞争力的学生。
理念的国际化就是以全球性的眼光审视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管理层到教师,都要具备国际化的思想理念。管理层应立足长远,站在服务经济全球化的高度来审视高职办学实践,确定本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教师应有追踪国际前沿,把握本专业领域内先进的技能(技术)标准,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二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首先是外部体制机制。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体制环境和政策制度的优劣往往取决于该地区的开放程度。总体而言,沿海城市要优于内地城市。目前内地各级政府在如何支持院校国际化发展方面还大多停留在口号上,在如何为院校的国际化提供便捷的服务和优化的政策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明显不足,影响了院校国际交流和合作工作的效率。各级政府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和视野尽量简化高职院校师生出国学习研修的行政审批程序,给高职院校以更多的自主权。同时,出台具有本地地方特色的符合高职学校生源实际情况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如外方课程的比例调整等等,避免项目评估的一刀切现象。其次是内部体制机制。主要包括国际化战略(或规划)、机构设置、组织文化和人员状况等方面。不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根据院校规模、实力、资源和能力,选择合适的管理途径和实施方式,建立专业层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国际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发挥国际化活动主体,即院(系)国际化办学的主动性。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保证,有了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水准的师资,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素质的学生。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高低的指标包括:外籍专家和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短期访问学者的数量,本校教师走出国门讲学、参加学术活动、进修学习的数量,教师、干部外语水平的高低及教学功底深厚、能够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的数量等等。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中方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是困扰项目教学的一大因素,专业课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加快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双语教学教师,形成本土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4]高职院校要开辟更多渠道,实现师资来源的多样化,在专业领域引进国外师资,开发全外语授课课程和双语课程,扩大国外教材使用比例,以国际化的课程和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通过鼓励教师到国外院校进修、讲学、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让教师充分了解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办学理念,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经验,以运用到本校的教学和管理之中,从而提升师资整体教学水平。此外,国际化的核心要素是高校的国际化交往功能和实际交往效率,外事部门要通过加强国内外横向和纵向交流,向教师和学生传授国际合作知识、涉外礼仪,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跨文化沟通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育人环境的国际化是学校国际化建设工程中的重要保障。具有较高国际开放度的高职院校,应表现为国际交往频繁、教学设施先进、服务管理高效、师生文明有礼、校园环境良好。
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首先是语言环境国际化,即国际通用公共标识率、国际化语言服务平台、重要的对外窗口多语种服务程度等。道路、网站、图书馆、食堂等主要公共服务区域的标识使用国际通用语,各种标识设计也要符合国际通用惯例,采用国际通用的图标,不用或少用文字,帮助来自他国的人员便捷地识别校园标识。其次是开放包容的生活环境,可以为国(境)外的师生提供便利的生活、运动设施和保健服务等。[5]其次是软环境,如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引导的国际化校园管理模式,外国专家、教师、友好人士来校做学术、文化报告和讲座的频繁程度,外籍教师、国际学生的多少以及与之交流融合的程度等等。
中外合作办学是实现课程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引进国外教材是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高职院校要以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为基础,提升课程的国际化含量,构建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课程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能被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界认可甚至在某些方面领先的专业品牌。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合作办学要尽量选择就业准入国际化程度高、专业人才全球化紧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根据襄阳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规格、能力水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力求体现能力定位、课程设计、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实训设施的先进性,以及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性。
目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开展狭义的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障碍是师生的外语水平不高,能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匮乏,外方课程占三分之二比例的目标和要求很难实现。克服这种障碍的方法是进一步丰富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开展更为广义的中外合作办学,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高职多样化合作办学模式。如各专业结合中国国情和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本土教材中引进和融入国外最先进的知识;组织安排多种形式的海外实习或游学;聘请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管理上有一定经验的外籍专家兼职或提供决策咨询,参与课程建设;聘请外国访问学者授课等等,以引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
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是体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企业越来越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通晓本行业国际职业标准和规则、掌握行业国际通用技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则需要应对这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围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进行高职课程的设计、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推行与行业接轨的管理和生产国际质量标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质量意识,提高行业对学生的认可度和学生的就业水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鄂西北,属于典型的内陆城市院校,襄阳市的对外开放程度、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城市的国际化软硬件环境明显弱于沿海城市,加之高职招生制度的改革带来的生源外语水平普遍较低的问题,决定了该校的国际化建设工作不可盲目拔高,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强化基础,以加强环境建设和人员素质提升为重点,不功利、不浮躁,沉下心来做好国际化建设的初期工作。
学院已成功申报两批高职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借助教育部搭建的海外研修平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决策层的理念更新问题。将香港理工大学开辟为学院骨干教师及管理干部的师资培训基地,先后选派骨干教师100余人次赴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主要内容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学理念、学方法、建课程”、“教与学—教学实践案例剖析”、“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职业教育制度及文化建设”“预期学习成果为基础的课程评估方法”的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估,较好地解决了管理层及教师的理念更新问题。
通过开展不同领域的文化及学术交流,为师生搭建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平台。学院与美国阿拉巴马州福克纳大学合作开展学术及文化交流项目,2011年组建学院学术和文化团队访学福克纳大学;2012年接受福克纳大学学术和文化交流团队来学院访学;同年启动和开展“ELI”赴美学习和文化体验项目;2013年学院再度组团赴美,走进美国的校园、社区、家庭,深度体验和了解美国文化,同时也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自2013年起,学院还与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屏东科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研修项目及教师学术交流项目。这些交流平台的建立使越来越多的师生有机会深度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其胸襟、视野、素养和文化理解沟通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学院帮助旅游酒店与管理专业搭建迪拜等阿联酋国家的境外实习平台,与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国际教育协会合作开展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境外实习项目,成功遴选首批学生赴日实践研修,该项目通过组织安排学生在日本国内进行为期一年酒店专业实习培训,使学生能真实体验母语国家的语言环境和职场文化,接受文明礼仪的训练,拓展国际视野,强化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回国后,其语言水平,文明礼仪,就业质量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学院借助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美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百千万交流计划”搭建的合作平台,选择美国一至两所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引进先进的教材和教材体系,共建专业、实验室。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实施步骤:完成“百千万项目计划”的专业遴选和项目学校的申报工作;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试点,选定拟合作的美国同类院校,并与合作方充分沟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根据教育部下达的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的条件和要求,与合作院校洽谈合作,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开展合作项目论证,确定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完成项目的申报。在此基础上完成目标专业的教师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论证。
学院从已有的境外合作院校选聘3~5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邀请彰化师范大学特教专家和部分交换生来校讲学、交流;与屏东科技大学与彰化师范大学开展高层互访工作,巩固已有的合作项目和成果,推动校际师生交流互访、短期研修机制的完善,洽谈新的专业合作领域;继续与美国福克纳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和屏东科技大学的交换生工作。屏东科技大学每年一期,每期6~8人;彰化师范大学每年一期,每期8~10人;福克纳大学两年一期,每期4~8人;新辟镜湖护理学院学生短期研修项目和美国合作学校的交换生项目。
学院每年选派10~15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境)外研修学习。渠道为选派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赴国(境)外合作院校研修学习;在中教国际交流协会开展的“百千万计划”框架下争取教师境外研修名额;争取对口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的有国家资金支持的师资国(境)外培养计划(如国培计划)等。
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产学研工作处、人事处、学报编辑部协作,建立教师参与国际职业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激励机制,设立国际职业教育研究奖项,支持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推动专业创新发展的应用型研究项目;关注教育部《中国学术会议在线》发布的境外学术会议信息,遴选和定期发布其中重要的高质量会议信息,协同产学研工作处对于其中关乎学院专业的创新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国际会议专门组织人员和论文参会;与四所台湾协议院校之一合作,举办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除了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外部影响外,内部管理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国际化发展的因素。如国际化意识尚未深入人心,国际化要求与行动相脱节,国际化活动与组织未衔接;国际化系统目标与零乱举措不配套,国际化协同机制尚未形成,国际化追踪与评价未进入程序化管理等。但是,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先知先行者必然赢在未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国际化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值得研究和借鉴。
[1]贺继明.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14):26-28.
[2]周一,熊建辉.章新胜谈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专访二)[J].世界教育信息,2010(2):10-10.
[3]买琳燕.高职教育国际化若干问题探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2):19-22.
[4]张慧波.宁波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探索与分析——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2):62-65.
[5]杨学江,盖虹.高职教育国际化问题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