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刘海洋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研究室设在附属医院影像科,集教学、科研、临床医疗、社会服务于一体,具有典型的“院校一体”特征。校内专任教师均具有教师和医师双重身份,实训中心承担着教学和临床医疗双重职能。我们充分利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与影像科一体管理、多重功能的优势,联合襄阳市放射学会,利用襄阳市影像行业高水平的技术资源、丰富的临床资源、高端设备资源,校企共育医学影像人才。
在学校“三会”架构下,依托襄阳市放射学会、附属医院影像科及本专业紧密合作医院,共同组建由襄阳市行业专家组成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共同制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章程》、《襄阳市卫生行业院校合作工作委员会关于支持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临床教学工作实施办法》、《襄阳市高职医学教育临床见习管理办法》、《襄阳市高职医学教育临床实习管理办法》、《襄阳市高职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考评办法》等文件,共同推进实施“院校一体、岗位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制课程标准,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共同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管理。[1]
为能保障校企合作良性运行,特聘行业拔尖人才为本专业的楚天技能名师、千山顾问、襄江能人,发挥其行业号召力及影响力,为校企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同时与这些特聘行业专家签订岗位责任书,明确责任、权力及义务,按照岗位责任书的考核标准及要求,定期对特聘的行业专家进行考核。
依托襄阳市放射学会,与合作办学的企业日本东芝公司、深圳迈瑞公司合作,面向襄阳市放射工作人员,共同开展技术培训等服务项目,为襄阳市放射学会的学术交流及技术培训提供平台,同时也扩大合作企业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合作企业积极参与本专业建设,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用机构搭建平台,用制度明确责任,用激励提升动力,校企双方不断凝聚合作发展的正能量,本专业人才培养、临床医疗、科学研究、技术指导、社会培训能力显著增强,形成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实体化专业。
在附属医院及临床教学医院的放射科、CT室、MRI室,开展岗位感知、岗位专业知识学习、岗位轮训、岗位专项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积极探索“院校一体、岗位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岗位感知:第一学年,每周安排学生在附属医院影像科、教学医院影像科进行4学时早期接触临床,由专、兼职教师带教,让学生解影像科岗位设置情况、岗位工作任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感悟,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岗位专业知识学习:第一、二学年,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安排在附属医院影像科、教学医院影像科进行。按照放射科、CT室、MRI室三大岗位工作任务对能力的要求,以任务为引领组织教学,在真实工作场所(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结合临床真实病例,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织实施“医教一体”教学。
岗位轮训:第二学年,每周安排4学时的岗位轮训,在教学医院,由专兼职教师指导完成对病人的X线、CT、MRI检查工作,从而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
岗位专项能力训练:第四学期,将学生分别安排在教学医院进行为期四周的岗位专项能力训练,由学生独自完成对病人的X线、CT、MRI检查工作,并由临床兼职教师及校内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考核。
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第三学年,在二甲以上医院开展为期40周的顶岗实习。分别在放射科、CT室、MRI室由实习老师指导进行,每个岗位训练结束后,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考核。(见图1)
图1 院校一体、岗位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意图
在襄阳市行业专家指导下,开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调研,及时了解掌握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工作岗位设置情况和岗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按照市场发展趋势,适时调整符合市场需求的能力及素质培养目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照临床放射科、CT室、MRI室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结合临床各科室特点,考虑岗位任务之间的关联性、相似性,构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满足学生作为“社会人”的通识能力培养,开设人文工具课程。通过思政课、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通用能力培养。
第二,培养学生作为“职业人”的(职业)专业通用能力,开设专业课程。包括:正常人体解剖结构、病理学、医学电子电工基础、外科学、影像物理与防护、医学影像解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设备等课程,使学生具备岗位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专业通用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作为“岗位人”的专业特殊能力,开设专业限选课程。包括:CT鉴别诊断、MRI新进展、心电图诊断、核医学及影像设备市场与营销,培养学生岗位特殊能力,拓展学生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课程体系的改革使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卫生行业影像科用人标准,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及岗位特殊能力的培养更加贴近放射科、CT室、MRI室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行业岗位需求对接。
紧贴影像科接诊这一工作环节,将临床工作中的医疗纠纷典型案例,融入到《思想品德教育及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在医疗工作中的自我保护及防范能力;将与病人交流的方法及沟通技巧融入到《医学心理》等课程内容中去,培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将常用大型设备的英文操作界面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提高学生正确使用大型影像设备的能力。
依据放射科、CT室、MRI室影像检查工作任务,改革《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按照检查前准备、影像检查、图像处理这一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分别将检查前注意事项、适应症及禁忌症、影像检查中注意事项、图像处理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结合影像检查中防护要求,改革《影像物理与防护》课程教学内容,将X线及CT防护与人体各部位X线、CT检查特点及各种防护设备相结合。
结合影像诊断所需的知识需求,按照X线、CT、MRI检查的应用优势,选择X线、CT、MRI解剖的学习内容。依据三种影像检查在人体五大部位疾病诊断中的优越性,改革《医学影像诊断》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工作真实病例,增强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实用性。
结合岗位任职要求及工作过程改革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3]毕业生上岗后上手更快,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附属医院影像科、教学医院)中充分利用临床优质资源,在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掌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根据人体五大部位的特点,将放射科、CT室、MRI室的影像检查设计为15个工作任务。每一工作任务的完成均按照临床工作过程——“检查前准备、检查、检查后图像处理”展开。胸部CT检查,首先由教师预约若干个病人,由学生对病人进行影像检查,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指导,并在检查结束后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结合知识及能力重点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掌握影像检查技能。
“岗位任务引领”教学模式的实施,使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高度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高度一致,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更加符合岗位工作需求。[4]
利用附属医院影像科、教学医院、实习医院真实的工作环境,实施“医教一体”教学组织模式,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高度融合。
第一、二学期,学生分组每周进行4学时的早期接触临床活动,在医学影像实训中心、教学医院,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重点培养学生与病人沟通能力,认识影像检查设备,提高职业认同感。
第三、四学期,采取分组轮训的方式,每周安排半天岗位轮训,在教学医院由兼职教师指导。在放射科、CT室、MRI室指导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影像检查能力、疾病影像诊断能力、医学影像设备维护保养能力。
另外在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分组在教学医院学习4周,运用临床真实病例,由临床兼职教师实施教学。第五、六学期,开展为期40周顶岗实习,通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强化在放射科、CT室、MRI室工作岗位综合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的大部分教学活动在附属医院影像科及教学医院进行,实施“医教一体”教学组织模式。由具有双重身份的教师参与教学,实现教学实施主体的医教统一;同时,教师在医中教、学生在医中学,实现教学环境与医疗环境的一体;再者,用临床医疗的内容和方式来教,医的内容就是教的内容,也是学的内容,实现教学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的“医教一体”。
通过实施“院校一体,岗位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保持较高的用人单位满意度。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OL/EB].(2011-09-29)[2015-02-25].http://baike.baidu.com/viw/6707295.htm.
[2]蔡泽寰,李祥富.高职教育“三对接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之二——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探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2-15.
[3]王德良,李祥富.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实践探索——以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05-106.
[4]苏丹.基于“产教一体 寓学于工”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7):146-14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