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张秋燕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思政部, 郑州 450009)
对考核评价机制的研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点之一,很多思政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系统理论研究,给出了很多具体的考核管理方法。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思政课的大班额授课以及考核评价的笼统、粗放,导致考核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真正调动学生过程性参与的积极性,也不能监测学生的整个行为养成实际。如何监督学生的活动过程,有效检测学生的行为养成实际,一直以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为“基础”课)为例,结合日常对学生监督、考核改革的实践探索,对“跟踪式”管理与考核方法的依据、原则、实施及改进空间做一些探讨。
“跟踪式”管理与考核,是管理学的一种新颖管理模式,主要是企业、事业和政府机关为了随时掌握资产动态信息而对其进行的日常管理和核算。这种先进的管理与考核模式同样也可以用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管理与监控上,在细化考评项目并制定精细考核量表的基础上,对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活动计划跟踪、实施进度跟踪和实施结果跟踪,有效监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养成,从而提高学生整个实践活动过程参与的有效性。
理念的革新是教学管理方式变革的前提,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要求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要改变主要靠考试来约束和管理学生,以分数考核衡量学生的方式,强化对学生的过程性管理和监督,教师要从关注教育教学的共性转向关注个性。教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通过考核量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动态、思想变化情况等,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引和辅导,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肯定或指正,从而有效实现考核评价的“知识目标、过程目标、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还普遍存在教师任务布置和学生实践参与两张皮的现象,由于对学生活动过程监督的缺失,不少大学生厌倦名目繁多的活动,又碍于实践活动考核分值在最终课程考核中的分值比重,最后在临交期限仓促赶制提交材料,使得实践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实践课程活动项目的布置反倒成为学生的负担。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实践活动方式,必须加强过程监督和考核,采用“跟踪式”管理和考核方式,确保学生全员参与、积极参与。
通过“跟踪式”管理与考核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实践活动情况,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即时评价。凭借观察、一对一交流、集体座谈等方式,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行为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效果,使学生把理论应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跟踪式”管理与考核必须坚持以下三个重要原则,才能保证这种管理考核方式的有效执行。
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的监控是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也都在体现课改精神,布置了若干实践活动任务,常见的如调查、参观等,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约束和考核往往强调活动结论材料的提交,至于对学生在活动中如何分工、如何表现、如何解决现实困难等具体呈现出来的情绪、态度、价值观等感性方面的了解和掌控就很薄弱,最后对学生活动过程的监督成为空话。实践活动结论材料是学生实践活动成果的体现,最后提交这一结论性的材料很重要也很必要,是衡量学生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对学生进行考评的依据。但是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应仅仅局限在结论性的材料上,还要在过程中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跟踪式”管理与考核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量化评价相结合,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不同主体的评价相结合,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制定多样的实践活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项目的制定上必须加强对活动实施的可操作性、实效性等研究,以保证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生德行的养成。[3]与道德理论教育配套的德行修养实践活动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这一目标和环节,我们设计了诸如用手机记录身边的不文明现象、体验协警指挥交通、给父母的一封家书等等多样的活动,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跟踪式”管理与考核的科学与规范还体现在组织形式上,每个班提前按五人一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建设,任何课内和课外活动将以此为组织分工协同完成。其中组长是很重要的角色,负责协调团队成员的分工、组织团队成员按步骤开展活动、记录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对成员进行评价等。
在实际操作中要实现对学生的跟踪管理和考核是比较困难的,会受到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制定对学生的监督和考核评价表时,要尽可能将考评指标细化、量化,各指标间既互相关联又不重叠,真正实现过程性管理的可操作和可控性。在制定评价指标时,既要体现评价体系的指导性,又要适应实践教学的现实需要体现过程监督和管理。
为了使“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项目能得到真正实施,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科研小组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跟踪式”管理与考核能够实施有两个前提:一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项目化;实践活动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我们采取了较为灵活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体验课外。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形式有很多,比如演讲、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除了这些常规的方式,为配合院级重点教改课题“高校德育对话方式研究”的探索,我们还在课堂上开展了“社会热点话题述评”的环节,颇受学生欢迎。课外的实践活动安排,科研小组则是以实践活动项目的形式共同制定符合学院特点的实践教学活动大纲。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课程目标,我们确定了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五部分内容对应的若干实践活动项目。组织形式非常多样,诸如体验活动、参观活动、访谈活动、旁听活动、义务服务活动、岗位见习等等。二是学生组织的小组化。根据实践经验,5到6人的分组易于组长分配和调动,可以提高成员的参与度。在分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多种实践活动项目自主选择,协作完成。
“跟踪式”管理与考核主要表现为三个环节的跟踪,而这三个环节的跟踪管理也为最后的考核评价提供依据。
1.活动计划的跟踪与考核:学生在拿到实践活动项目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在指定时间制定相应的人员分工和活动计划。对前期活动计划的跟踪可以及时发现成员任务分配问题、计划的可执行性问题以及成员之间的协作问题。科研小组共同制订对小组的监督和考核评价表,通过项目细化和考核量化的方式完成对小组前期活动计划的跟踪管理和考核。对活动计划的考评是针对团队计划制定情况进行等级评定,以此作为实施结果考核的参考。
2.实施进度的跟踪与考核:对活动实施进度的跟踪主要依据小组提交的项目活动计划逐次跟踪和监督。课外实践活动项目的安排是在学期初提前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授课进度和所选择项目内容恰当安排实践活动时间,是在整个学期的跨度内完成的。教师根据组长提交的实践项目活动计划上的时间安排,有节点地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督促。主要通过邀请组长或成员座谈,及时发现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遇到的实际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有区别地进行辅助解决、思想引导、成绩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对课外实践活动过程的考核,主要看团队在每个时间节点上计划完成的情况,通过中期检查评价表可以给团队进行完成情况的等级评价。
课内实践活动一般是提前一周布置任务,学生在两次课间隔的时间内(一周)进行准备,学生小组长需要提前一天告知老师选择的热点话题主题,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做好资料搜集的提前准备。教师制作“热点话题”述评活动小组互评表和“热点话题”述评活动考评量表来完成对每次课展示的团队进行即时考核评价,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表现成绩。在量表的制订上,把评价项目细化为“话题内容、呈现形式、活动完成过程”三项,并划分为不同的分数档次,方便小组组长进行现场评分。这种跟进和考核评价包括教师和学生双重角色的参与,学生在现场展示的过程极大地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表达的勇气,教师现场的肯定、鼓励或指正,可以提升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组长的打分按一定的权重,作为对学生课程考评的一部分。
3.实施结果的跟踪与考核: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最终要以文字材料、图片、录像、PPT、展板等方式呈现出来,对实施结果的跟踪主要是针对这些材料的跟踪,督促学生及时提交和活动相匹配的材料。以“访谈”为例,最终学生要提交的材料应包含访谈提纲及记录、访谈图片、访谈后的心得体会。为了教师考核和学生记忆方便,可以设计统一模板的材料提交清单,使学生在拿到实践活动方案的时候就一目了然。
对结果的考核是教师根据学生提交上来的材料,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参考对活动计划和活动进度的跟踪考核评定等级(优、良、中、差),进行最终的考核评价,然后再按照一定分数权重计入学生课程成绩。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三个环节的跟踪监督,学生的实践活动效果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往活动过程疲沓应付、活动结果草草提交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现实困境。困境一,从教师这个管理和考核主体来看,本身对教育的热爱和责任感很重要。但是现实是各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有限,甚至聘请大量的兼职教师,教师素质良莠不齐,面对为数众多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监督和管理,基本上是靠教师个人的职业良心来约束。困境二,从管理考核的客体来看,思政课基本上采用的是大班授课的方式,很多学校采用3个左右的自然班的合班,保持在120人左右的编班。“跟踪式”管理与考核实施的前提是分小组管理,分组太多,教师实际操控起来力不从心,活动效果也大打折扣。困境三,从学校的管理制度上来看,课外教师对学生的大量辅导、指导工作不能有效地和工作量挂钩,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教师积极对待。
“跟踪式”管理与考核在实践过程中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思政课教师固定在某个院系,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直到课程结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监督;师资力量在短期内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可否引入小组间的竞赛和监督来保证效果,还有待实践。
[1]周秀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53-54.
[2]黄树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的重构——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课为例[J].教育探索,2013(3):122-123.
[3]禹俊华.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7):62-6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