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汪家军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十八大以后,经济形式的多元化存在与发展有了更加卓越的动力,市场经济也被赋予了新的特征。新的特征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市场经济是凸现个人利益的求利经济;是凸现金钱地位的货币经济;是优胜劣汰的分化经济”。[1]这一特性所裹挟的市场化的用人机制正在让学生及其家长产生着新就业观念上承接与异化,也给实训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为此,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及时启动了用ISO国际质量标准指导办学的工作方针。将ISO国际质量标准引向课程教学,学校构建科学的、适应市场的教学体系,是帮助学生在职业技术准备的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素质提高和技能准备的重要抓手。而用ISO国际质量标准的“三方受益”(即:使顾客、本组织的所有成员、社会三方受益)思想、“不断改进”与“过程控制”思想为构建我校实训教学体系,是我校实训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途经。
我们知道ISO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概念和思想及具体标准适用于由它定义的组织:“具有其自身的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等。”[2]显然,我校的实训教学也符合其组织的定义。
现用ISO标准对我校实训教学进行解析(仅以数控专业的实训教学为例)。
数控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在师生观念、校内舆论、行业信息等方面,设计人、实训教师、指导师傅、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等对实训教学的科学性、重要性认知和觉悟不足或观念蒙胧,至多把实训教学看成课堂教学的帮衬。这一蒙胧在实训教学体系中形成的逆导向和负反馈功能误导着实践教学,不能促使质量观、人才观落实到位并趋于一致(指向三方受益),因此就无法形成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力度的全方位的职业教育通道。
按照ISO质量标准,实训教学一定要有行之有效的机制保证,让用人单位的用人框架来牵引学校本身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锻炼和培训,以此来形成不断改进的实训课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在这方面我们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是我校实训教学的管理规约、守则等还没有落到实处,并没有生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傅指导的实际理念,自然不能有效地指导教与学的真实行为。
事实上,实训教学活动有如ISO标准中的产品生产过程,当然产品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真实获得的职业技能。我们对实训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各要素是产品生产的中枢。在ISO标准下,实训的各要素参与要做到“三方受益”,更要做到组织内外信任和操作质量的过程控制。由于数控技术是柔性制造技术(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技术基础,因而它对技术的实践性与体验性有着特殊的要求。[3]
从这一角度看,目前我校数控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实训退化为实验或验证。因数控机床设备不足以进行足课时训练,只能将一个教学班分成两个小组(20多个学生一组)进行实际技能训练。有时不得不进行演示性教学,停留在验证性实验与认识性实训层面。这样虽然也能修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生成相应的能力,但与实训教学的要义相去甚远。自然难以形成学生脑思维由“控制加工”到“自动加工”的跃进而生成技能;更谈不上产生真切的职业体验。二是时间不足。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中级工,至少需要6周以上高质量的实际技能培训,培养高级工,则要求在此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实训时间。该专业的实训时间不超过4周。三是时机不适。本专业的实训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再依本校现有条件安排实训;有时安排好的实训计划又不得进行变更,或是把实训变成广义上的实习,即让学生分散到企业、工厂等场所寻求训练,有时是以准工作的身份“上岗”(不少学生干的是与本专业毫不相关的活计)。这不仅不能称之为有效的实训教学,有时还会形成学生职业技能上的“污染”(每每学生从工厂或企业实训一周时返校,就会出现诸多的品质退化技术异象)。
我们的实训教学中没有高素质的实训老师和指导师傅,实训经费不足、实训设备欠缺、实训条件简陋,就连消耗品具等也严重不足,而实训中的“产品”又没有成为“商品”,所加工的金属物件只能是作废品处理,因而教学实训就是无休止的消耗性活动。
对照ISO标准,我们认为:我校各专业的实训教学要从实验型、检验型跃升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训,就要真正做到“数量足、时机优、保障好、质量高”;切实运作好“课程设计→课堂策划→教学实施→过程监控→教学评价→实训总结”这六个环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校内实训通常沿用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以班为单位,进行分组教学活动。观察发现,这一形式会使实训教学造成“实”的不足与“训”的畸形。因而,必须有与这一组织形式相异的新的实训形式,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真正的技能训练意识和职业体验,这就是开放式实训与企业化的组织管理形式。其质量保证(即过程控制)机制为:①建立既适用又科学的实训教学基地。②开展对行业模式的研究与教学实训的流程策划。③做好校企沟通或与市场衔接,让教学实训从“消耗型”变成为“收益型”(含三方受益思想)。④进行校与校之间的互通,实现实训教学资源的交替互补与教学共享。
突出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形式去掌握融于各项实际训练中的新经验。帮助学生实现获取技能的过程与职业实践体验的水乳交融,使专业理论与职业技术不再相离或脱节,实现学习、劳动和生产在技术工人角色上的相互作用,以完成学生个体的职业角色定位。在实训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劳动锻炼与技术进步成为一体化的进程,使实训教学出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丰富的技术含量、生动的教学形式、活泼的创新扰动”局面。
注重理论基础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紧密结合、合理交叉、相互支撑,做到分阶段安排实训的活动环节;针对实训教学的过程及过程控制,设定监视和考核的时机与方法;侧重对实训过程的监控性评估,而不是教学式的检查与评比或考试与判定。一般来说,我们可用三项指标来实现实训教学的新理念:①实训教师在实训中给学生以全面指导,及时不断地对原理、原因和技术前景问题进行解答;实训指导师傅随时随地对技巧、方法和技术现状问题进行解决。②实训教师随时对学生实训中遵守企业的纪律规定的状况进行督导,对学生合理操作与技术档次进行评判;指导师傅负责对学生的技术修炼与职业品格进行记录与评价。③推进学生按企业组织形式进入工作流程,形成学生参与产品收益的有效机制,促进学生身份和技术工人的有效统一。
总体来说,着眼于ISO标准的核心思想,我们认为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适应性与超越性关系。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市场经济基础和个人的经济需要以及团体利益需要;另一方面让技能训练和技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化用人机制。二是开放性与发展性的关系。高职实训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非封闭并变动不居的发展体系,要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使之既有ISO标准的导向性又有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实践性。三是主体性与协同性的关系。 学生职业技术的生成、职业能力的形成、职业情感的展开都具有不可代替性。只有以职业和实际工作需要为导向,才能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学生需求出发,提高学生个体的职业能力,满足个人选择职业获取收入的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髓。研究和解决各专业实训中的问题是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必由之路。
[1]吴启迪.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0):10-12.
[2]段雄春.运用国际准化质量保证思想进行教学质量过程控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2(17):22-23.
[3]潘国平.山东动力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教学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3):71-7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