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黄江棋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 311121)
自班级授课制提出以来,课堂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了。在课堂管理中,最令教师烦恼的,就是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早期研究表明,[1]20-30%的中小学生有课堂问题行为,由此可见课堂问题行为的普遍性。
相对于初高中、大学生而言,小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年龄小、自控力差等特点直接决定了小学生课堂管理的难度大。但另一方面,小学学制6年,是学生时代最长的一段身份历程,且刚好处于行为习惯塑造的最好时机;而且小学生具有较高的向师性,易于教师协助其行为习惯的改正,为高效课堂管理提供了可能性。这些问题,都是推动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深入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国对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或教师管理方面的研究不少,在这些研究中,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方面的研究,相对而言就比较少。为使研究能不断深入,在已有基础上挖掘出新的探索方向,本研究对国内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进行了归纳,试图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趋势作出分析。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在整理论文资料过程中,采用归纳分析法,将论文资料按照项目分类,进行量化处理。
本研究以国内有关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论文为对象,进行选择。具体方法如下:通过使用CNKI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首先在标准检索中输入“主题”,词频为“小学生”“并含”“课堂问题行为”,发表时间输入“1982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进行精确查找。总检索出论文37篇,其中有4篇(3篇学位论文,1篇期刊论文)论文明确被试为初高中,将其剔除。剩下33篇论文中,包括3篇报纸、15篇期刊、15篇学位论文。其次,在高级检索中再次搜索。同时在“题名”“主题”“关键词”后输入“小学”“并含”“课堂问题行为”,“题名”“主题”“关键词”之间全部采用“或含”,论文发表时间同上,进行精确查找。总检索出48篇论文,剔除第一步中检索出的重叠论文26篇,内容记录无的外文文献1篇,明确被试为初中、中职学生论文2篇((1篇学位论文,1篇期刊论文),研究综述期刊论文1篇,青少年危险行为相关学位论文1篇,剩余17篇。加上第一步检索出的33篇论文,总计50篇论文(包括3篇报纸,28篇期刊,19篇学位论文)。最后确定,将这50篇论文作为本研究的对象论文。
本研究参照国外相关的述评论文,[2]根据本研究对象进行适当调整,最终确认“论文属性”“概念”“被试属性”“研究方法”“目标行为”“原因/因素分析”“行为对策”为本研究的8个项目。在这8个项目基础上,有根据信息需求,设计了分项目。“论文属性”所对应的分项目是“论文种类”“年份”“撰写人”;“概念”对应的分项目是“有无描述”“概念分类”;“被试属性”对应的分项目是“对象”“所属地区”“学年”“科目”;“研究方法”所对应的分项目为“问卷”“ 访谈”“ 文 献 ”“直接观 察 ”“个案”“行 动研究”“情境实验”;“目标行为”所对应的分项目是“是否描述”“具体描述的目标行为”,其中具体描述的目标行为又进一步的展开,根据对象论文中的描述,进行添加。“原因/因素分析”所对应分项目为“学生”“教师”“环境”,在“学生”这一分项目下又分为“性别”“个性 /气质”“认知水平”“成长背景”“生理”“心理”“(身体)素质”7 个项目,“教师”分项目中又分为“管理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理念”3个项目,“环境”分项目中则分为“课堂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4个项目。“行为对策”所对应的分项目为“预防”“调控/控制”“矫正/干预”。
各项目中,除“年份”“所属地区”“学年”“科目”“有无描述”栏,采取文字输入外,其余项目每出现一次,在统计中用“?”标记一次。“撰写人”一栏中的属性采取第一作者,如第一作者为研究生,则在该栏“研究生”下方画圆圈。若第一作者同时是研究生和在职教师,则在“研究生”和“教师”一栏下方都画圆圈。(如表1)
表1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现状统计表:论文属性(部分)
研究统计发现,第一,50篇论文中,21篇论文是从教师管理课堂为主体的角度谈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剩余29篇为小学生课堂表现为主体的研究,且分布于各个年份。由此可也看出,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主要是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展开调查研究。
第二,关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中,论文总数基本呈逐年增长(除2013年较2012有减少1篇),且在2011-2013年间最为鼎盛,篇数分别为9、11、10篇。如表2所示。
第三,统计发现,所有的学位论文数都在2010年开始出现,2010年前没有相关的学位论文数。由第二、三两条可以看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也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热闹”阶段。如表2所示。
第四,如表3所示,关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撰写作者可以看出,目前研究生(58%)和在职教师(44%)占多数,学者和博士生对于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关注度不高。其中,博士生的论文撰写数量虽有5篇,但全部为同一人所写,且全为期刊论文。这当中,有5篇论文的作者属于在职研究生,故既是在职教师,又为研究生。
表2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现状统计:年份与文章数关系(百分比算法:均以论文总数(50)为分母)
表3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现状统计:撰写人与文章数关系
第一,概念描述中,有31篇论文对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界定或引用,占62%,而38%的论文并无概念界定。由于21篇论文是从教师管理课堂为主体的角度谈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故概念界定基本涉及的是课堂管理,有31篇中不包含关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以外的概念界定。
第二,在统计具体的概念分类中,共发现16种相关的课堂问题行为。将16种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再分类,可以分为“以学生性格”等为主体进行分类的,比如:内向型/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人格型/行为型/情绪型课堂问题行为;按照行为产生原因进行分类的,比如: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适课堂问题行为,寻求注意/寻求力量/寻求报复/表现失望(自暴自弃)型问题行为,神经性行为/人格问题行为/智力活动行为/精神病行为/社会性行为;按照行为表现进行分类的,比如:显性/隐形课堂问题行为,直接扰/间接扰乱课堂秩序的课堂问题行为,自我型/涉他型(指向他人/自身)课堂问题行为,扰乱性/心理问题行为,损己型/损人不利己型/破坏环境型课堂问题行为,弱影响性/干扰性/破坏性课堂问题行为,破坏性/退缩性课堂问题行为;按照师生角度分类的,比如:教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师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导致的/意外因素导致的/师生共同导致的问题行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小问题/大问题/影响广泛或严重的问题;按照行为持久性进行分类的,如暂时性/长期性课堂问题行为。
第一,关于“对象”。本研究统计中,将调查对象分为“教师”“学生”“家长”。其中,没有进行调查或为明确对象的论文数为18(36%,以论文总数为分母,下同),只涉及一个调查对象的论文数为17(34%),涉及两个调查对象的论文数为14(28%),涉及三个调查对象的论文数为1(2%)。其中,涉及两个调查对象的14篇论文,均为调查“教师”和“学生”。50篇论文中,只有1篇论文涉及调查家长,且涉及三个调查对象。另外,只有3篇论文涉及个案研究。
第二,关于“所属地区”。50篇对象论文中,7篇论文调查跨越两个及以上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4篇论文的作者为同一人;14篇论文调查涉及一个省,市,自治区;1篇论文调查涉及国外——西班牙。这些调查地区涉及浙江省、河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湖南省、吉林省、江苏省、陕西省、河南省、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第三,关于“学年”。被试学年以3年级及以上学生居多,明确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论文数2篇。一方面说明对于一二年级学生做调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说明对于低段学生的课堂问题方面的关注度不高。
第四,关于“学科”。明确学科研究的论文数为9篇,其中4片论文涉及体育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行为(44.44%),而语文(11.11%),数学(11.11%),英语(11.11%)课堂问题行为各1篇,以语数美三个学科为调查对象的论文数1篇(11.11%),还有1篇论文是以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课堂问题行为研究(11.11%)。
50 篇对象论文中,采用“问卷”(24)“访谈”(22)“文献”(18)“直接观察”(19)“个案”(3)“行动研究”(4)“情境实验”(1),总计 91 次,平均每篇论文采用研究方法约2(1.82)次。将某一研究方法数/总计(91次),求出百分比如下:
问卷调查法(26.37%)>访谈法(24.18%)>直接观察法(20.88%)>文献法(19.78%)>行动研究法(4.40%)>个案研究法(3.30%)>情境实验法(1.10%)。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最方便且普遍的研究方法依次为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直接观察法,以及文献法。
50篇对象论文中,19篇论文无具体展开目标行为的描述,描述率为62%。本研究归纳搜集后发现,目标行为多达30余种。其中,小学生课堂频繁的问题行为(每篇对象论文中描述的行为记作一次,算1分。得分数在10分以上的目标行为,界定为频繁问题行为)有:随便说话,多动(包括咬指甲、玩尺,玩橡皮等小动作),走神/注意力涣散,不服从命令/反抗权威,看课堂无关书籍/做其他学科作业,冲突纷争,离座。由此可看出:这些课堂问题行为都具有普遍性、集中性、轻度性、性别差异性和年龄差异性等行为特点。
第一,在学生因素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原因最多,包括寻求关注,对课程无兴趣等。其次为学生生理因素,主要指年龄小,好动,自我约束力差。然后依次为学生的性别因素,个性/气质因素,认知水平差异因素等。
第二,在教师因素中,对于教师的管理技能方面的归因最多,占教师因素的43.75%,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因素旗鼓相当,各占教师因素的29.17%和27.08%。
第三,在环境因素中,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独生子女问题,家长行为习惯问题,父母婚姻状况等)占环境因素的38.46%,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网络、电视的影响)占26.15%,课堂环境(主要包括教室布置色彩,温度,湿度等)占20%,学校环境(主要指校风)占15.38%。
面对小学生课堂行为现状,提出对策方案的有32篇(64%),预防、调控、干预三者中涉及两种策略的为13篇(40.63%),三种策略的为7篇(21.88%)。但策略方案多以理论策略自居,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且50篇对象论文中,涉及具体案例干预的只有3篇(1篇只涉及案例干预后的良性结果描述,1篇只涉及案例的前提条件的描述,1篇有提供具体的契约模式,举例成功的课堂控制矫正案例,但无实证干预研究),且无完整干预过程设计和数据呈现。
本论述研究通过对1982-2013年间发表的50篇有关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进行整理后发现几点共性,并就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所有对象论文几乎以3年级以上学生为被试。究其原因,小学低段学生识字和认知能力有限,对于最易操作的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都难以施展,给研究带来不少困难,使得广大研究者望而生怯。但另一方面,小学低段学生的问题行为更为直接,且影响深远。处理不好,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学业成就等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笔者建议未来可增加对小学低段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研究,逐步摸索出低段小学生的行为特点,探索出适合低段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方法及策略。
本研究涉及的50篇对象论文中,只有1篇论文对家长进行调查。我们知道,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小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背后的动力因、目的因,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这当中,家庭因素是所有环境因素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因此对于家长方面的调查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50篇对象论文几乎没有对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背后的目的因,动力因进行探索,这样的研究还没有深入,未来可进行这一方面的深入探讨。
在对于50篇对象论文进行行为策略整理时,笔者发现绝大部分的策略研究都偏于理论化,实际可操作性的策略研究很少。这违背了我们更好地为一线教师提供策略指导的初衷,对于实际解决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帮助不大。未来若能就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个案干预研究,为教师提供真正可操作性的干预步骤,将能更好地解决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1]吴秀娟,陈子良.学生心理与班级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馬場ちはる 佐藤美幸 松見淳子.通常学級における機能的アセスメント支援の現状と今後の課題[J].行動分析学研究,2013(1),26-4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