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移动学习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设计探微

时间:2024-07-06

卞月芳

(淮安信息学院 商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当代社会,随着移动3G、4G、网络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成为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信息也急剧膨胀。在这一情形下,如何让高职英语教学满足高职学生掌握“够用的英语”的实际需要,需要把握当代语言文化传播的技术特征,进一步开展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一、关于移动学习的基本观点

作为电子学习的高级形式,移动学习的产生是教育需求与教育技术交互驱动的结果。2000年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庆祝大会上,爱尔兰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介绍到我国。远程教育学家亚历山大·戴尔认为,移动学习是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计算设备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形成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交流。[1]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委员会提出,移动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无线移动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无线设备灵活方便地实现交互式教学、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叶成林、刘豫钧、李楠等学者认为,移动学习是以往的网络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扩展,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教育技术相互嫁接,创造受教育者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在跨越时空限制中接受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学习方式。[2]

不同于给予优先网络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将宽带移动、多媒体、通信技术等综合运用到教育领域,通过多媒体、情境智能、触觉交互、移动设备等教育技术的融合,形成了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之间相互交错的场域。学习者通过手机等学习终端,将学习需求通过短信息发送到互联网上的教学服务器,教学服务器分析用户的短信息后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再发送相关的信息给学习者手机。学习者还可以象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一样,利用移动学习终端,通过WAP协议访问教学服务器,进行浏览、查询,实时交互。由此,作为近年来移动计算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移动学习是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网络学习的新形态。它包括移动设备、移动技术条件下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交互发生的任何形式的学习活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以及学习主体、学习客体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二、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教学设计的内涵及意义

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指坚持“工学结合”的理念,立足知识与技术、教育与生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内在联系,运用WAP、蓝牙及GPRS、UMTS技术以及移动电话、Pocket PC、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移动设备、移动技术创设真实或虚拟的学习情境,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课外实践的融合,促进基础英语、专业英语与行业英语的衔接。开展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教学设计,体现了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学习理念,契合了现代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顺应了知识技能化与生存技术化的时代要求,有利于增强高职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提高高职学生的技术素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开展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是适应当代社会的技术发展,提高高职学生语言技能的双重需要。当代社会,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产品的大量涌现,为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思维创造了社会条件。由于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3]高职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必须坚持“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移动通信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既是高职专业学习的内容,也是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天然条件。此外,“在线更新、离线学习”是当代大学生非常认可并有着强烈需求的学习方式。移动设备具有的词典查阅、英汉互译、听说训练等学习功能,能够促进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积累。移动技术创设的人机界面、虚拟空间和虚拟实践,融合了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有助于增进高职学生的语言体验。由于我国英语教学的应试倾向明显,教学的职业性还不够突出。利用移动设备创设学习情境,呈现学习主题、学习内容,丰富教学信息和课程资源,能够促进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的互动生成,将公共英语、职业英语、科技英语和语言文化融于语言学习过程,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办学规律与高职学生发展要求的复合英语教学模式。

三、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的系统规划,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及其相关要素的整合。移动学习是学习者经由移动技术创设的教学空间和学习场域而开展的学习活动,其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者和教学情境分析、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移动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移动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移动教学活动的实施和移动学习效果的评价等主要环节。[4]高职英语移动学习教学设计必须借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抓住项目驱动、情境创设、教学支架搭建以及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等环节开展教学设计,促进高职学生英语移动学习方式的养成。

英语项目教学任务的驱动。项目任务驱动遵循了人的职业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融合,将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职业场景下完成学习目标任务的过程。高职英语项目教学任务的驱动首先要坚持“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职业化取向,促进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学习情境的结合,坚持在交往中学习,“以语言做事”。具体到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上,就是要遵循学用结合以及从非语言产出到语言产出的第二语言习得规律,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策略,通过网站、QQ群、电子邮件、微信、微博等虚拟技术构造虚拟学习社区,结合词汇攻关、语法训练、商贸谈判、职场话题、产品演示、企业巡展、学习交流等展开项目教学,改变从单词、阅读、听力、语法到语言训练的教学程式,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这些“问题情境”、“生活语境”中的项目任务,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真实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不仅扩大了语言训练和语言输出的频率,促进了英语语言知识的有效转化,而且有利于养成高职学生“做中学”的职业能力。

职场语言情境的创设。职场语言情境的创设是指遵循语言学习“实用为先”的原则,通过有意识、有组织地创设一些兼有情绪色彩和生活意象的工作场景,激发学生对职业生活和语言知识的价值体验,提高学习意识和语言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环节。正如抛锚式教学所强调的,在实际情境中确立问题从而开展情境地学习和情境认知,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确定了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教学设计过程中,项目任务的选择决定着学习情境的设置与知识建构的成败。完成项目任务的知识技能必须符合高职学生的现有水平,在丰富知识体验的基础上增进知识。作为高职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的宏大背景,职场情境增强了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关联性和集中度,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增加他们英语学习的频度和效度。任何教学目标的输入都必须遵循人的心理认知规律,做到既有趣又相关。移动设备的普及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支撑,以声茂并存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创设了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环境。开展高职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必须参照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认知需求,了解学生的专业走向、就业背景和行业标准,通过语言游戏、角色扮演、实物演示、情景再现、氛围营造等方式方法创设职场语言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移动设备和移动学习更多地接触和使用英语。

教学支架与移动技术的联动。教学支架的搭建与移动技术的联动是指综合考虑教育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在语言传播和语言训练环节中发挥网络链接、电子邮件、手机微信、BBS论坛、博客以及虚拟社区等移动技术的独特优势,通过教学时空的延伸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基础英语和职业英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衔接,为高职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协同学习、情境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切实解决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用”、“够用”的问题。教学支架与移动技术的联动既要从高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脚手架,利用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为英语学习提供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形成和发展高职学生个体及其组织的学习力,又要从学习内容、持续时间、媒介形式和制约因素等方面把握高职学生参与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方式对相应的语言环境及其问题加以解释,引导他们在人机界面以及人人之间的交互参与英语学习,同时完善由教师工作站、网络支撑系统、系统学员用户等构成的远程教学平台和数字化智能教学系统。

英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隐性课程资源是以潜在的方式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的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的课程形态短小精悍、丰富多彩,具有随地、随需、随时的应用情境,能够满足学生查询、学习和练习的功能需求,由此成为了高职英语隐性课程资源的集散地。开展高职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必须把握高职院校开展英语移动学习的管理、认知和环境状况,对高职师生参与英语移动学习的动机、方法、时间、计划、效果、内容和情境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在累积英语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进一步改进高职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案。在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开发英语隐性课程资源,需要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的层次差异,遵循教学设计过程的实用性和支架性原则,充分发挥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的教育媒介功能,实现语言知识与语言文化、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以及语言产出到非语言产出的相互转换,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拓展英语学习的空间。

[1]郑凯,许骏.高校移动学习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9):20-24.

[2]朱世美,邹霞.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69-72.

[3]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