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孙建军,李襄静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原创文化传媒研究所, 湖北 襄阳 441050)
1998年英国首次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并实施创意产业战略,振兴了英国行将衰退的经济,创意产业迅速蔓延至全球。1990年代,全球创意经济的增长是服务业平均增长率的两倍,是制造业的四倍。在低碳经济、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和全球一体化等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两大动力,创意产业成为世界产业发展格局中最具前沿、最具活力的亮点之一。
2002年,台湾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台湾的经济焕发了新的活力,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创意产业”一词。2007年,北京、杭州相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随后遍及上海、宁波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了一个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其中8项重点工作的首要工作就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形成若干区域创新中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再次强调了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的文件。在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文化创意产业将逐渐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驱动力,成为现代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竞争力要素。
襄阳市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为谋求新发展,襄阳市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求襄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襄阳市发改委对“如何发展襄阳文化创意产业”的课题进行调研、论证和规划。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原创文化传媒研究自成立以来,一直从事襄阳文化在现当代的发展和设计运用研究,早期承接了市科技局《襄阳特色产品包装设计改进性研究》课题,公开发表了有关襄阳特色产品包装设计的调研报告,课题的研究旨在实践襄阳文化在包装设计上的运用。研究团队成员还撰写了城市雕塑对城市形象和文化影响相关的论文,为此,襄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曾委托原创文化传媒研究所(以下简称“我所”)编制了襄阳城市雕塑布局规划。正是有了我所前期的工作基础,襄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将编写《襄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重任交付给了我所。从今年3月承接任务,至10月完成,期间,辗转数城,咨询多方,研讨数次,数易其稿,最终完成。
1.重树襄阳的城市形象:襄阳建城历史有2 800多年,是历史文化名城,书法名城,文化积淀深厚;但襄阳的文化说得出,却看不见,襄阳如今没有一个让世人认可、让襄阳人认同、可识别的视觉形象。所以襄阳急需要一个让襄阳人自豪、认同的襄阳文化之城;让襄阳人看到襄阳文化在现当代新生、并在襄阳的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能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产中发挥的文化创意之城;让襄阳人看到希望、感到进步的科技之城。曾国藩说,产业传家不过三代,文化传家绵延千秋。而文化创意产业正是创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襄阳实施《襄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必将重新树起襄阳在当代环境中所需要的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象。
2.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襄阳是省副域中心城市,汽车城,是农业大市,工业大市,但不是强市,在如今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襄阳农业和工业都需要用文化和科技进行升级换代。文化创意产业将渗透于襄阳各个产业部门,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形成新的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传统产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襄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升级传统产业的催化剂,加速襄阳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襄阳的产业向着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加快襄阳旅游业的升级换代的进程:襄阳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在旅游行业进入文化休闲旅游的时代,襄阳旅游产业还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面上,即使正在开发的谷城、南漳、保康休闲旅游度假村,也没用把科技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仅靠地产经济而没有新兴战略性产业支撑是很难长久发展的。襄阳可依托本地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文化创意的方式,保护、发掘和设计创建,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力,以文化休闲旅游为目的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来完善、增强并丰富襄阳旅游文化内涵,带动襄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襄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可使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4.汇聚天下英才,实现“襄阳创”:襄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利于商贸往来和科技信息交流汇聚,但高新技术的春风没能在此聚集。襄阳环境优美,宜于居住,历来地灵人杰,但现在的襄阳没有引来成群的“凤凰”,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人才的汇聚上总是强差人意,致使襄阳多的是“襄阳造”,少的是“襄阳创”。为了使文化创意产业以集群的形式出现,襄阳可以通过创意园区的创建和相关政策的扶持,汇聚全国高新科技和文化创意设计人才,通过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由“襄阳造”向“襄阳创”的转变。
5.提高襄阳人的审美素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创意产业的发展,既为设计人才提供了一个能力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又为襄阳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谐、宜人的生活生产环境是文化创意设计的归宿。文化创意产业通过理念观念向人们传递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从而具体感化人们的功能,提高襄阳市民的人格修养和素质,规范提高人们的社会行为。通过可见的“物”改善襄阳的生态环境,美化襄阳的视觉形象,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消费观念,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体验。
6.完善襄阳的城市功能:创意产业集群强调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理念,产生1+1>2的复合效应。创意产业园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自给自足、互为裨益,形成“城中之城”的运营方式。创意产业园区的人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将对城市形态、生产研发和生活形态产生革命性影响,其形态、体量、造型与空间都将给城市带来新的感受、新的风尚,从而提升城市价值。创意产业园以增强所在城市区域的吸引力与辐射力为出发点,将带动襄阳周边区域的城市建设,对区域的整体环境、经济增长、文化氛围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有效完善城市功能,给襄阳城市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质的提升。
总之,实施《襄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必将满足襄阳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必将是襄阳第二次创业的动力引擎;必将是打造“一城两文化”、“千年帝乡,智慧襄阳”的动力依托;必将打通襄阳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必将是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的有效途径;必将以文化之城、艺术之城、智慧之城、设计之城的现实改变襄阳人们的生活。
1.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创新:在思考襄阳有什么文化,襄阳是什么文化,襄阳现当代需要什么文化时,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的轴心期观念很有启发性,轴心期的观念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名族)的文化(文明)会在轴心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形成,一旦形成便会以一种高度统一的方式存在,成为一个文化(文明)的基因库,这个基因库里的各种文化因子则纷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粉墨登场,使劲解数,“尽性”之后,才以薪火相传的方式被其他新的、更有生命力、更能适应生存环境、更优化的文化基因取而代之。[1]比如,儒家思想在历史中的演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没有被认同,在秦朝初年、西汉初期都没被社会主流所认同并实施,但发展了的儒家到汉武帝时代却有了生机,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状况,在重新设计后儒家文化又在宋代粉墨登场。所以,襄阳有什么文化并不重要,寻找襄阳文化的基因库也不是本规划的职责,应当重点明确的是襄阳什么文化在现当代可以粉墨登场、“尽性”,能被襄阳人认同,被社会认可。或者说,襄阳什么文化在当下可以被重新设计并利用。于是提出一个观点:不要纠结襄阳是什么文化,要思考襄阳的什么文化基因适合于当代。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另一个观点:一个城市的文化不是被发现而让人认可的,而是被设计才存在,并被认可而具有生命力的,襄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基础不是被发现的,而是有目的的选择和设计出来的。所以在深入分析了襄阳的文化基因、人文环境优势、产业需要、地理优势、原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后,根据襄阳隆中古城和汉水在全国固有的影响力,我所提出了设计隆中三国、古城抗金等智慧文化基因的思路;根据当代人逃避钢筋混凝土的都市紧张生活而渴望回归田园、希望放松休闲的精神诉求,提出了以现代人所诉求的文化休闲的内容和方式来设计汉水文化长廊,以文化创意的观念打造隆中三国文化旅游新环境,以现代农业科技为依托,开发襄城近郊、南漳、谷城、保康农业生态旅游新场地的主张,以期使科技与景区文化创意相融合、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联动、农业科技与文化创意相促进的思路。
2.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与提升:襄阳旅游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而襄阳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需要升级转型。建议以文化创意产业促进襄阳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加快现代农业和第二产业发展作为实施的战略思想。苏州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没有跟风和模仿中国大多数城市蜂拥搞动漫与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做法,而是根据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环境、产业基础,以文化创意升级苏绣作为支柱产业,并和旅游一起,构成了苏州两大支柱产业。襄阳可以借鉴苏州:依托襄阳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保护、发掘和设计创建,激起传统文化资源散发活力,以文化休闲旅游为目的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来完善、增强并丰富襄阳旅游文化内涵,带动襄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襄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使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以“设计襄阳”为号召,创办《设计襄阳》杂志,打造襄阳的设计文化,重树襄阳的视觉形象,在产品包装、单位形象、城市形象等方面树立襄阳的文化视觉风貌,从而发展襄阳的视觉传达文化创意产业;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促使襄阳的农业和科技产业升级转型。
3.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发展战略: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内进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对外进行经济拓展,发挥地区文化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整个城市的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工业、农业、科技、金融、文化、旅游等协调发展。根据襄阳的实际情况,应当以先近后远、先易后难、融合联动发展的思路来进行布局。首先,以“千年帝乡、智慧襄阳”的思想统领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针对当前襄阳文化艺术从业人员众多,又是书法名城,可以在旅游景区和古城区创建艺术类创意园区,通过艺术家工作室、展会、工艺品交易市场、艺术品拍卖行,在繁荣艺术市场的同时丰富文化旅游的内涵。再次,创建农业文化创意科技园,促使文化创意产业与襄阳农业联动发展;创建视觉传达设计园区,对襄阳文化、城市形象、企业形象、品牌形象进行规范而系统的设计;创建以工业设计为中心的文化创意工业园;创办《设计襄阳》杂志,传播襄阳设计文化,引领设计风尚,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态,并架通襄阳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以及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的桥梁。最后,当旅游与其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联动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各创意园区建设初步形成规模,并产生一定的市场效应时,把眼光放远,以求做大做强市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并推动对襄阳周边县市区的跨越式发展,甚至可把眼光放到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着手开发全省、全国乃至海外市场。对于动漫和数字媒体技术产业,我们建议先在襄阳高校中建市级动漫和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完成人才和技术储备,推动该产业的发展。
1.理论思辨: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高科技、高附加值,在编写《襄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时首先理清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性质和区别,抓住创意类文化产业这个侧重点,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来寻求襄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思索发展的战略,确定发展的路径。以往把文化产业理解为与文化相关的所有产业,这样体系庞杂,内容众多,工作很难找到突破口和重点。在此之前,襄阳曾委托中国传媒大学编写过《文化襄阳发展战略规划》,规划中“文化襄阳”的发展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兴业”、“以文咨政”的理念就属于庞杂众多的情况,而提出的“文化+科技+创意”的发展模式,就缺乏可靠的实施战略,很难找到突破口。“文化创意产业”特指“文化产业”中的创意部分和现代科技类产业中文化创意的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于是,接着论证了文化创意行为将激活、升级并发展襄阳原有的文化积淀和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侧重点不是对传统类文化产业的传承,而是现代性的创意、创造和发展。因为创意产业可以分为“文化类创意产业”和“科技类创意产业”两部分,所以重点明确了创意类行为必将促进、加快襄阳的三类经济升级转型,并形成创意类经济产业链,促进襄阳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2.襄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前导性调研和分析: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文化基础,首先分析了襄阳的文化底蕴,走访书协、美协、曲艺协会、文艺团体、文化传媒企业,广泛调研了现有的文化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思考并确立了襄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价值取向;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环境需求,接着分析了襄阳的人文地理环境;根据襄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必须的经济和科技基础,走访企业,艰苦调研,文献收集,系统分析,全面研究了襄阳的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内部需求;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基础和创意基础,深入高校和企业调研,分析了襄阳文化创意人才和企业科技创新的人才现状以文化和科技创新的水平;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和对现实的必要性,走访了襄阳市区企业和周边县市区企业,详细了解了工业、农业的文化和科技创新需求。为襄阳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找到突破口,综合分析了襄阳目前的经济布局,在和武汉、十堰、宜昌的比较中分析了襄阳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走访考察了苏州、杭州、宁波、北京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3.襄阳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可行性分析:首先,分析了国家倡导的政策。2006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文化创意产业是从文化上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性文件。其次,分析了襄阳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较强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需求及自身经济发展的趋势。最后,分析了襄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古城及城市周边的建筑环境、省副域中心城市的地理区位优势、三所高校及设计创意企业的人才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企业升级换代和市场拓展的需求等。
为了在理论做到正确,为了在把脉上准确,为了实践上做到可行,符合襄阳的经济战略,先拿出编写纲要,然后请教了本科院校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教授,召集襄阳相关专家进行座谈,最后送呈襄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审核。编写纲要经过了三次修改通过后,团队开始了又一次分工协作,负责调研襄阳发展文化创意基础环境的人员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撰写方案基础和环境部分,负责文献检索和政策法规的人员撰写政策法规部分,负责战略理念的人员撰写发展布局和实施方案部分等。最后由我研究所所长孙建军负责统稿,经过四个多月的走访调研、内部研讨、撰写修改,初稿终于完成,送市领导审核后,又经过了一个多月的修改和完善,今年十月终获过。
《襄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写,是我所在文化传媒的实践工作中完成的最艰苦的工作,在锻炼了队伍的同时,也促使了团队从设计实践向设计策划的转变,促使了从工程实践向设计研究的蜕变,激发了研究所成员参与襄阳文化创意产业的信心和热情。
[1]刘士林.中国诗学精神[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