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部具有专业和高职特色的教材——评李伶教授著作《应用数学》

时间:2024-07-06

秦前清

(武汉大学, 武汉 430072)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课,它主要通过必要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质打基础。学好这门课,教材建设尤为重要。由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李伶教授任主编、供医学类专业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应用数学》,在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它是从高职高专数学课程实际出发,充分地吸收了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经过反复研讨后而形成的,具有一定专业特色和高职特色。经过近几年的教学使用,师生反映效果较好。2013年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订,主要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改,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使用范围扩大到高职高专各专业。新修订的《应用数学》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更加贴近专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首先,教材注重服务专业。高职院校数学课程与本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或数学专业的高等数学相比,它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数和教学对象不同,因此教学内容要把服务于专业放在第一位,从学生数学基础实际和教学时数实际出发,体现服务性和工具性,同时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教材紧紧围绕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以能力为基础,以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高职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教材涉及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导数与微分、一元函数的微分、常微分方程、概率初步、统计基础、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二元函数的微分、二元函数的积分、数学实验软件简介等内容,各章节自成体系,教学时可针对各专业对数学基础不同需求及教学计划学时实际,选择教材的全部内容或部分章节。在内容的体系设计上,克服传统高等数学的体系模式,注重从日常生活中、专业学习中挖掘具有生活和专业教学情境的数学项目,再经过加工和润色,形成有专业特征的数学案例和数学模型。使教学内容渗透到职业领域,形成专业氛围,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彰显了数学的服务功能。教材注重使用通俗易懂的专业语言去叙述和强化数学概念,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概念的专业背景,引导学生进行组织整理、分析、归纳,概括出案例的共性,为概念表述做准备。

第二,教材注重服务学生。教材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实际,将有趣、有用、亲切、有精神启迪理念融入到教材编写之中。一般认为,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应用广泛性是数学的三个显著特点。而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的中学数学基础链条有断裂,或多或少地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感甚至已丧失信心,因此,高职数学的有趣性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有用是指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是必不可少,亲切则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精神启迪要求教材是否能够让学生得到精神启迪,提高科学素养、道德素养。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低起点,注意与高中、中职阶段数学内容的衔接;内容广而不深,数学概念的引入强调从实际背景出发,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应知”服从“应会”;每章后介绍数学名人,促进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历史,崇尚数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第三,教材注重服务教学。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与学生的“学”有关,更与教师的“教”有关,其中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至关重要。《应用数学》教材采用引例、练习、案例的体例,为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较好物质基础。引例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或已学习过的课程案例中选取,每个重要的概念用几个引例导入,通过引例可让学生总结并归纳出数学概念,即使是数学基础较差的高职生,学习数学课程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练习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训练,对于较为复杂的运算题,不做过高要求,还可以用数学软件进行计算。案例则是从学习数学应该解决的问题中选取,教学重点在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以系列化的引例、案例为载体突出数学在专业上的应用和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以此形成高职数学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围绕着案例教学时,可进行适当的分组进行研讨,像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形式进行数学学习和交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学习。

第四,教材注重与信息技术融合。教材第十章安排了数学实验软件简介,包括数学软件Mathematica及统计软件SPSS的使用介绍,并且各章中配有数学实验内容,专门解决数学计算问题。教学时,可把数学软件作为演示工具、计算工具、认知工具和应用工具,构建高等数学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实验”及“问题解决”。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把演算过程作为“黑箱”,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先实验再回过头学理论。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将来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