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河南洛宁县东王沟金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时间:2024-07-06

张 扬

(河南省地质工程技术学校,郑州 450053)

洛宁县东王沟金矿区位于河南省西部熊耳山地区,具有良好的金、银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远景,是河南省主要的金矿基地之一,金矿属破碎带蚀变岩型,矿体形态、产状严格受含金破碎带控制。破碎带和围岩界限清楚,矿体局限于蚀变破碎带内,破碎带内金矿化变化大,由于无序化的开采,造成矿体严重破坏,采富弃贫,乱采乱挖,使矿区千疮百孔,无法进一步勘查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共生、伴生矿产没有综合利用,资源优势逐渐减小,开采难度增大,开采成本增高,经济效益下降,矿山接替资源出现危机,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程度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有充足的后备资源保证。本文试图从该区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着手,寻找金矿的富集规律,为今后找矿与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地层划属华北区豫西分区,地层自老至新为:太古界太华岩群、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矿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南缘,华熊台缘拗陷中段,崤山-鲁山拱褶断束中部,由于经受长期地质作用的影响,区内构造较为复杂。有七里坪弧形褶皱束和龙脖-花山背斜从区内穿过,断裂也很发育,以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为主,主要有金硐沟-七里坪断裂带和上洛店-古洞沟断裂带,含金构造破碎带往往存在于其次级构造内。

图1 区域地质构造图

自太古代—中生代,区内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且具有多旋回、多期性的特征。太古代的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中基性—中酸性的火山喷发及TTG岩系的侵入;元古代的熊耳期主要表现为中基性火山的强烈喷发和中基性岩浆的小规模侵入;中生代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而广泛,形成了如花山花岗岩岩基和花岗斑岩体。其中燕山期花岗岩与本区的金、钼、钨等内生矿产具有密切的成生关系。

区域岩浆侵入作用比较发育,时代分属熊耳晚期,华力西期和燕山期。熊耳晚期侵入岩主要为一些与熊耳群火山岩有关的超浅成次火山岩相小岩体、岩墙、岩脉,其岩性为石英斑岩及闪长岩。华力西期侵入岩全部为中-浅成相的碱性正长岩。燕山期侵入岩主要为中深成相和浅成相酸性花岗岩类,是与区内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岩浆侵入活动,主要表现为出露于矿区南部5km的合峪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出露于矿区西北1km的五丈山斑状二长花岗岩体。矿区位于两岩体的中间部位,成矿条件十分有利。

表1 洛宁县东王沟金矿详查区断裂构造一览表

2 矿床地质特征

东王沟金矿类型属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上段。区内岩性主要为英安岩、流纹质英安岩、流纹英安岩等。区内断裂构造发育,金矿体即赋存在北北东断裂带内,并严格受其控制。矿体围岩是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辉绿岩脉。矿体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构造蚀变破碎带内矿体界线一般不清楚,靠化学样品圈定矿体边界。矿体形态、产状与断裂破碎带形态大体一致,一般为陡倾斜透镜体或似层状。

矿区金矿的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构造蚀变岩型。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区共计发现Ⅰ、Ⅱ号两个矿体。Ⅰ号矿体似层状沿构造破碎带产出,平均走向37°,倾向北西,倾角78°~85°;厚度0.6~1.1m,平均0.78m;变化系数0.772,厚度稳定;品位,Au 1.63~4.20×10-6,平均2.74×10-6,总体变化系数为1.26;金品位在标高为849m附近分布均匀,在标高为858m附近分布不均匀。Ⅱ号矿体似层状沿构造破碎带产出,平均走向37°,倾向北西,倾角80°~85°;厚度0.65~1.45m,平均0.96m;变化系数0.80,厚度稳定;品位Au1.33~5.80×10-6,平均2.74×10-6;总体上变化系数为1.06;金的品位分布为较均匀。

3 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

熊耳群是在大陆边缘裂谷的大地构造环境中演化发展的产物。熊耳群裂谷型火山岩是来自幔源的拉斑玄武岩浆,在喷发喷溢过程中携带金与有关金属元素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火山岩中。火山热液沿构造裂隙运移,使岩石中金得到初步富集,成为该区金的主要矿源层。此外,基底岩系的太华群,原始金含量很高,是公认的矿源层。由于区内构造运动及多期次的岩浆活动,特别是燕山期花岗岩浆在深部的侵入使成矿溶液沿构造薄弱面或构造带等有利的构造空间运移(导矿、容矿条件),随着热动力、热化学条件改变,熊耳群中的金及其其它微量元素进一步活化,并在压力差的驱动下沿构造破碎带迁移,并交代早期构造岩使其蚀变,在构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矿[2]。此外,熊耳群不但可以集中自身的金,而且还便于捕获和容纳来自下伏矿源层的金,这样就为该区成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3.1 成矿物质来源

该区金矿床均产出在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上段,从地球化学特征看,形成金矿的主要物质来源主要为太古代本身,其次也有深源物质组分的参加。

3.2 构造成矿条件分析

区内经历了多次复杂的构造变动,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方向、规模不等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元古代以前的断裂构造在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和岩浆活动等地质作用下已经被各种片理置换或岩脉充填。元古代以后的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脆性断裂和裂隙。区内金矿体产在北东向的构造蚀变破碎带内,其空间分布严格受构造带控制。构造带受成矿热液影响发生程度不同的硅化、绢云母化和钾化等,金矿体也主要赋存在强硅化和绢云母化的构造蚀变带内,故此推断本区断裂构造即是成矿热液的运移通道,又是储矿构造。

3.3 岩浆活动与成矿

该区距东部燕山期花山花岗岩体0.5~0.8km,沿其周围,分布了许多规模不等的金矿。这是燕山期岩浆活动提供的岩浆热和岩浆热液对新太古界进行热变质作用的结果,岩浆热和岩浆热液对新太古界的热变质作用使新太古界成矿有用组份活化转移,在其适当的氧化还原条件下和有利的储矿空间内富积成矿,当然也不排除岩浆热液本身金的丰度值较高而参与成矿的可能。

综上所述,本区金矿的成因类型是岩浆热和岩浆热液对太古界热变质作用而形成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时代属燕山晚期。

4 成矿规律

金的富集规律受控矿构造、含矿断裂特征矿化阶段及围岩蚀变等多种因素制约,本区金矿的富集规律归纳如下:

1)剪切带对成矿的控制作用。该矿区金矿体多集中于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带中,说明韧脆性剪切带较单一断层有利于成矿,韧脆性剪切带中缓于轴面一组的引张性断裂尤其利于储矿。

2)矿化富集方向。矿化富集方向与矿体侧伏方向一致,高值形成两列北东向展布的浓集中心,其前后左右距离均为400m,具明显的等距性分布特点,说明该区金矿化沿北东方向富集成矿规律明显。

3)成矿与构造性质的关系。矿体多集中于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带中,矿体多、储量大,说明韧脆性剪切带中发育一组缓于轴面的引张性断裂更有利于导矿和储矿。矿化在断裂构造带或石英脉由陡变缓或走向转弯时明显富集,说明矿体受构造变化制约。控矿断裂的交汇、复合、斜接部位易形成引张空间,为矿体储存提供了场所,往往形成矿体。

5 找矿方向

1)地层标志:金矿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上段,岩性以角闪斜长片麻岩体,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体为主,次为辉绿岩脉,因此,地层往往成为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2)构造标志:金矿床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走向为 NNE,数条断裂带紧密排列,产状变化大。由此可见,构造是找矿的主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多期活动的构造,更容易成为成矿的最有利部位。

3)蚀变矿化标志:含矿断裂构造带常具有明显的蚀变和矿化现象,一般硅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等都是找矿的直接标志。硅化蚀变强烈地段,岩石坚硬,耐风化,容易形成突出的正地貌。

4)岩浆岩标志:金矿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上段,它来自于地下深部含矿物质较多,又与成矿成因有密切关系的燕山花岗岩类侵入岩体相靠近,围绕金山庙岩体周围金矿点星罗棋布,说明在其四周是找矿的有利靶区。

[1] 秦岭区测队.河南省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0万洛宁幅)[R]. 1959.

[2]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队.河南省洛宁县南王玉沟金矿区金矿祥查报告[R]. 2008.

[3] 河南有色地质勘查局第五队.豫西嵩县德亭川一带1:50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阶段报告[R]. 1980.

[4] 河南有色地质勘查局矿产地质研究所.华北古板块南缘银金成矿条件及成矿预测[R]. 1993.

[5]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河南省嵩县公峪金矿区勘查地质报告[R]. 199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