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文/惠州市惠台学校
“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教学中的大概念是课程内容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批注式阅读法是一种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方法,它包括注解式、纲要式、概念式、拓展式、评价式和感悟式等类型。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借助批注式阅读法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达到大概念教学的效果。下面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为例,我尝试从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复习等三个环节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批注式阅读法进行大概念教学的路径。
知识准备是课中学习体验的基础。课前预习的设计要使学生从盲目的参与课前准备转变为主动的完成知识准备。通过对本课标题加以分析解读,以及用纲要式批注对本课主干知识加以梳理,为本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概念的准备。
(一)解码标题,确定核心。1.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找战国时期起止时间、标志事件和时期定位,在第7 课标题下方空白处做注解式批注。2.战国时期“社会变化”有哪些?请学生在课本中查找并以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列举出来,在第7课标题右边空白处做纲要式批注。建议学生从以下八方面查找:诸侯国数量;战争规模;诸侯国实力对比;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阶级关系;政治改革;水利工程;区域经济。
(二)知识梳理,理清线索。参考教辅资料梳理课本知识,将提示语标注在书本对应位置,即纲要式批注。
(一)秦的改革——商鞅变法。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会发生商鞅变法?建议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以分析,在课本第35 页页眉处做概念式批注。2.商鞅变法每条措施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结合内容思考,然后在课本第35 页表格《商鞅变法的内容》右侧做评价式批注,把握商鞅变法制定每条措施的意图,进而理解商鞅变法的本质。
(二)秦的战争——长平之战。教师先结合课本第35 页《战国形势图》介绍长平之战的概况,创设情境,接着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结合教师的讲解,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为什么会发生长平之战?2.长平之战的特点是什么?3.长平之战的影响是什么?讨论结束,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各小组质疑补充,最后教师小结。学生在课本第34 页空白处做概念式批注:原因: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秦国对外扩张过程中与赵国发生冲突而导致的一场惨烈的战役。学生在课本第34 页空白处做评价式批注:特点:双方都拥有强大军队,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影响:通过这次战争,赵国丧失了强国地位,再无一支军队可以和秦国抗衡,秦国则更加强大,加速了统一六国的步伐。
(三)秦的建设——修都江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第37 页“知识拓展”一栏“‘震不垮’的都江堰”,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坚固,从而联想到古人的智慧。1.观察“都江堰示意图”,结合第36 页第2 段,思考都江堰设计的巧妙之处,感受先人的非凡智慧。然后在第36 页空白处做感悟式批注。通过感悟式批注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产生自豪感。2.研读第37 页“相关史事”和“材料研读”,了解都江堰的建成对农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然后在第37 页空白处做评价式批注。3.设计意图:通过对都江堰的设计和影响的探究和批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初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课后复习环节作为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实际上也是学生在课堂之外与课堂学习前后相续的自主学习过程。课后复习的职能定位在探究拓展、反思提升,重在提供知识拓展与特长发展的空间,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展现的平台。上完本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本第37 页下方空白处做感悟式批注,对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点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谈谈自己对战国时期的整体印象和印象最深的人物或事件,并说出理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