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语文“情境+思政”教学流程构建

时间:2024-07-06

文/新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徐丽萍

当下,“课程思政”是个热词。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课程思政开始从地方实践探索上升为全国性行动。2017版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与思政的融合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情境教学法”是另一个热词。虽然对情境学习的理论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端倪。在国内方面李吉林老师是情境教育的创始人。1978年她创造性的提出“把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巧妙的结合起来”,又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2017年李老师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新课标(2017班2020年修订)实施建议“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因此,在“三新”课堂下,情境教学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开展。

“语文情境+思政教育”两个热词的相逢,体现出其在语文课程思政研究中的不可忽视的价值。那么,“文以载道”中“文”何以“载道”?两者如何高效融合?笔者从实际教学出发,建构了“一选二融三适”的课程思政课的基本教学流程,将二者融合起来。

课前准备阶段:一选

这个“选”就是选课题、选思政点。有人会说:“语文课课皆思政,不用选。”这话确实有对的一面,但也不全面。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已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应的18个学习任务群分布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入选教材的作品文质兼美,具有的典范性和时代性,格调积极向上、健康明快。基于此,语文教材的内容从根上起就生成一副思政相貌。不过也正是因为思政要素丰富,有两个因素需要我们注意:

(一)多角度厘清语文教材思政类型有利于我们准确选点

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的组元方式,以“人文主题”组元已将教材按单元进行了若干划分,如“劳动的意义”“青春的价值”等,显示了育人功能的首要地位。教材的人文主题划分自有编者对教材编排的考虑,以下分类形式换个角度将思政元素归类,为教材联系思政提供一种参考。

统编版高中语文思政类型:

1.家国情怀:党和国家意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等。(理想与责任)

2.个人品格:道德情操:社会道德、个人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正确三观、审美情趣等;健全人格: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心理、哲学、艺术、性格、体质、劳动等;智力:观察、想象、思考、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等;(如何做人)

3.科学观:认识论与方法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钻研、毅力、勤奋、视野,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如何做事)

(二)深挖教材内容,确定课程与思政的切入点

从统编版教材编写意图出发,深挖教材内容不仅仅是指传统教学中对文本知识点与主旨的把握,还需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从面到点的大单元教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材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研习)任务,把握篇目与篇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思维走向,审视单篇的作品在整个单元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深耕挖掘,分析文本与思政要素的关系,方才确定有效的课程与思政的切入点。

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革命文化”为例,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育人重点显而易见,对于教材的处理需要整体把握本单元不同体裁的革命文化作品的侧重:文学作品把握内涵,获得审美体验;论文与杂文,分析逻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实用类作品学习文题特征,树立正确价值观等。三类文本学习组成任务群,从不同角度研习政论性和实用性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是个语言实践活动单元,没有第一单元那么直白的思政元素,通过厘清其思政类型我们可以发现该单元属于科学观,个人的思维能力类,教材知识点与思政元素即可对点融合。

因而语文教材文本类型虽丰富,但是也要从文本与育人需求出发,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选择最佳课题与思政结合点。

课中实施阶段:二融,即情境法+思政元素二者排列融合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许多教师已逐步树立起在课堂上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意识,因此,在课程中加入思政教学方兴未艾。不过,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有思政而无语文味,硬喊口号空煽情,形式单一末尾发力等。让语文课程思政蒙上一层造作的外衣。而解决以上误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与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融合。

情境教学法经过这些年的不断研究发展,分类项目多样,这里我们以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为融入思政的主路径,总结分类如表1。

两者融合的切入点是没有限制不拘一格,导入、教学过程、课堂总结等各个环节都可自然融合。

如情境导入,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例:

在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国家有许多重大时刻值得记录,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校举办“伟大的复兴”系列主题活动,各班通过选取党史在不同阶段的重大时刻,各出一期与党史相结合的现代文作品赏析报。我们班的同学经过研读相关历史资料,初步讨论后决定选择记录“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文学作品出一期主题黑板报。不过在确定相应文学作品的问题上,有同学提出《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似与常规的新闻稿件不同,对其代表性存有疑问。针对同学的疑问,全班开展一期“解惑”活动,以期尽可能在选材问题上达成一致。

以上导入从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出发,将音乐《我的1997》背景渲染情境、模拟情境+家国情怀(香港回归、民族自豪)思政元素进行融合,先声夺人,良好的氛围营造为下文持续的知识点+思政元素的展开打下基础。

课后评价阶段:三适

判断与评价一堂课是否落实课程思政,情境与思政融合的质量如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衡量:

1.切入点(适时):以情境为载体掌握时机适时切入;

2.动情点(适当):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触动灵魂,启迪思想;

3.融合点(适用):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的契合度、融合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