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7-06

文/深圳市莲南小学 何胤嘉

最新修订的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能感受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应该怎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引导学生认识美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音乐实践的过程也是探究美和实践美的过程,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音乐,发现音乐的美,这种认识和发现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是由浅入深,从感知到理解,从形式到内涵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多听、多唱、多感受优美的音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发现、体验音乐之美,一些有独特背景的作品老师还可以做必要的点评、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疏通认知渠道。传统名曲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粮食”。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提供中外经典名曲让学生见识和欣赏,可以让学生们搜集音乐家的小故事,每节课安排一位学生推荐喜欢的音乐家以及欣赏这位音乐家的作品。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去认识和表现音乐的美,例如,在欣赏圣桑的管弦乐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狮王进行曲》的时候,通过聆听音乐,请学生们想象乐曲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提问学生音乐中哪些地方像狮子在吼叫?如何表现温柔可爱的小猫,凶猛威武的狮子?小朋友们可以跟着音乐,表演狮子威风凛凛地行走的样子和狮子吼叫的动作、神情。最后可以请学生分角色表演,请几位学生分别带上狮王和小狮子的头饰,老师和其余学生扮其他小动物,跟随音乐编排动作表演。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通过聆听、想象、演绎音乐等方法,去认识、体会、理解、并感受音乐的美。

二、提高学生审辩美的能力

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有内涵有养分的流行音乐,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美与丑,雅与俗,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现在流行歌手喜欢改编经典名曲,融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增加了音乐新的韵味,但是,有的改得很成功,也有的改得很别扭,失去了原来音乐灵魂。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原始版本与被改变后风格迥异的歌曲同时来欣赏,通过比较鉴别优劣。例如,我在教《长城谣》这一课中,在导入环节可以有感情地朗诵歌词,请同学们说说,老师的这一段朗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接着教师带着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年代的背景,观看抗日视频,让学生明白这首歌表达的是抗战时期人民的思乡之情,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接着全班学生一起带着感情朗诵歌词。通过前面的情感铺垫后,让学生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演唱歌曲,学生唱得声情并茂。这时,我再将网上一个改编成摇滚乐版本的《长城谣》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辨别原版好还是改编的好。学生们纷纷表示原版的《长城谣》更能抒发中国同胞被迫离家流浪的苦难,从而激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我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做个有心人,重视优秀音乐作品的推荐,加强正确引导,交给鉴赏方法,学生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就会提升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传统音乐教学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甚至机械地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这种机械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生不能用心和入情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剥夺了学生的思考和感悟空间,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封闭了学生投入音乐情景的心门,遏制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坚决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小学生乐于参与、富于想象的心理,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自由大胆地表现音乐,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美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音乐课上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做体态律动,使课堂氛围更加浓郁、活跃;还可以通过设置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根据歌曲创编情景剧,让学生通过表演去感受音乐美;课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带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声音,由此创编旋律,创编歌词,谱成曲子;艺术节期间通过设计丰富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微美好的事物的好习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