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文/ 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 林秋玉
“培根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家庭教育致力于使孩子固本源、扎深根和养正根,培育孩子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帮助孩子站得直、立得稳、行得正的教育。
1.饮食习惯。民以食为天。好好吃饭,不挑食,不偏食,既是习惯培育,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更是未来健康生活的关键因素。学校的伙食众口难调。食堂配餐是大锅饭菜,食材、味觉,肯定与家庭小碟菜有差距。老师通常会建议有条件的家长尽可能自己照顾孩子,让孩子吃好。而对于午间没办法照顾孩子的家庭,选择在学校用餐,家长需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思想沟通工作。客观因素:集体用餐,难比家庭小餐的质量。主观因素:同样的饭菜,有的孩子每餐饭盒吃得干干净净,甚至还添饭;而有的孩子每餐都有剩菜,老师怎么动员,都不愿意吃完。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一方面心疼孩子没吃饱,一方面又觉得太浪费粮食。学校除了督促配餐公司尽可能做到膳食营养搭配合理、食品安全符合规定、色香味俱全外,需要家长与孩子做细致的沟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孩子不挑食、不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生活自理习惯。自食其力,是孩子们未来负起家庭责任,服务社会、立足社会的必备素养。每天上学放学,学校老师看到一些家长让孩子独立背书包,拿小袋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有一些家长,让孩子当“甩手掌柜”。究竟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孩子养成好习惯?帮孩子拿书包的家长觉得书包太重了,现实确实是这样。但为什么有的家长从小就不会让孩子当“甩手掌柜”,当中也是家庭教育理念问题。尤其看到一些老人家,自己走路都不沉稳,却让读中、高年级的孩子空手走路,老人家身负背包,这完全不利于孩子品格塑造,独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的“任性、唯我”的通病,就是这样慢慢培养出来的。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养成做力所能及的事的习惯,督促孩子尽家庭成员之责,这才是充满智慧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家长要善于搭建平台,鼓励孩子当家作主,养成自食其力的独立人格。
3.礼仪习惯。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者,敬人也。”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每天早上上学,我们要求回校的孩子都能主动与老师、同学打招呼。在学校里,老师们看到绝大多数的孩子能主动做到打招呼,而有一些孩子长期不愿意主动打招呼,这与家长的意识、习惯和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提醒孩子做好这一件小事。家里来客、外出会见亲戚朋友,家长应该培养孩子主动问候他人的好习惯。彬彬有礼、谦谦君子,走到哪里,都会让人赏心悦目。家长除了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4.保洁习惯。环境影响人,环境熏陶人。卫生保洁习惯,是一个人内在涵养的外显。学校德育部门、班主任经常教育孩子要珍惜学校清洁阿姨的劳动成果,养成不乱扔纸屑的习惯,但是,纸巾、小包装袋、口罩等,还是偶尔进入老师的眼帘。每天上学在学校门口,地面也会看到惹眼的纸巾、包装袋、牛奶盒,甚至花基里还有塑料袋、牛奶盒和大人的烟头。这与家庭保洁习惯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在家里与在学校,习惯基本是一样的,所以需要家校共同引导和培养。
爱迪生说:“良好的性格贵于黄金,前者是自然的天赋,后者是命运的赐予。”性格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极其深远。独生子女性格上的不足,已经越来越让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这也正是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教育集团为什么会把“性格好”作为“新三好”学生的首要标准之一。相对而言,因为物质生活的改善,独生子女成就需要低,缺乏学习动力;少部分孩子任性、霸道,嫉妒心强,不与人为善;不爱惜财物;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将心比心;个性孤僻、敏感,社会适应能力差;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精神缺钙。社会科技的进步,越来越需要精英人才,精英人才不一定智商一流,但需要敬业上进,吃苦耐劳,善于合作,顾全大局。现实中,性格温顺平和的人,也比性格急躁、孤僻、敏感的人过得从容和幸福。
培育孩子们的良好性格需要家长重视自身的学习,向书本取经,向他人取经,与孩子共成长。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这些品质应该都是家庭教育的产物,而非从学校教育和社会学来的。家庭教育是任何一个社会机构所不能够代替的。家长重视良好的家教门风,则孩子既有责任感,又懂得感恩和知足。感恩和知足,容易让人体验到幸福。如何培养孩子“感恩”和“知足”的幸福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良好的性格和心态;心中有他人;乐于助人,乐于分享;生活上自食其力,学习上自得其乐等。家长应从小让孩子参与劳动,体谅长辈和老师的辛劳,感恩各类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感悟生活和工作是与责任、困难、磨砺结合在一起的,才构成每一个人丰富而真实的人生。
2020 年 12 月 14 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提到从过去全国各地普遍推进体育中考,到如今绝大多数省市将大幅提升体育分值,战略和政策的指挥棒下,中小学体育教育变革迫在眉睫。
2019 年 7 月 8 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到,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让每一个学生掌握1-2 项运动技能。2019 年8月10 日,国务院办公厅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使青少年掌握2 项以上运动技能。2019 年 2 月 23 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到,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2020年10 月15 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体现了“全覆盖、保底线、促均衡、扶弱势”的全人体育。从国家文件出发,这是支撑,也是方向。
科技进步了,交通工具发达了,大人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都改变了,但孩子生活必备的运动能力下降了。这些本该“与生俱来”的运动能力的培养,光是落在了体育课堂上,受时间、场地和师资的局限,并不能完全实现目标。所以文件也预见性提出了“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 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可见,学生健体也是需要家校合作。每一个家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协助教师帮助孩子掌握1 至2 项运动技能,参与足球、篮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跆拳道、棋类、毽球等专项运动技能和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帮助孩子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儿童心理的健康比身体的健康更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返校复学之后,不少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普查,并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在返校复学前的心理普查和返校复学后的直接观察中,不少学校都发现有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原来很开朗的学生变得沉闷,有的学生害怕接触其他人,也有学生因亲子关系紧张而变得低落,导致出现极端情绪,还有学生出现“不想上学”的厌学情绪,找借口不愿意去学校。为此,学校为返校学生准备了“开学第一课”进行心理疏导,强化了个案辅导,也推荐家长观看专业人士录制的心理健康教育视频,提高辅导技巧。在健心方面,家长的性格、情绪更容易影响孩子,家长更要出把力。首先,家长要学点心理学或正面管教的知识,做孩子的心理导师;其次,家长要与孩子成为“朋友”,善于倾听和有质量陪伴,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其三,家长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善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形成联手,共商对策;其四,发展孩子的兴趣。运动、听音乐,都是释放不良情绪的良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