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文/ 广州市荔湾区四中聚贤中学 周伟驱
变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变式、探究、实践并总结,从而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 掌握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提炼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一般规律。
类比变式,有助于学生紧扣问题的实质和规律,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要义,养成深入反思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习惯,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许多数学概念概括性比较强,如在讲授对顶角的定义时,可类比下图的多种情况,从而使学生明确对顶角的特征:有公共顶点、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阶梯变式,指题目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变式,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保持不变,在变式训练中总结数学规律。
如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成立的条件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成立的条件是二次项系数不为0,最高次项的次数是2,我设计了以下递进式变式题组:
①若方程 (m-3)x2-x-3=0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 满足的条件是______。
②若方程x|m-1|-x-3=0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 满足的条件是______。
③若方程(m-3)x|m-1|-x-3=0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 满足的条件是______。
这样设计的变式题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理解,增强了数学思维的周密性,进而掌握解题思路、突破教学难点。
图形变式,指通过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让图形动起来,在对比、辨析、联想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018 年学校初三级一模命题,我根据图形位置不同进行了以下变式:
如图,三角形ABC 内接于⊙O,A 是弧 BC 的中点,点 P 在⊙O 上运动,且始终保持PB<PC,连结 PB、PC,作 AD⊥PC,垂足为D。(1)如图 1,当点 P 在劣弧 BC 上时,探究BP、PD、CD 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 2,当点 P 在优弧BAC 上且∠ACP=45°时,若点 O 恰为△ABC 的内心,AB=2,求△PBC 的周长。
命题时,既保持了基本图形由圆中的内接等腰三角形组成,又根据点P 的位置不同,使结论也有所变化,但数学方法中的截长补短技巧保持不变,相关知识点既衔接又延伸。
随着教学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断改革,变式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已逐渐普及起来。但若仅限于教师进行变式,仍改变不了学生的被动接受。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数学变式应在学生中更广泛地推广,激发学生自主变式,使他们在变中理解,在变中领悟,成为变式的主人。
以下是我的学生在二元一次方程组思维导图中的变式题组:
未来的变式教学,不应仅停留在教师层面,更要激发学生自主变式,通过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迁移,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