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互联网+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4-07-06

文/广州市越秀区云山小学 张绮茹

阅读素养的培养,仅靠课堂的教学是不够的,在“互联网+”资源丰盛的时代,优质平台的产生拓宽了阅读环境,加速了阅读进程,开启了儿童新的阅读模式,为他们的终身阅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一、实现“人—书—网”融合,提升阅读内驱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 万字。可见,阅读一定数量的好书是阅读素养提升的基础。但是如何可以随时统计到学生的阅读量呢?他们阅读的时间又是否真实?阅读的成效又该如何体现?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网络平台的搭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笔者使用的网络阅读平台是广州市智慧阅读平台,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建立的网络平台。该平台首先融合广州全市的公立图书馆、校园图书馆的阅读资源,以学生兴趣为主,向学生推送各种主题阅读,通过借阅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把学生的阅读数据反馈给老师、家长和学校,服务于课程设计和校园活动开展,最终实现“人—书—网”三者的融合、互动。平台为每个学生和老师设置账号,教师可以查看学生每天的阅读量、阅读分享、阅读时间等,也可以定期表扬完成阅读目标的学生,树立榜样,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向这些“阅读小达人”“阅读之星”学习,用目标激励法促进学生阅读内驱力的生成,为其日后的主动阅读奠定基础。

二、实现“家庭—学校”融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国家统编教材主编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指出,“中国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学语文不读书,读书少。语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 天,90 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广州智慧阅读平台建立了阅读打卡功能,旨在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平台打卡功能使用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家校合育是决定阅读成效的直接因素。为了使教师更快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而家长能及时接收教师对孩子的反馈信息,笔者在平台建立班级阅读圈,对学生的阅读打卡及时点评,学生之间也可以对他人阅读感悟进行评价,家长在手机APP 上就可以查看老师和同学的阅读反馈,及时、方便、快捷的互动交流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培养并巩固阅读习惯。

三、实现“课内—课外”融合,延拓语文课堂

好的阅读课是往外延伸的。统编教材重视将阅读往课外延拓,因此出现了很多新的阅读策略,如“群文阅读”“对比阅读”“一篇带多篇”等。囿于课堂时间与教材篇幅,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海量阅读资源,开展线下阅读+ 线上分享的“双线阅读”模式。

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按双线组织单元,7 个阅读单元,大体围绕“春天”“关爱”“童心”“办法”“自然”“改变”“世界之初”等人文主题编排,随单元安排的语文要素有:“读出恰当的语气和重音”“读句子,想画面”“运用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能根据课文内容说简单的看法”“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的内容”“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由此可见,二年级已经开始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广州市智慧阅读平台为学生设置了“智慧推书”栏目,推荐了《愿望的实现》《好奇鬼的自然大发现》等同步阅读书籍,学生收到平台的推荐书目后进行“双线阅读”。不仅减轻了学生盲目索书的负担,还能在阅读中深入挖掘课堂元素。阅读能力不能只靠课堂的有限时间,更需要通过课外阅读补充,不断训练、运用,通过真实的实践才能获得相应的阅读体验。日积月累,学生的遣词行文、文章风格大都能得到充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也会逐渐得以提升。

互联网+ 为学生开启了新的阅读模式,丰富的阅读资源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要,保障了教师的课堂的延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