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时间:2024-07-06

文/龙川县培英学校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学习智能包括的八个方面:语言修辞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开发学生这诸多智能中的多个方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发现:用多元智能的教学理论,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下面以量变质变教学过程为例进行分析:

屏幕显示

材料一:“一钱斩吏”的故事。《鹤林玉露》中有个《一钱斩吏》的故事,说崇阳有一县令,见一管仓库的小官从库内出来时,手中总有一个钱,便要杀库吏,库吏不认错,生气地说:“拿一个钱算什么!你能打我,不能杀我!”县令拿过笔在判决书上写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于是杀了这个库吏。应该怎样认识县令和库吏的思想方法呢?学习了量变和质变的道理,就能得出满意的答案。

通过音频视频播放以上材料,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紧接着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言。讨论话题:上述材料使你想到了哪些哲学道理?讨论过程气氛热烈,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在这基础上教师及时作出总结:材料生动的说明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的道理,并引出量变质变概念。

接着我在多媒体上给学生们放了一首傅笛生的《众人划桨开大船》的视频:“一只竹篙耶,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吆,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耶,弱不经风雨;百里森林吆,并肩耐岁寒,耐岁寒……”通过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改变了学生长期以来对道德与法治课枯燥无聊的看法,还使学生们明白了一只竹篙与众人划桨,一颗小树与百里森林之间的区别。此外,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紧接着提问:你能用你所喜欢的方式,表达出你所观察到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量变与质变的事例吗?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就可以运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多元、多维、多感官参与地进行问题解决,思维训练就由收敛思维发展为发散思维和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思维,促使学生做到“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

经过思考与讨论,同学甲以绘画的形式分别画了小树长成大树、古猿转变成人、圆锥—圆台—圆柱。

同学乙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荀子·劝学》中的一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同学丙用身体动作表达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同学丁眉飞色舞的讲了印度舍罕王在小数字面前吃大亏的故事。

学生发言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道理: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才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数量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

那么,事物在数量上如果不变,能否发生质变呢?我给学生提出了另一问题。这样及时设置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语言智能、逻辑智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多次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都获得了或大或小的成功的喜悦。

通过以上教学实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有利于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当然,由于学科特点和时间限制的缘故,我们不可能每一堂课都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的智能发展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主要发展的毕竟还是学生的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对于肢体-动觉和数学逻辑智能却难以顾及。所以教案的设计必须紧扣主题,才不致本末倒置,不知所云。多元智能教学理论与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方法在于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视角,即教学原来可以如此多样化,时刻提示我们在进行学科教学时,除了传统智能外,还应注意到学生其他方面智能的训练和发展,并使这种意识由自发变为自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