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文/广州市越秀区大南路小学 马颖怡
引入戏剧教育:弘扬地方文化,促进学生发展
文/广州市越秀区大南路小学 马颖怡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是揉合唱作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是最具有岭南特色的地方剧种之一。粤剧不仅涵盖了音乐创作和舞美设计,更有独特方言展示和历史场景。但进入21世纪后,在互联网和电视等新媒体影响下,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和欣赏水平呈多元化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对粤剧等地方戏剧的兴趣越来越低。古老的粤剧面临着诸多困惑,无论是表演方式还是欣赏方式都急需提升,否则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如何让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粤剧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如何让历史久远的文化瑰宝不再流失,是新文化时期下地方特色教育的新课题。
近年来,我校把粤剧作为校本课程,将粤剧教育引入课堂和兴趣课中,大力推广粤剧文化。为了让学生感知更多的粤剧知识和扩大粤剧的影响力,我在进行粤剧教学中做了多种创尝试,既保持了传统粤剧特点,又融入了多种趣味元素。如:改编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曲目,加入新的特色服饰及表演方式,取得很好的效果。我把孩子们喜爱的人或事融入新编粤剧故事中,让孩子们通过多元化的表演,不仅让学生能在学习、表演中传承粤剧的传统基本元素,还使能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古老和创新相融的粤剧慢慢得到老师们的肯定和同学们的认同。
生个人成长的有效助力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学习表演,将来很难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让儿童参加戏剧表演,不是要培养文艺爱好者,而是要赋予孩子们一种社会技能。” 2015年,我校决定正式成立 “南悅红豆”粤剧社,从多方面加强粤剧教育,加入越来越多的新元素和新成员。 “粤剧娃”们在不断的粤剧学习和粤剧演出后,慢慢地感受到学习粤剧带来乐趣,也慢慢地成长起来。学生通过对粤剧的学习,逐渐对粤剧产生热爱,也体味到粤剧的魅力,通过不断的表演,越来越自信了。
在学校开展戏剧学习,并不只是在向学生传授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而是要通过戏剧代入的方式,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都能学会合作、学会互助、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发现自己。
曹同学,一位二年级的学生,因为从小跟着外公经常看粤剧,对粤剧人物扮相,眼神动作及唱腔演唱等都有一定的感觉,所以,当时只有七岁的他在加入粤剧社后就很快就成为粤剧表演班的小演员之一,参加了学校原创粤剧 《金猴献瑞》的演出,饰演小猴子角色。活泼可爱的小猴子扮无定相,身材矮小的曹同学非常适合演这一角色,因为他身体的柔韧性好,粤剧基本功扎实,外聘的粤剧老师希望他能接替现任猴王 (第一任猴王现已五年级,为了不加重他的学习负担,学校会减少高年级学生的演出时间,因此会在低年级找接班人)。因为聘请的粤剧老师并不长期驻校,于是第一任猴王就义不容辞地当了小师傅,利用课余时间会帮助曹同学练练猴王的基本功,在正式训练中曹同学也会仔细观察猴王动作要领,希望能尽早接上猴王的金箍棒。
以粤剧教育为手段,以普及广府文化为目的,我校在传统粤剧的教学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新元素,使表演者和观看者都有故事参与感,从而带动更多的小朋友关注粤剧艺术、学习粤剧知识、喜爱粤剧表演、参与粤剧表演。二年级的司徒同学家里有个比他小四岁的弟弟,每当哥哥在学校粤剧社学习了粤剧新动作都会在家里练习,弟弟看哥哥练得起劲他也会在旁边学习模仿。问他喜欢粤剧吗?弟弟会开心地说: “哥哥喜欢粤剧,我也喜欢!” 三年级的阮同学四岁随父母从东北移居广州,身为 “新广州人”的他对粤语不懂听、不懂说,更别说了解粤剧了,但在班里其他同学的影响下,他也积极报名参加粤剧社。刚开始由于语言障碍,阮同学只能担当剧中舞蹈演员角色,但在训练过程中,他听到社团小伙伴唱的粤曲很好听,他也边跳边哼。回家后还主动唱给家人听,他妈妈开玩笑说: “之前我都不知他唱什么,现在听多了,连我都会听粤语了。”
责任编辑 黄日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