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与策略

时间:2024-07-06

文/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谢海波

广东金融学院金融系 许琳祺

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与策略

文/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谢海波

广东金融学院金融系 许琳祺

随着协同创新活动的发展,协同创新逐步成为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高校开始了各种类型的协同创新工作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复杂的实践过程中,总是遇到许多的瓶颈与困难。本文从高校协同创新需要出发,对面临的困难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对高校协同创新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高校协同创新; 困境; 策略

协同创新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与途径之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积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知识、科技的发源地;肩负着整个国家民族的科学与技术发展与创新的重任。高校协同创新的能力与水平、质量与效率决定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层次与高度,对于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

(一)资源配置的缺陷

1.在物力资源方面

由于制度体系设计的缺陷,各个高校与科研机构各自独立、独自运行。在仪器设备的共建共享上缺乏统筹机制与顶层设计,造成各项资源重复配置、闲置的情况比比皆是。深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资源的配置多以科研项目为主,根据项目的需求进行资源购置。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项目负责人之间互不知晓或未能及时了解各方的资源购置的具体内容,造成仪器设备的硬件资源的重复购置,以及系统平台等软件资源的功能重复;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以三年为期限,而场地设施、仪器设备与系统平台等使用期限长达数年,甚至更长。随着项目研究的结束,一些仪器设备等软硬件设施使用率逐渐下降,甚至长期闲置的情况比比皆是。同时,由于缺少维护经费、有些设备没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与保养,性能与功效逐步下降,也是设备闲置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协同合作的各方,由于隶属不同高校与机构,设备利用的时间和时长上都受到各方规章的限制,申请与调配手续繁杂,程序冗长,严重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

2.在人力资源方面

协同创新关键性要素在于有机 “协同”。人才的协同至关重要。人才协同在于各尽所长,优势互补。形成有机协同主要条件是:精诚合作与吸纳科研精英。精诚合作、通力协同,先决条件在于:协同同伴之间兴致相投、目标一致;科研精英的吸纳在于:精英人才的选拔与组合,形成稳固协同的核心,调动协同团队的创新效率。然而,实际的协同创新的状况往往是:团队建设前期调研论证不够充分,科研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科研人员自身的研究领域、科研优势与创新岗位吻合度不够,导致协同效果不佳,创新深度不足;科研团队并非自下而上的组建,大多依赖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有些创新团队甚至直接分派,导致科研伙伴之间多是 “貌合神离”,创新团队专业结构与组成架构不合理,团队协同基础不牢固,达不到“1+1>2”的协同效果;科研人员的选拔机制不够健全,团队骨干与领军人物缺乏,造成团队的凝聚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与规划,协同创新梯队建设也差强人意,没能形成 “科研领军人才——科研骨干——青年才俊——科研苗子”这种良好的结构形态。劣构的结构形态不利于协同创新团队的长期发展。

(二)运行机制的缺陷

协同创新是群体性的行为,庞大协同群体需要完善机制和架构,才能保障有机地协同,产生高效的协同效率。从外部环境看,协同创新涉及高校、政府和企业三大主体,从内部结构看,协同创新涉及院系学科、研究机构,以及科研人员。现实中,协同创新过程极其复杂,涵盖众多因素,各方的目标方向分散,运行机制、体制架构互不相同。宏观上,三大主体的目标缺乏一致性,政府追求社会效益、社会效应最大化,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高校追求科研成果最优化、学术影响最大化;三大主体的组织架构存在差异,政府以自上而下的层级式组织架构为主,企业更多以扁平的横向组织架构为主,高校则既有层级式的纵向组织架构也有扁平式的横向组织架构;再者,三者之间的评价目标、标准、方法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性质各异的三个主体组成的协同创新团体要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协同,在实践中存在较多的困难与阻力。

在高校内部,虽然各院系学科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方面相类似。但高校对各学科院系、科研机构之间的目标、任务与要求等存在差异。各学科院系、科研机构内部对科研人员的创新要求、教学与科研任务也不尽相同。不同高校之间的各学科院系与科研机构更是如此。这些差异对统一的协同创新机制的建构产生消极的影响,加重协同创新科研人员的负担与压力,直接影响协同的效果。

微观上,科研人员个体之间相互的目标与兴致的不一致、学科领域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差异、科研人员自身承担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之间的矛盾、高校与创新团队对科研人员的要求、评价标准之间的冲突,都会影响协同成员的态度、热情与动力,削弱协同创新的凝聚力。

(三)学科交叉的缺陷

现代高端学术成果来源于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结果。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高校科研活动开展的基础。高校协同创新应建立在学科的交叉融合基础之上。

高校实际协同创新活动中,学科交叉与融合程度不高,融合的质量有待提高。究其原因:首先,传统学科的划分模式,致使学科领域各自独立,运行机制互不兼容,学科资源难以互通。其次,学科结构的分离,以及学科交流的缺失,都不利于学科之间的协作交互,甚至阻碍学科之间的有机交叉与融合。再次,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能有效促进高校协同创新活动的繁荣。然而,各高校与院系之间的架构体制各异,学科交流渠道塞堵,信息流通不畅等情况,难以为协同创新建立坚实的学科基础。

(四)评价体系的缺陷

创新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覆盖面广、涉及因素众多。受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影响较大,可预见性与可控性难以预测,产生的价值与效益难以科学评估、量化。整体、群体与个体贡献值难以独立核算,协同合作之间的相对贡献值更加难以区分、精细计算,从而难以形成协同各方都一致认同的评价量化标准;此外,评价过程也较为复杂,工作量巨大,耗费较多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此外,高校协同创新的主体范围广泛,个体繁多,情况复杂。由此造成了高校协同创新缺乏科学的评价规范与体系;缺乏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协同创新主体与个体的评价标准;缺乏全面涵盖各种创新要素的评价指标,以及配套的评价方法。

在企业中间品进口额同销售额比例的描述过程中采用的变量为进口变量,同时为了准确分割中间品,需要采用合理的规范准则对中间品同海关贸易数据内的HS编码进行比较(Acemoglu和Cao,2015)[13],比较过程中依照的准则是Broad Economic Classif i cation(BEC)规范。

教师是大学创新的主体,更是协同创新的中坚力量。教师的创新活动,特别是应用性创新活动容易被忽视。围绕教师而设定的高校各类评价众多,包括职称评聘类、科研业绩类、教学绩效类、各院系和科研机构的多级评价等。不同评价方案的目标、标准与体系差异较大,不同高校之间的评价方案也多有差别。评价方案之间的差异性不但难以为协同创新评价提供良好的评价基础,反而加重协同创新成员的负担,影响创新的效率。如何协调已有的评价方案与协同创新评价方案之间的分歧也是高校面临一个重大难题。另外,虽然高校协同创新基本都有一套评价方案,但评价方案都过于粗糙、片面化,不利于凝聚各方力量,激发协同创新积极性,严重影响协同创新的成效。

二、高校协同创新的策略

(一)增强协同创新意识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主要功能。面对经济、资源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需要转变思想,树立适应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全新的高校发展观、价值观,充分发挥高校功能与影响力。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目标,协同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协同创新有利于高校目标的达成,符合高校的长远发展。剔除高校闭目塞听、固步自封的落后思想,树立正确的协同创新意识。创新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出路,协同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高校汇聚资源,弥补不足,强化优势。高校应增强协同创新的意识,联合多方力量,协调各方资源,汇聚各方人才,凝聚方向,通力合作,共同致力协同创新目标的实现;增强协同创新的意识,完善机制体制建设,理顺内外关系,精诚协作,协同创新,以促进协同创新的繁荣与发展;增强协同创新的意识,从机制改革、科学评价、学科发展、资源共享等方面建构全方位的协同创新体系,建构强大的支撑平台。

(二)优化资源共享配置

资源共享是协同创新活动的基础,资源共享为协同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增强资源共享意识,倡导资源的互通与共享;鼓励资源的全面开放,营造良好的资源共享氛围与文化;建立完善的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理顺协同各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为资源共享提供制度保障;突破资源封闭状态,创立资源共享开放模式,以协同创新组织为架构,形成高校内部、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无缝对接与互通共享;利用协同创新平台,优化配置各项软硬件与人力资源,灵活调度与应用各项资源,充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主导,完善资源共享的系统平台,全面激活现有资源,共建共享未来资源。

(三)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的交叉融合要顺应学科发展的自然规律,合乎学科发展的需要与特征。

(四)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首先,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良好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协同系统的良性循环。绩效考核顾名思义要对协同创新的各个主体、群体与个体的成绩与效率、效益进行科学的计算与量化,合理界定各方的贡献比例与分值,精确核算贡献数值。根据贡献值分享创新的成果与效益。

其次,确定绩效考核的基本依据。投入、重要性、风险性与效率是协同创新几个重要基础。考核制度应根据这几个基础制定考核的指标,划分绩效比例。投入情况包括经费、基础设施、仪器设备、时间精力等。承担的风险包括研发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等。工作的重要性包括资本重要性、生产重要性、开发重要性、技术难度、推广营销重要性等。效率包括科研效率、生产效率、管理效率、销售效率等。

第三,确定各项考核权值。任务划分有利于子任务的分配。合理的分工能够充分发挥协同群体与个体的优势,促进各项子任务高效完成,有机协调整体目标任务的达成,提高协同效率。各项任务包含着工作的重要性、效率值与贡献值等元素。根据这些元素确定考核权值。考核权值的合理界定能够充分调动协同各方的积极性,激发创新动力。科学化的考核权值既能够体现协作创新工作的差异化,又能够兼顾协同群体与个体的付出与劳动;既要达到激励积极性又要兼顾公平性的目的。

第四,完善各项考核公式。考核公式由考核内容来确定。考核内容是指对协同创新群体与个体等对象进行哪些方面的考核。绩效考核的公式化,有利于绩效考核结果的可量化,使得绩效考核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行性。考核公式由考核指标与考核权值等组成因子,通过加减乘除的数学公式表达。每组公式对应相关的考核内容,能够赋予考核对象相应的分值。通过考核分值认定各项协同创新工作的价值。

第五,形成科学的考核方案。科学的考核方案应包括考核目标、考核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权值和公式等。方案需要具备条理性、解释清晰、事项清楚、指标合理,包含协同创新的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方案具备可操作性,能够确保实施顺畅;方案具备激励性,能够激发协同创新群体与个体的积极性;方案具备动态性,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的、变化的协同创新环境;方案具备公平性,按劳分配,体现付出与收获的对应性。

[本文为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项目 (社会科学类) (2013WYXM0026)]

[1]张海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构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吕子燕.对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1).

[3]石贵舟.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涵义、作用及机制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

[4]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效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3).

[5]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 [J].中国高校科技,2012(7).

[6]周继良.大学协同创新的内部现实困境与制度改进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6). 2012(6).

[7]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

[8]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 [J].中国高校科技,2012(7).

[9]威湧,张明,丁刚.基于博弈理论的协同创新主体资源共享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

责任编辑 邱 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