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文 化州市中垌镇中心小学 林志龙
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文 化州市中垌镇中心小学 林志龙
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当今教坛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论。现在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善于提出问题是指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的突破口,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动力。下面就数学教学中的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古人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应这样:如果学生答错了,应该让学生重新思考,重新回答;如果学生答不完整的,请学生再想想,允许学生补充;多给学生一些机动的时间,让没有想好的学生多些时间思考;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言,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见解,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应该积极对待学生的独特想法,特别是应该容忍学生的 “出格”想法,这样学生才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看法。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学生明确 “圆的周长”的意义后,我让学生对圆的周长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大多数会提出: “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 “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教师提出 “环形跑道”能不能立着滚动?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另辟蹊径,想出 “绳测”的方法,教师又一次设疑提问:如果把一个小球系在绳子一端,拉着另一端,在空中转形成了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量吗?实践证明: “滚动”和“绳测法”的方法都有局限性, “能不能探索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和创新的欲望,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实验,教师趁热打铁,再次让学生讨论,学生提出问题是: “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好奇心驱使学生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认知活动中,此时学习成为学生求知的 “自我需要”通过发现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结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探究,创新意识。
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要学会思考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发现和找到问题的答案,提出创新的意见。
在教学 《质数与合数》时,新课导入时设计,举例说明:什么是约数?什么是奇数与偶数?把自然数划分为奇数与偶数的根据是什么?在教完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后,我让学生质疑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大胆提出如下的问题:① “1”是质数还是合数?②质数与合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③有没有最大的质数和合数?最小的质数与合数分别是什么?④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为什么?这是多么可贵的质疑,这组提问紧紧围绕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深化了学生对质数与合数的认识,同时与奇数、偶数进行比较,与前面的复习部分相呼应,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又使学生思维活动达到高潮。
教师给出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事论事,思维价值不高的内容,会妨碍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因此,适当的一题多问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增强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 “一问激起千层浪”。
例如:甲数是42,乙数是甲数的3/4,求乙数,教师在学生理解了本题就是 “求42的3/4是多少后,再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去观察提出问题:①除去甲数与乙数的倍比关系外,还有哪些数与甲数有倍比关系?②倍比关系是怎样的?③甲数与乙数的和是多少?之差是多少?学生通过以上问的问题的回答很快就理解了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教师还可以继续发问:如果已知的不是甲数,而是乙数,或甲、乙之和,甲、乙之差,可以求出什么数,为什么?经常这样启发学生提问,可以使学生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逐步得到提高。
总之,问题是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而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讨的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 龙建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