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阅读之于语文,益之终生

时间:2024-07-06

文/遂溪县教育局教研室 庞彩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新理念下,应该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工作,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呢?

一、课内激趣,课外延伸

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最重要的途径,是终生受益的好品味。部编教材中新增的“快乐读书吧”栏目及“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板块,旨在引导老师借助课内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先让学生爱上阅读,然后再把目光引到课外,由此拓展阅读原著或相关书目,扩大课外阅读量,营造阅读氛围,提高阅读效益。

二、课内得法,课外得益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培养这样的能力,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意思、作用、关系和价值”等要素外,还应关注阅读方法策略。语文阅读教学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应基于课程标准,用心挖掘文本资源,通过课堂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中体验、感悟,习得有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并将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外阅读中去,适当迁移运用,从而提升阅读技能。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穷人》,以“穷”字贯穿全文,更显示出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指导阅读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环境等描写,深入挖掘小说的三大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三、课内品析,课外鉴赏

我们提倡课文教学精讲精练,要给儿童阅读留出时间,把儿童阅读引入课内,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因此出现了“把大量的阅读挤进课堂”“同文阅读”“群文阅读”“1+X阅读”等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

在2018年湛江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比赛活动中,潘艳娥老师执教 《送元二使安西》时,用心引导学生品析诗中“柳”与“酒”二字。先用其他景色(花、草……)替换“柳”字,感悟“柳”中带情绪——“留”(依依不舍),以“柳”引出一串与“柳”有关的诗句和送别诗句,然后再以“酒”带出一串与“酒”相连的诗,最后还关注当下,关注社会,关注传统文化,以央视热点节目《经典咏流传》接入学习,巧妙渗透核心素养。从“我把经典唱给你听”引入,又从“我把家乡的古越语唱给你听”结课。学生在课内诗句品析的同时渗透了课外诗文的鉴赏,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四、课内质疑,课外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探究性阅读的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注意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成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平台,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018年4月13日,我有幸在湛江第十六小学拜听了陈德兵老师的精彩课例——《清平乐·村居》。陈老师借四个板块:“读起来”“唱起来”“说起来”“想开去”,把孩子们带进风光秀丽、老有所养、壮有所为、少有所乐、居有所安的怡然村居生活。当感悟辛弃疾的“喜”并引读多句描写小儿之喜的诗句和辛弃疾的几首“喜”诗后,陈老师话锋一转:“词人他有愁吗?”让学生由“愁”想开去,巧妙地引入词的背景并引出辛弃疾生平写下的“愁”词。最后陈老师以一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辛弃疾啊”结束课堂,留给听课者深深的思考,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陶醉于回味无穷的课堂中,久久不愿离开。这样充满思考的阅读课堂,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和能力的发挥上都达到了最佳状态。

阅读之于语文,益之终生,就如同源泉之于河流,血脉之于身躯,灵魂之于生命。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把儿童阅读融进课堂教学,融进儿童的生活和生命之中,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语文素养提升和生命成长的源头活水,为孩子们的一生送上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研究策略”(课题批准号:2017YQJK227)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