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聋校语文教学生活化

时间:2024-07-06

文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 江银燕

论聋校语文教学生活化

文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 江银燕

聋生由于听力缺陷,失去了获得语言的自然途径,读写能力低,思维发展缓慢,语言表达能力差。目前的聋校语文教学中,并没有针对聋生的特点施教。

一、聋校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1.教学内容陈旧,缺乏鲜活性

目前,在聋校国家课程改革指引下,推进了课改的步伐,但聋校的语文教材仍在沿用十几年前的课本。一方面课本内容枯燥陈旧与生活脱节,如《师生情》,课文讲述的是70年代的情景,讲同学们还要凑足鸡蛋去看生病的老师,聋生无法通过这个事例理解师生情。另一方面课本内容有的语言表达平淡,感染力不强。用词上比较死板。如《生物角》《怎样写信》等课文。再加上一些教师不能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处理,不能把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没有让学生在学习中去联系实际,去切身体会,他们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

2.教学程式呆板

教师过分迷信讲授,只是按照教学知识点掌握要求进行程式化地讲授,授课内容被人为地支解为生字、生词、语句、课后问题等部分,不强调从语文、文章的整体意境讲授与理解,忽略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教学效果不理想

多年来,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广大聋校语文教师不断探索聋校语文教学的新途径,但从大量的事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聋生经过九年语文课堂学习,但仍普遍地存在着语言表达能力差,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的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能正确地、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不能读懂通俗文章,写出的句子不完整,文章不连贯,语序颠倒等问题。如“我勇敢拿勇气去迎接客人。”“我对志荣说,教育局的人为什么没来?”……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纠其原因是语文教学思想落后,把语文教学单纯地理解为教育聋生掌握文字、词语、语法的技能性培训,偏离了生活的轨道,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很少从聋生生理特点出发,站在聋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因此,聋校语文教学要围绕生活开展,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这是聋校语文教学返朴归真的正确渠道,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生活、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1.聋生获取语言能力的渠道狭窄,必须推行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言的产生环境离不开社会生活,由于绝大多数聋生都生活在无声世界中,与正常儿童相比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相对疏离,使其获取语言能力的渠道狭窄。此外,语言能力的获得同时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反复实践。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因此,必须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推行生活化教学,弥补聋生的生活环境缺陷,尽可能通过课堂给学生再现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从而为聋生获取语言能力提供可以反复实践的环境。

2.聋生思维方式的断裂性决定,聋校必须推行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又说:“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可见语言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它表达的内容——思想。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聋生的表达方式——手语,仅仅是语言单词的组合与再现。正常人在思维时,脑海中首先产生的是它的字符名称,而聋人脑海里首先产生的是它的手语名称,既形象化的语言。形象化的东西所表达的内容是有限的,这就决定聋人在思维时其脑海中的语言形态不是连续的,而是断裂的,这种表达方式往往把连续的思维切断,变成一个个具象或单词的机械组合。这一特点,决定聋校语文教学中必须想办法弥补这一不足,只有通过语言教学的生活化,帮助聋生能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语文,用语文的方式表达,才能帮助聋生沟通语文思维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将聋生的思维断裂连接起来。

3.语言内涵的丰富性与鲜活性决定聋校必须推行语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语言的载体,没有了生活,语言就如同无源之水,语言的意义需要生活经验去感知。对语言的丰富内涵的理解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背景。此外,现代语言是随着生活的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名词、新的意义不断出现,比如一些外来词汇的引进,如:作秀、酷、卡拉ok等等。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网络、倒爷、公关,这些词语都是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知识。聋生的生活经验相对缺乏,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相关隔阂,这些特点,决定聋校语文教学中必须推行生活化教学,使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能够体现语言内涵的丰富性与时代感,这样的教学才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

三、实现语文生活化的方法

1.重视情景教学,在教学中再现生活

聋生由于生理原因,失去了与社会交流的机会才导致他们丧失了语言能力,他们的发音器官并没有缺陷。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现实生活情境或设置一些特定的对话情景,发挥情境的诱发、引导、暗示、激励等作用,使学生的语言学习获得实质性的、具有经验价值的意义。在授课实际中,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聋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授《曼谷的小象》一课时,把课文内容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小象帮助我们拉车、洗车的过程。这样,就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发挥聋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采用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创造课堂的生活情境。如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讲“飘下来”一词的意义时,采用“雪花从天空飘下来。”运用多媒体演示雪花飘下来的动态过程,并将类似的情形反复演示,表达“飘下来”的意思,聋生就很容易接受,对“飘下来”的体验与理解就更加深刻、准确。

2.重视语文实践,在体验中理解、掌握语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语言实践。在语言实践过程中,调动聋生全面运用感官去体验语言、体验语文十分重要。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教学中,教师要激发聋生心灵的强烈的体验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以体验为通道,为聋生架起学习语文的桥梁。一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尤其是有表情的朗读。朗读作为一种读的形式,既有利于聋生养成阅读习惯,又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在《高大的皂荚树》一课中,写“飘舞的青烟和跳动的火苗,映在我们的笑眼里,引起我们的沉思‘皂荚树啊皂荚树,你曾经自己淋着,给我们挡雨;你曾经自己晒着,给我们遮荫;现在你又燃烧自己,给我们温暖。皂荚树啊,你给我了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示。’”首先让学生把句子读通读顺,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有表情,有语气、有节奏地反复朗读,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真实情感,加深对课文中皂荚树为我们带来快乐的那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的感悟。二是组织多种体验活动,让聋生在活动中体验语文、掌握语文。语文学习是有间接性,它需要通过人对语言的感知,进入大脑,调动脑海里储存的知识,对新的学习对象做出判断,进行联想、归纳、编码,再建构新的认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聋生的体验能力,从而激发聋生以往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并对之进行联想、归纳,重新组合,产生与文章相适应的情感,这样聋生学习更有兴趣,对语文的理解更深刻。如在学习《蒋小芸洗手帕》一课中,先组织同学小组讨论,蒋小芸洗手帕的过程是怎样的,再组织他们自己亲自动手来洗手帕,让他们体验课文的内容,产生情感的共鸣,加强了实践体验,加深了对课文及生活的理解。

3.重视聋生的日常生活教育,使聋生生活语文化

日常生活中,聋生常有这样的表达方式:“我吃饭了去。”“我起床拿被子和枕头、蚊帐都是整理得整齐。”“我走一边去找碧祺,一边去饭堂。”等等。形成这些表达方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纠正这些错误却必须从生活语文化着手,生活语文化就是帮助聋生沟通语文思维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聋生用语文的方法去感悟生活,就是培养聋生在思维时用汉语的习惯去思考,在生活中想到课堂上的语文内容,用课堂学到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如在组织学生参观戒毒所的过程中,让学生联想、运用学过的课文《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知识,并模仿其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将这种方法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可能逐步培养聋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研究语文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需要,时间长了,学生运用起语文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责任编辑 邱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