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分校 殷 超
初中教学中的历史是借鉴先人经验,从中汲取营养并获得经验和启示的重要学科。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为首”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尤其作为初中历史班主任,积极落实德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融合历史教学,传递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给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有利于引导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本文结合笔者的历史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经验,探究了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以实现德润学生心灵、培养德史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针对青年群体开展的思想与价值观的传递,德育应该贯彻落实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历史,是成为合格公民之本;学生树立德育思想,是立身之本。历史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选择。
我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塑造的历史文化成就令世人敬佩,勤劳朴实、尊老爱幼等良好品质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在铸造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先辈们积淀下来的故事和经历的风雨应当被记载和流传,雕刻进教材里,烙印在脑海中。历史不单纯是用来缅怀的,更是用来借鉴与思考的,这也是历史学科存在的价值。历史学科教学可以将其中蕴含的良好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学生汲取前人思想与道德的精华,对个人审美能力与价值观养成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伟大的历史人物生平有许多值得现代人学习与思考之处,能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养成与人生发展轨迹,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历史真实事件的教育更能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民族认同感是社会成员对本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民族认同感教育即对中华民族、对国家和对党的认同与热爱,这是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比历史学科更适合承担这一“任务”。历史教材中蕴含着的爱国人物不可计数,他们身上携带的伟大爱国精神能激发初中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以史为鉴,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思想意识。
历史之所以被称为历史,就代表是真实的过去,是任何人和任何力量都难以改变的、曾真实发生的过去,历史的学习与记忆固然重要,但当下与未来仍待谱写。过去的是时间,但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远比流逝的时间更重要,以史为鉴,让历史的光芒照进现实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批判思维。人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若要立足,难免要与人沟通交流,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历史呈现出的是客观发生的过去事件,它并不会直接呈现问题的答案,而是会给予经验与教训,学习历史提升感召力,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历史问题,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打破现实中的固有思维,创造性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人、整个民族才会不断进步。
学生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力量,是国家的接班人,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学生有更多肆意妄为的资本,违法犯罪的事件日益增加,青少年的犯罪率大大提升。之所以呈现这种局面,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对学生德育的不重视往往是罪魁祸首。基于此,以史为鉴做好德育,能使学生感受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起到警醒的作用。对历史的学习并不单纯是表面知识的记忆,而是在换位思考与逆向思考中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优秀的品德。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需要秉持历史发展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积极性,深化对道德意识的理解。基于此,历史老师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文化。班级上部分学生心中存有“历史无用论”,对过往发生的事件不感兴趣,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历史老师作为引导者,需要宣扬蕴含在历史中的独特之处,以正确的道德观和有趣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认识自己。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盛唐气象》一课时,历史老师要围绕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的时代氛围展开研究,感受盛唐时期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繁荣。历史老师要借互联网呈现盛唐景象,彰显盛唐对现代国家发展的参考与借鉴意义。唐太宗曾言,“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仍适用于现代国家的治理。提及盛唐,就不得不说唐朝的爱国诗人,在诗歌中可感受伟人们宏伟的理想及为国效力的远大志向,学习文人墨客的爱国情怀: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登楼远眺为国效力的远大理想、杜甫在《春望》中表达的心系家国的伟大情怀、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情感,无不透露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历史老师应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与家国情怀,可以与班主任的德育管理相融合,深入理解唐的兴衰和文人墨客与国共存亡之志,深刻了解各类历史事件的时代借鉴价值。
授课老师创新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带给学生历史学习的新鲜感,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积极渗透德育理念。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思路,在班级内创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各类教学设备的引入是打破传统照本宣读式教学方式的重要路径,师与生结合多媒体设备高效学习,表达观点,可以提高历史与德育的渗透程度。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内容时,首先大致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与时代背景,再以多媒体3D展示时代的伟大发明:法拉第发明的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福特发明的汽车等,探究这些发明对近代与现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在向学生介绍的过程中,以伟大发明家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发展意识,培养初中生敢为人先、勇于创造的道德观念,学会不放弃地追求真理与创新。
历史老师的教学需要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实践,给学生历史学习以亲近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消化知识,应用于真实的生活中。承担历史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压力较大,需要打破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帮助学生站在自身的角度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积极面对现实生活。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让学生与家长的爷爷奶奶沟通交流,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再观当下衣食住行的巨大蜕变,通过提取生活元素进行对比分析,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社会成就,最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每人进行一次报告,讲解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社会生活变迁。在学生生活化的历史学习与感受中,自然而然形成对现代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之感,热爱生活、感受当下,实现了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育人目标。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蕴含着中国史、世界史和现代史等丰富的内容,其中可以与德育渗透融合的内容丰富,授课教师需要把握好契机。初中历史班主任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好整理与归纳工作,结合教学实际状况组织德育。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局面》一课时,历史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儒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孔子曾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而老子则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百家争鸣时期流传下来的文化思想举世瞩目,让初中生学习来自不同流派的思想之精华,能够凝聚成道德教育的力量,实现适时德育的目标。在学习百家争鸣后,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思想流派的看法,内化于学生的内心,在成长的道路上践行思想。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班主任承担的职责与使命更加艰巨,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正确的德育理念,以历史学科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与责任意识。基于此,教师须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以史为鉴,宣传正确的道德理念;创新教学,积极渗透德育;结合生活,实现生活化的历史德育;基于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促使初中生全面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