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渗透德育的研究

时间:2024-07-06

卢长丽

语文是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在德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及学生的道德成长规律,充分以语言技能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对学生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有效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为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好坚实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一)情感体验的原则

为学生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与道德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任务。如今的小学生受西方文化冲击与生活方式转型的影响,增强了自主意识,但由于其自制能力较弱、认知能力不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最终形成,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与感染。而小学生对于教师生硬的说教通常持排斥态度,因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避免生硬说教,避免抽象而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灌输式德育,要注重给学生情感的体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你是孩子的父亲,你会怎样想和怎样做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我不敢冲进去救孩子,我太胆小了!”“你是勇敢的,第一个起来发言,还敢于说实话,这个态度很好。”教师给女生以鼓励。“我也不会冲进去,因为还有余震,如果余震不断发生,我也就没命了。”又是一个女生起来发言。“你是通过当时的实际情况‘余震连续不断’才有这样的想法,一般人都会这样想的”,教师客观地对女孩的认识进行评价。这时一位男生站起来说:“我认为这样做不是真正的勇敢,凭一己之力,能够救出儿子与几名同学吗?到时候不但救不出来,还会搭上自己的生命,不值得。”“你通过冷静思考得出结论,说得有道理。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够像父亲那样去做呢?”“我会去试试,只有尝试才能有挽救孩子的可能,如果不去尝试、不敢尝试,那孩子真是没救了。”教师点点头说:“说得很有道理,作为一名父亲,不能让儿子一个人去承受风险,当然是不顾一切地去救儿子。”又一位男生站起来:“论年龄体力,父亲比不过消防员,但是父爱的力量使他顾不上这些了。父亲当时只想到不能眼睁睁看着儿子死去,就不顾一切地冲上去。”“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教师称赞,“救孩子才要紧啊,父亲根本不顾这些,也没有时间去考虑如何去救,更不会想到害怕危险。”这时的课堂,学生进入文本情境,自由进行展示交流,情感也得到了有效的升华。

(二)学知识与明道理相融合的原则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道德修养教育是融为一体的,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接受思想道德熏陶的过程,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细致阅读文本,进而品味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语言技能得以提高,还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接受正确的价值引领。如学习《落花生》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体味文本朴实无华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诵品味时,感受作者的叙事风格,学习以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手法。“父亲为什么希望孩子成为像落花生一样,对他人有价值的人?不追求华丽的外表,默默地奉献,是落花生的主要特点。要做这样的人,需要有怎样的思想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个别学生追求生活的优越、追求穿戴的时尚,而不去思考怎样踏实地做人、怎样扎实地做事等现象,进行反思。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学习体味语言、学习作者的叙事风格,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接受了道德情操的熏陶。

(三)融合生活与材料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要品味文本的情感,还可以借助生活及相关材料,加深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使德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字里行间,融入生活中。如学习《妈妈的账单》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彼得要求妈妈给自己报酬?妈妈的账单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探究讨论,懂得了母亲的关爱是无私的,是不图任何回报的。但是只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内涵与意旨是远远不够的,其道德认知只处于理论的浅层次,教师必须通过拓展与延伸,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通过文本学习唤醒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之后,教师还组织学生回到家庭中开展体验母爱活动,帮助妈妈打扫房间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妈妈的辛苦,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使语文课堂上产生的体验得到了外化与实践。在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网络资料,了解汶川特大地震时,全国人民都伸出了援手,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活动的情景。学生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材料中的人物担忧,还有的学生寻求自救的方法。这些见解与意见无不透露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存的渴望。

(四)深入生活的原则

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渗透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与发展,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要注重利用文本中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生活中细小的举动和事件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如学习课文《我不能失信》,就是要学生懂得做人要言而有信,诚信是立德之本,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就会失去人格,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在学习《慈母情深》时,要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的体现母爱的词语与句段,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母亲,说说母亲对于自身成长的关爱;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旧中国人民的遭遇,了解周恩来总理的宏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通过本地生活中的先进人物事例,增强德育主题的说服力,使学生的认知更深刻。通过学习,学生也懂得了生活中要善待别人,懂得肯定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实践研究

(一)导课渗透

导课需要运用导入语使学生了解新课内容,是一节课的起始阶段。设计精彩的导入语,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情感的教育与感染。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时,教师先用讲述性的语言导入新课:在当今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奇观,你可以看到在宽阔的江河上架桥,在陡峭的高山中凿路,在地下通车,这些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可是,当我们回到20世纪之前的中国,就会体悟到修建铁路的不易。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饱受屈辱与欺凌的国家,各项技术与建设几乎被帝国主义垄断,要自主修造铁路可谓千难万险,不仅困难重重,自然环境及地理环境也十分恶劣。这一导语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旧中国建造铁路的艰难,也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设置了悬念。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詹天佑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实现了中国人建造铁路的梦想。导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生通过学习课文,领略中国人勤劳与不怕挫折的精神定好了基调。

(二)情境渗透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以具体形象的体验,情境也成为德育的载体,促进学生认知的提高。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借助多媒体、音乐、幻灯片、实物等。学生进入情境更易于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如学习《晏子使楚》时,如果单凭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很难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角色分配与表演。改编时,学生要设计课本剧中的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语气等,设计是建立在对文本及人物的理解基础上的。在课本剧创编完成之后,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预演,再进行斟酌、修改,然后再让学生在全班进行展演。这些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晏子的睿智,体会其不畏强暴的爱国热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活动渗透

语文活动丰富多彩,德育渗透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一是朗读活动渗透,朗读是将文本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可以更好地体验文本意旨与情感。如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中朝军民一家亲的思想情感,在朗读中,文本的情感也能够内化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熏陶与感染。二是竞赛活动渗透,小学生具有竞争意识,这是由其年龄特点决定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语文竞赛活动,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如创作大赛、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穿插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落实在每单元结束以后,要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收集资料,在赛后要求学生强化反思,加深理解与思考。三是在问答中渗透,问答是语文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有效的提问可以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让学生在提问中思考与体验,并且真正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问题的设计离不开教师的深入思考和对学情的全面把握,否则问题缺乏科学性,也发挥不出语文德育渗透的作用。如教学《火烧圆明园》时,教师提问学生,一天有多少小时,一小时有多少分钟,三天三夜是多少分钟?三天三夜能烧掉多少东西?通过层层提问使学生树立了时间概念,对于当年三天三夜火烧圆明园的悲惨情景有了具体的感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给学生以思想情感的启迪。

(四)读写结合渗透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重要部分。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方式,有效渗透德育。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时,阅读时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站在邱少云的角度,以“假若我是邱少云”为题,设身处地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写出来,使学生进入人物内心,感受邱少云的伟大形象;课文《半截蜡烛》讲述的是一家人为了保护国家情报,用智慧和勇敢与敌人斗争的故事,文章的结尾意犹未尽,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蜡烛熄灭后的故事,以“蜡烛熄灭之后”为题续写故事,使学生真正体验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教师要注重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确立相应的德育主题,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融入德育情境,真切体验文本中的道德思想内涵,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运用语文教学活动与生活密切联系,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提高与道德实践能力的形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