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怀伦理视域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新诠释

时间:2024-07-28

郑春燕*

□哲学、法学研究

关怀伦理视域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新诠释

郑春燕*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在传统经典“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与当代关怀伦理理论的对话下,以人的道德实践为指向,突显诠释的观点,即“女子”与“小人”由于生命之困顿委屈,感到一种未知的疑惑:道德如何而可以得到关爱滋养、感受生命之美好?此时之难养,指“女子”与“小人”不断去试探关系的界线,并寻求关爱中的自我价值,生命表现出反复对关系的危疑不安。并从“压迫者教育学”意涵上阐释了“女子”与“小人”转化为君子,及君子转化为实践协调、节制、分享之人的现实图景。

关怀伦理学; 难养之情; 新诠释

《论语·阳货》云:“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把“女子”与“小人”并举,并认为其“难养也”,该篇从古至今一直备受关注,无数学者文人纷纷著述阐释其内涵。东汉杨震、荀悦,南朝梁之皇侃疏和北宋邢昺解释比较接近,指向性情浅促、无正性,即是以性情之正与否定义女子与小人。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进一步为女子小人身份地位作解释,小人指仆隶下人,君子与臣妾相对,女子指臣妾。清代刘宝楠以有家国者为君子,而小人女子皆是隶属于统治者之下的人,故女子小人也是以社会身份地位来界分的。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把女子与小人解释为妾侍和仆人。今人常常拿“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来作为对女性歧视的一种经典话语,现代学者亦多有阐释旨在力证孔子并无歧视女性的初衷。关于“女子与小人”,众多的疏解和阐释的观点或指向社会地位,或指向性情,或指向道德实践,至于“难养”则指以外在身份地位去对人做出规范或找出整治之道的困难,从关系性的角度来看以前种种诠释疏解并没有跳脱出人际的对立对抗范畴。我们不禁问道现代人不断诠释经典的意义何在?重新诠释儒家经典的意义又何在?中华民族是重视历史文化的民族,而历史文化的不断诠释,正是民族不断焕发生机的象征。而且儒家的思想、伦理与价值只是重要的资源,我们必须再经过创造性的诠释和转化,且这种诠释和转化不必将中华文化创造力束缚在儒家格局之中。当儒家经典遇到现代关怀伦理,不同文化理论视域交融碰撞,展开对话,我们期待以关怀融化整治,以“立人”成就“立己”,消除“不逊”和“怨愤”,最终实现人际融洽和谐、共同进步,这在我们构筑多元化、全球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极其重要。

一、“君子”“小人”之传统道德人格图像及新诠释的价值意涵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不以社会的上下份位作为君子小人的区别,而是创造性地转化君子和小人对举的意涵,以是否有德性之自觉和实践来定义君子和小人,并策勉弟子:要做君子,莫做小人[1]。

孔子这些创造性的定义和指称,对当时首次听到的人们而言,应有思维和情意上的激荡。刚开始时,听者应是想到上位君子之化民成俗、下位小人之鄙陋无知,在敬仰和不屑之两端对比,而兴起对外在君子之风的向往之情和内在德性的修养之志。在孔子的教导下,在言君子时,会同时想到是一位在上位或辅助在上位者、造福家国之人,也会想到内在修养、以德服众的德性内涵。然而渐渐地在之后的中华历史文化中,君子已成为有道德修为、克己奉公之人的代名词。在言小人时,会同时想到是一位在下位的听命行事之人,也会想到趋利避害、尚未有德性反省修养之人,然而渐渐地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小人也已成为汲汲营营于一己私利之人的代称。这表示了孔子当初对君子小人创造性的称谓用法(从外在份位之称谓,转化为内在修养的人格期望)已经深入到我国文化的脉络中。

这样称谓假借正是因为君子小人在过去,本有其因社会份位而有的不同社会实践,因而有了不同的人格形象。因此借用此外在的称谓,再指向内在的道德修为,就有了活生生的人格图像可以借用想象。君子、小人原指向特定的,甚至命定的社会上下份位,在孔子创造性地使用后,变成了人人可以因道德实践而自由决定的身份,也就是孟子所言的“人爵”与“天爵”之别。这种借用过去社会份位的称谓,再以道德实践的内涵作转化的称谓,在今日这个需要进行社会变革、女性开始自觉的时代,又再度出现。即用在女子和男子的特质和称谓上,也有类似的状况,但又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时至今日,关怀伦理学以“关怀”和“关系”为特征被称为女性取向的伦理学,同时将“正义”和“原则”为主的著述划为男性取向的理论研究,虽是因性别研究的结果而有的宣称,但当我们言及关怀和正义的实践时,就过去而言,因为传统社会分工的固定化,不同性别常会有特定的考量和经验,男子工作以公领域为主,重正义原则的把握;女子工作以家庭为主,重关怀之情的流传。

但就未来、教育理想而言,我们期望过去女性的关怀实践,可以在社会不同的场景发挥不同的功能,就如过去在公德领域中言必称正义一样自然,也如我们现在将孔子所转化的君子与小人称谓,运用在德性上一样自然。运用女性过去关怀实践的形象,来提醒大家关怀实践的重要和价值,就像孔子以上位之君子形象来提醒后学者:要做君子,勿做小人。不同在于女性过去的关怀形象,似乎类似于小人要多于类似君子,这就是今日必须要有不同于孔子之创造性意涵的所在。

通过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关怀伦理学诠释,在君子、女子、小人的指称上,不去追随过去注疏和诠释文献的既有观点,而仅仅指向道德实际。分析的重点是要呈现出“诠释的观点”,言说者和所说的对象是在什么样的关怀关系之中,经诠释言说的关怀关系又呈现出什么样的道德实践意涵。

二、“女子”与“小人”二者并举之现代意涵

在“难养”句中,女子与小人的并举,可以从“外在社会份位”和“内在道德”两方面来看其在现代的意涵:从社会身份地位来看,小人正可以指向缺乏社会资源、在社会底层从事服务他人的人,女子则除此境遇外,也可指向在经济上尚未能独立而须依附于人的女子,因此二者不同群体(小人指向社会地位、女子指向性别)却有相似的社会处境。女性主义者称弱势族群中的女性为“弱势中的弱势”,表明了女子有更难为的处境。因而当代女性主义者与其他弱势族群在寻求社会正义的历程中有结盟的趋势,正在于处境之类似,也在于女性的需求常被隐没在弱势者的需求之中。以道德人格之成熟与否而言,在学者曾昭旭的诠释中,认为女子和小人都是道德意识尚未完全开发的自然人。然而若从当代道德发展研究来看,这女子与小人在“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表现的原因上是不同的。小人指向喻于利之人,有似于当代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中所言的道德成规前期之人[2],故其“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因其以外在的利之所趋而呈现的行为。由于传统社会对于男女性别有不同的分工和构建,使得就性别而言,男女的道德认知和理想是有别的。吉利根以女性为主的道德发展研究,特别提出女子的道德思考与男子之不同,在于女子在乎和重视别人的想法,是以“关系”和“关怀”作为思考的导向[3]。而男子则易表现出重视原则,是否受到公平的尊重,以“原则”和“正义”作为思考的导向。因此,女子之表现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则是在关系思考中对理想之关系尚无法作恰当拿捏,或者说对于关怀关系有着过高期望的结果。

总之,同样是会有不逊和怨怼的情感,女子可能是出自于以关系为主的理想受挫之时的表现,而小人则可能是趋向现实利益的结果,以致于女子的表现与小人看似无别,其实他们的出发点不同。

三、关怀的观点:从“女子”与“小人”内部面对“难养”之情

从关怀伦理学的观点来看,人都是有道德理想的[4]87,尤其是现代人早已超脱所谓的自然人,不会是纯粹循利而为的小人,也不会是完全未受文化洗礼之女子。但现代人也是不敢自称为君子的,因为危疑不安之情,总是时时出现在生命的各种情境中:未知、压力、困顿、委屈、误解、失败、气愤、幻想、试探、争胜、逃避、籍口、怯懦、怀疑、计算、指责、不耐等等。

作为弱势群体的“小人”(包括男子与女子),是需要不断地得到肯定和受关怀,并在其中感受到安全和自在,以逐渐成长与获得自信,最后卓然成为自信自主的君子,因此所谓“小人”最好能先在满足其价值需求的环境中受到足够的关怀照顾。但许多弱势群体在其弱小之时就错失了这样茁壮成长的机会,以至于在生命中不断地重复着危疑、不安、怨怼、需求无度的人生戏码。“女子”(包括柔性气质较强的男子),有着成就美好人际关系的理想,这样的过程中又会以别人的情感为优先考量,以至于要同时把握别人的情感需求和自己的情意需求。故难养之情,从女子和小人的生命内部观之,包括了女子与小人各自在人际互动之间,自我价值之无法肯定,而衍生出不安之心绪;也包括了女子对于理想关系之过于在意执着,以至于身旁之人难以猜测女子带着人际理想、又隐含着种种私情的内心曲折,因而感到令人难以应对。

既然有过犹不及、挣扎和危疑之情,其实正走在学习发展的人生路上,需要的正是在人际之间不断受到关怀和肯定的关系,在其中肯定自我的价值,进而引发其自我肯定与关怀他人之情意力量。唯有感受到充分的关爱滋养、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女子”与“小人”作为弱势群体才不会去不断重复去试探关系的份际、寻求关爱中的自我价值。“女子”与“小人”之难养,实际上是既往的生命历程中,受到的关爱呵护和价值的肯定不足所致!君子在此所能为之着力的,就是对“女子”与“小人”尽一份心力的关怀承诺。

四、“压迫者教育学”意涵下“女子”“小人”与“君子”的转化

君子可以涵慑两层意蕴:一是在社会地位上居于上位之人;其二是德行高尚之人。故前者有关怀的资源和权力,后者有关怀的道德实践。

从社会之中有上位者和下位者来说,相对于弗雷德(P.Freire)的“受压迫者教育学”而言,诺丁斯提出“压迫者教育学”(Pedagogy of the oppressor)的理念。上位之人或有能力之人,应跳脱出过去受压迫者与压迫者的二元关系与思维,诺丁斯姑且称此新的教育学思维为“压迫者的教育学”,“压迫者的教育学”强调的是,握有资源的人应考量到他人的真实需求,故应有不同的教育内涵去代替或充实旧有的思维和实践。在此诺丁斯用“压迫者”一词,的确很容易引起种种误会,就像她称关怀伦理学是女性主义或女性特质一样。然而关怀伦理学虽从女性的历史实践反省出来,但其本质是出自人性的,对象是不分性别的。压迫者教育学也是一样,其虽然也是从女性的家庭实践体现出来,但其是适用于所有的人际与社会思维,这个名称可用在社会中较有资源和权位之人身上。诺丁斯同时认为女子特别适合去担任教导压迫者教育学的工作,理由有三:第一,女子一直都是受压迫的一群,因之她们对于受压迫的人特别有感同身受之心;第二,有些女子其实已经懂得如何运用男子的语言、政治机制和规则去运作,也就是说有些女子具有双重的经验和感受,包括受压者和施压者;第三,“女子的经验,可以对源自于软弱的力量产生真正的洞见,更懂得什么才是人类爱的行动;所以这适合用来发展居于压迫地位者的教育学,好让处于压迫地位的人们,转化自我为共享地球资源、较无伤害性的伙伴”[4]166-167。诺丁斯认为:“利用他人的反应作为标准判断自己为对方付出关怀的努力是否有效,或许关怀伦理学的本质就在于此。”[4]237她由此提出关怀伦理学的立场为奠基为关系的本体论,亦即它采取了一个基本假定:全人类不分男女都是在关系中定义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关怀伦理学的观点来解读“难养”。在“君子”(有能力者、处于压迫地位者)这一方面,“君子”根据“女子”“小人”之或不逊或怨的反应,来判定对待他们亲疏远近是否得当,这虽然往往是困难的而且未必会成功,然而从中去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方法,正是“君子”所要承担起的关怀承诺,或是“君子”可以为“女子”“小人”尽心尽力的地方。在“女子”这一方而言,传统的女子在家庭中,时常既是必须去关怀人、但又缺乏被整个大环境所关怀和肯定的位置,以至于传统女子虽带着照顾和传达人情冷暖的理想,但因无法自我肯定而表现出过犹不及的人际表现,虽然有关怀理想但无自信,仍需要支持和肯定。“小人”较为自我中心,需求无度,其理想性未明,从而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教导,以使自身转化为足够成熟强大,可以独立自主去关怀别人的人。

这也表示了“女子”“小人”在意和重视的,正是人际间关系取向的情感需求,因为唯有在人与人之间情意的流传和表达,才能有受到关怀和肯定的价值感,而回馈成为实践道德生命的力量。在公共领域中的思考,过去较偏向于原则性和正义公平方面,因为处理众人之事时人人平等公正的需求会较多,但这并不能让那些独特的“女子”“小人”得到情感滋养和生命力量。这样的情意需求,未在社会生活和教育理想中真正传达出来时,就会造成“君子”有难养的感叹,这正是一个社会的大环境结构未能让家庭生活与学校教育发挥理想功能的真实反映。

诺丁斯所提的压迫者教育学是从过去女性传统的理想性中开发出来的,由于女性过去以关系作为思考的取向受到质疑,诺丁斯即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在作为第二性的长远女性历史当中,我们女性学到了什么?什么样的态度是符合我们女性经验立场的逻辑观点?”[4]229传统女子重视在关系中情意的流传,于是她发现一个现象:“对我们女性而言,关系的健康品质与稳定,早已是犹如生死攸关的大事。当这个古老的模式改变之后,女性开始要以其在公众领域的表现来自我定义,于是,一个真正的危机出现了——我们将会失去关系性思考的力量。”[4]236于是诺丁斯根据过去社会分工中,女性实践传统的理想,提出压迫者教育学至少要包含三个理想课程,需要所有人共同去学习——“协调”“节制”和“分享”的课程[4]163-173:“协调”的课程,指学习如何去同情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立场之人,并学习如何居间调节一条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不是二分法的另类解决途径。就像过去母亲在家中协调家人不同意见时的折中和关怀力量。由于协调者并不是一股强势力量,反而常是柔弱的,因此常让事情的双方可以有最好的善意传达出来。“节制”指不要因极端的行为结果,而使他人遭受恶的对待,包括分离、痛苦、无助。拥有许多财富本身并不是邪恶的,“邪恶的是使那些贫困者遭受到心灵的痛苦;邪恶是把拥有的人与需要接受帮助的人分离,把那些可以付出的人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分开;而且邪恶是让那些毫无权力的人产生无助感”[4]170。节制指拥有财富和资源之人的中庸之道,是将他们所拥有的,与他人的需求相关联。“分享”指学习人与人之间在各方面的分享,就像女子姐妹间的私密情谊,也像传统母亲那样凝聚一家人在一起,无形间让所有家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有温馨的分享时刻。

在亲密的关系中,不逊和怨怼的即刻表现是自然的、应该的,所有人在其中都拥有自由分享的美好时刻,“小人”“女子”都是合理应然的存在,因为最亲密的关系是受宠爱的,不逊和怨怼是可亲可腻的情意传递。现将传统母亲在家庭中所作所为,扩大为处理社会众人之事,指的不是那形式,而是由于母亲那份承担的心意和宽容大度,所产生的创意和谦逊无我的相待。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关怀伦理学提出协调、节制、分享的学习,是君子、小人、女子共同的课堂,对于缺乏社会支持的“女子”“小人”而言,这些是他们所欲求的,然而对于拥有资源的人而言,这些是他们要去学习的;对于传统女子的实践而言,这些是她们一直默默在做的。

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从关怀伦理学观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新诠释,指出“女子”“小人”是感受生命无以自处、寻求生命关怀和滋养之人,因而历程中总会表现出种种对人际关系的危疑不安、粘腻和疏离,因此特别需要整个社会给予关怀的满足。

在传统的社会实践中,女子是有异于男子的,她们以理想关系之实现作为生命之重心,因此在学习的历程中会和蒙昧无知、重利之所趋的小人有相似的表现。而小人(男子和女子皆有)正是因缺乏养育之正,故总是需要不断地受到关怀和滋养。在此当中,女子既是提供关爱的来源,也最是所求关爱的代表形象。而过去女性在家庭中的“协调”“节制”“分享”的实践,可以成为实施“压迫者教育学”的课程内容,这是站在曾经受压迫地位的人的观点,希望去培养滋养和关爱的能力,这已经将君子的想象加以转化了。所以在现代社会,在女子的不逊和怨怼中,君子看到女子渴望被理解、被看到、被听到、情感可以通透交流的真实愿望;在小人的不逊与怨怼中,君子看到平凡人对自身渺小脆弱、需要保障和安定的真实需求。

难养在于:有机会觉醒成为关怀照顾人的“君子”(男女皆宜)自身,在相互对待中,是否能协调各方独特的真实需求,是否节制所欲而让痛苦分离无助不再、是否能在情意和需求上相互分享——这是一个实践和冒险的历程,现代君子的考验从这里才要开始。而“女子”“小人”们对于这种关怀理想的实现,早已在遥遥的远方期盼着、努力着。

[1]杨伯俊.论语译注[M].局庆纪念版.北京:中华书局,2007:79.

[2]A.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德性之后[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8.

[3]Carol Gilligan.不同的语言:心理学理论与女性的发展[M].北京:心理出版社, 2003:112.

[4]Noddings,N. Women and evil[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Only Women And Villains Are Difficult to Sup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ing Ethics

ZHENG Chun-Yan

(School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Under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lassic “only women and villains are difficult to support” and the contemporary ethical theory of care, this paper takes human moral practice as the direction, highlights the interpretation point of view, that is, “women” and “villains” feel a kind of unknown doubt because of the hardship and grievance of life: how can morality be nourished by love, and feel the beauty of life? At this time, it means that “women” and “villains” constantly explore the boundaries of relationship, and seek self-worth in love. Life shows repeated doubts and uneasines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nd from the meaning of “oppressor pedagogy”, it explains the realistic picture that “women” and “villains” turn into a man of noble character, and a man of noble character turns into people who practice coordination, restraint and sharing.

caring ethics; feelings of difficult-treatment; new interpretation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1.19

B222.12

A

2096-9333(2021)01-0128-05

2020-11-26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青年成才观视域下的道德教育”(2018cxsj079zd);2016高校中青年国外访学重点项目“情与理的冲突与融合——法治背景下的道德教育研究”(gxfxZD2016168)。

郑春燕,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及道德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