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列宁关于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与作用的思想探析

时间:2024-07-28

朱宗友,刘 凯

列宁关于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与作用的思想探析

朱宗友,刘 凯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列宁认为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关乎苏俄社会主义能否建成,是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保证,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这是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给予我们的重要启迪。列宁时期苏俄重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后因忽视文化建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出现颠覆性错误,导致苏共解散、联盟破裂、国家解体。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列宁遗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多措并举,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f。

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苏联时期学者H.C.兹洛宾曾说:“在列宁的遗产中,文化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65在列宁看来,文化建设关乎苏俄社会主义能否建成,是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保证,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列宁的这种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一)文化建设是建成苏维埃社会主义的必备条件

列宁驳斥了孟什维克否定在文化落后的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孟什维克和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利用俄国文化的落后性,拼命抨击俄国革命,以俄国缺乏必要的文化前提为借口,认为布尔什维克欲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俄国建成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必然走向失败和破产。因为在他们看来,社会发展的“金科玉律”应该是先发展经济和文化,然后才能进行社会政治革命,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否则就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而在列宁看来,虽然俄国的文化不够发达,但并不意味着建不成社会主义,他认为先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让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在此基础上开展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强调文化建设在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基础上,不是说文化建设不重要。这里是在说,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不过只有这个基础还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完成了文化建设的任务,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列宁指出:“在伟大的政治变革和军事变革以后,要用很长时间在文化上和经济上消化它们。我们已经面临这项任务了。”[2]508也就是说,完成了政治变革和军事变革只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下一步还需要有新的文化和经济来消化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的成果,这就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在。总之,文化建设是关乎苏维埃社会主义能否建成的关键问题。

(二)文化建设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重要保障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需要文化建设。在列宁看来,苏维埃政权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权,也就是“一种比在西欧各国所形成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要高得多的民主形式;这是真正的民主,劳动者、工人可以而且应当统治非劳动者,统治社会上的剥削阶层,工人、士兵、农民和铁路员工没有地主、资本家,自己也能够当家做主”[3]300。然而,由于俄国大多数工人和农民文化水平不高,难以亲自参与管理国家,同时也不能够以主人的身份对国家的运行进行监督。因此,苏维埃政权不得不任用资产阶级社会遗留下来的国家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这是列宁和整个布尔什维克都不愿意看到的状况,因为当初革命就是为了推翻资本主义政权,资本主义政权被推翻后,却还要起用旧政权的工作人员,这种文化的落后和美好的政治理想之间巨大的反差限制了苏维埃政权应有作用的发挥,其人民当家作主等方面的性质也难以体现。

此外,列宁也指出,由于苏维埃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国家机关的工作质量也处在一个不高的水平,同时官僚主义也容易产生。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国家机关中的工作人员会出现乱指挥、瞎忙蛮干等现象,不利于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对此,在俄共(布)十一大代表会议上,列宁以“买罐头”事件为例,指出人们买不到罐头的原因在于“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部办事拖拉”[4]685,这说明苏维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不力的原因在于缺乏文化。在他看来,99%的莫斯科消费合作社工作人员和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部工作人员由于缺少文化,导致他们不能文明地处理业务。这种乱指挥的状况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的土壤,进而不利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

所以,革命胜利后列宁再三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到特别重要的位置。他认为,俄共(布)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夺取政权的斗争取得胜利后,重心应转向文化建设方面。

(三)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文化和经济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经济是文化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人们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使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文化也反映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内容,作为上层建筑,它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这种关系同样适用于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是基础,要成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当的物质基础。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撑,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也就是说,当经济建设改变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物质文明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时,我们还应看到: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保障,是确保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5]170。

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内战争结束以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用于苏俄的经济建设,经济发展滞缓甚至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恢复和发展经济成为摆在苏维埃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然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同步展开文化建设,因为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大量符合经济建设需求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进而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见,只有通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技能、管理水平以及劳动者其他各方面的素质,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壮大苏维埃经济。

文化建设有助于实现电气化。列宁认为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要有发达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而要拥有这种发达的物质基础,就必须大力发展电力,因为电力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成就。所以,列宁也十分重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他指出:“只有全国电气化,一切工业和农业部门都电气化的时候……才能替自己建成老一代人所不能建成的共产主义社会。”[6]301并且列宁认为,要实现电气化必须要有文化,有了文化才有电气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文化建设有助于实现电气化。因此,努力实现电气化也成了十分重要的大事。

文化建设有助于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而这些新特点要求人们有新的应对,也就是要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和更高层次的管理能力,但是苏俄恰恰缺少这些东西。因此,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唯有如此,这些人员才能驾驭经济和有力地管理经济。

二、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关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

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这是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正是列宁时期苏俄重视文化建设工作,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后来苏联的剧变则说明忽视文化建设将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把它作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列宁时期重视文化建设推进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十月革命后,列宁深刻认识到俄国文化的落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制约。所以,他特别注重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十月革命后,由于苏俄文化状况的落后,对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制约。当时列宁把社会主义建设看作是一个“大任务”,但是物质贫困与文化贫困却对实现这个任务形成了非常大的阻力。从列宁的后期文献我们发现,他对文化贫困有着更深的忧虑,所以他着重强调文化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首要性、急迫性和关键性。之所以如此强调文化工作,是因为苏俄文化的落后严重制约着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得苏俄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条件都已经具备,但这还不够,还缺少文化本领,缺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文化素养。列宁指出,如果文化“这个起码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那么谈新经济政策是好笑的”[7]195。落后的文化同样也制约着苏俄的政治建设。列宁指出:“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7]200基于文化的落后对苏俄政治和经济建设存在严重制约的深刻认识,列宁从战略高度提出文化工作是苏俄的工作重心,应该把文化建设提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并且要从革命的彻底性上加以贯彻,他进一步提出要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实现文化革命。通过文化革命来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的建成创造条件。在这里,列宁认为文化建设的成败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从而把对苏俄文化建设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在列宁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20世纪20年代成为了苏俄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期。扫除文盲成了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十月革命前,俄国国内成人人口中约四分之三的人不会读写。农村的状况尤为糟糕,那里的文盲约占80%。而在民族地区,文盲的百分比更是高达99.5%。还有48个民族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字。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下设了一个全俄扫盲特设委员会。经过全党全国坚持不懈的努力,扫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1926年的统计,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境内居民识字人口的数量,与战前相比增长了两倍,已占人口总数的60.9%。城市的识字率为85%,农村的为55%;男人识字率为77.1%,女人则为46.6%[7]299。工人中的文盲已经基本扫除,各少数民族共和国在扫盲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如果说扫盲还只是治标的话,那么国民教育则是文化建设的治本之策。列宁非常重视发展国民教育事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苏维埃政府为教育提供了大量拨款。即使在战争和饥荒的年份里,列宁仍强调不要缩减给教育人民委员部的拨款。这些拨款有力地促进了苏俄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忽视文化建设是苏联剧变的主要动因

反观苏联后来社会主义出现的曲折,再次警醒人们重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在20世纪90年代初,突然解体了,人们对于“其亡也忽焉”大都感到始料不及,甚至把它视作“千古之谜”。20多年来,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由于立场、方法、背景、所占有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有很大出入,甚至大相径庭。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有不少学者主张用恩格斯的“合力论”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所谓“合力论”,指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的每个因素又有着各自的特殊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提出,苏联解体是由于“经济建设没有搞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没有搞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没有搞好,民族问题没有处理好,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推行霸权主义对外战略所带来的恶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决策出现失误乃至偏离正确方向,西方的‘和平演变’是外因”[8]54-56。以上观点从经济、政治、党建、民族问题、意识形态、对外战略、社会主义改革等方面对苏联解体进行了分析,很有见地,笔者完全赞同。

实际上,文化因素也是考察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视角。从文化视角看,苏联解体可以说是源于没有解决好文化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正如有学者所说:“在苏联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上,从总体上来看,并没有处理好文化和知识分子问题。”[9]就文化问题来说,苏联高层对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不能正确对待资产阶级文化,往往把它和资产阶级意识划等号。除了列宁等少数领导人对文化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外,斯大林时代的官员及以后的官员大都把资产阶级文化等同于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受此影响,苏联对文化长期采取禁锢主义政策。这种文化禁锢主义不仅发生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存在,给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阻碍[10]。

与文化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分子问题,苏联也没有处理好。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对待知识分子,没有给知识分子应有的定位,他们在历次运动中往往受到打击,而且他们的待遇也比较低。我们知道,十月革命后,列宁力排众议,主张大胆使用旧专家和知识分子,认为没有他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他还提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专家和知识分子,主张要给他们比较优厚的待遇,让他们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得更好。但是列宁以后,这种良好的局面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历次社会政治运动中,在这一阶段,知识分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给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

由于对文化长期采取禁锢主义的政策,使得苏联的科技比较落后,这直接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建设。也由于这个原因,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很难有创见,一定程度上窒息了理论创新。错误地对待知识分子使苏联共产党失去了支持力量,而且知识分子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影响非常大。不仅他们不支持苏共,在他们的影响下,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不支持苏共。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人们的漠然态度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可见,不重视文化建设给苏联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应该说,这个教训非常深刻,值得深思。

(三)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了列宁关于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与作用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了列宁关于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与作用的思想。毛泽东曾说:“我尤其喜欢读列宁的著作。读的最多、下功夫最大的恐怕也是列宁的著作。”[11]241毛泽东在学习列宁思想时必然会注意到列宁关于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与作用的思想,所以毛泽东也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曾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提出:“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12]1553在这里,毛泽东强调了文化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它关乎一个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文化发展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的发展,这突出体现了毛泽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建国之后,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逐步暴露,毛泽东果断决定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认识到中国不仅要发展重工业、轻工业,还要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1957年,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科学文化”纳入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他说:“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3]268这里,毛泽东用“现代科学文化”代替“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把“科学文化现代化”作为“四化”目标之一。表现了毛泽东对文化建设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现代化对精神文明的要求。邓小平也强调包括列宁文化建设思想在内的列宁主义思想的巨大价值。他指出:“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4]292邓小平在高度肯定包括列宁文化建设思想在内的列宁主义思想科学性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把文化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毛泽东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列宁关于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与作用的思想,在接续奋斗中逐渐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4]120这实际上是在强调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江泽民同志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强调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他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15]473-474。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入新世纪,胡锦涛从国际竞争和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这样的视野审视文化建设。他认为,一个国家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发挥,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16]752。可以看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上它关乎一个国家、民族在世界上的影响和作用的发挥。***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宽广眼界看待文化建设。他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7]160意思是说,文化的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对列宁关于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与作用思想的继承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18]中国共产党跟随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步伐,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发展文化,肩负起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发展前景拥有高度信心,并期待其能够激励本民族、社会和国家不断前行的直观感受和理性认知的综合心态。”[19]1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坚信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一定能够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强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政党,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奋斗实践中走向文化自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1]苏联理论界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编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2]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3]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戴锐.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述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6]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7]M.P.泽齐娜,等.俄罗斯文化史[M].刘文飞,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8]胡振良,常欣欣.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9]马龙闪.苏联改革命运的文化原因[J].社会科学论坛,2002(1).

[10]黄宗良,肖枫,俞邃,季正矩.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苏联剧变20周年若干问题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4).

[11]郑东艳.列宁文化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8]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稿,2010(15).

[19]朱宗友.中国文化自信解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Vladimir Lenin’s Thoughts o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ZHU Zong-you, LIU Kai

(School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Lenin holds that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t relat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in Soviet Union,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viet regime, and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in Lenin's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ought. During the Lenin period, the Soviet Unio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ural construction, because of that,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Later, for ignoring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made subversive errors, finally, the CPSU disintegrated, the Union broke down and the country disintegrated.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herit Lenin’s legac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ural construction workin the process of revolutionary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ake a variety of measures, and promote cultural construction continuously to move forward.

Len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ought;socialist construction;power construction;economic construction

2020-05-01

2017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文化自信基本问题研究”(SK2017ZD25);2019年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项目(sztsjh2019-8-12);2018年省级名师工作室项目。

朱宗友(1971- ),男,安徽阜南人,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球化;刘凯(1997- ),男,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A82

A

1004-4310(2020)04-0095-05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4.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