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组织与实施新探——基于“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时间:2024-07-28

杨兴国,张家琼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定位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定位为“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不仅需要具备唱、说、弹、跳、画、做、操等艺术技能,而且更加需要以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更好地用科学的理念来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的保教活动。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学前专业学生吸纳专业理念与知识的主要来源,理念与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要将抽象化的事物内化为学生可以理解、乐意掌握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通过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长期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专业理论课内容和形式都比较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所学理论难以对实际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学了也没多大意义。因此,学习比较轻松,平时除了听课没什么任务,就是考前要“突击”……抱有这种思想的学生虽然人在教室,但真正有效率的学习并不多。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传授方法和程序“单一”

传统的学前专业理论课教师大部分习惯于采用讲授法。虽然讲授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但如果教师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恰当的教学策略,讲授法教学则容易导致只关注教学内容而忽视学生的结果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大多按部就班,解释概念、罗列类别、阐述关系、说明特点、指出规律、总结意义……板书和课件只是教科书的简缩版,“满堂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呆板的程序无法不令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因此,解决传授方法和操作程序的单一的问题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二)学前教育理论课学生参与“形式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成为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但是,在实际专业理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例如,在组织小组讨论时,教师往往对学生沉默不语、不知道说什么、谈论题外话等现象缺乏有效指导,不能引导学生真正进行思想的碰撞;在学生提问或讨论的环节,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学生提出难以解答的问题,便严格控制时间和话题,一旦出现“难缠”的问题,教师就会尽快结束该环节。教师的提问以面向集体为主,开放性问题较少,甚至用分数来换取学生的“发言”……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虽然有参与的表现,甚至能得到“师生互动”、“气氛活跃”的好评,但在深层次上则不免有“为了互动而互动”之嫌,学生与学习内容并未形成有效的和深度交融。因此,有效让学生参与到理论学习中,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前教育理论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引领专业实践

部分教师在上理论课程时没有把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课堂上以讲解书本知识为主,较少应用相关的实例来解释理论或用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例如,在教学“树立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会一体的大教育观”的内容时,教师只注重让学生“知其然”及“所以然”,基本上都是教材的内容,根本没有或极少使用教材以外现实中的案例来帮助阐释。再如,分析“学前儿童出现的某种现象是否由这种教育观的缺失引起?”“该如何实践这种教育观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类问题时,由于学生对理论认识机械,大多靠低阶思维学习和接受检测,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考完就忘,自然难以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指导和帮助作用。因此,探讨理论能够指导实践、运用到实践的教学模式非常有必要。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与一定培养目标相关联的教学程序及方法的策略体系。[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识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理论指引着实践,实践是理论形成的来源,也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标志。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体,然而,多数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仍然沿袭传统课程的教学方法,即将同一门专业课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截然分开。如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幼儿观察与评价》这门课程,被分成理论课与实训课两门课程独立教学。理论课只讲解定义、概念、方法、原理等,实训教学只负责教会学生进行不同幼儿活动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而且,由于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训课不可能做到同步,不是实训课远远超前于理论课,就是实训课远远滞后于理论课,势必造成理论课与实训课教学的严重脱节,两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做到相得益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则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的整合,将理论与实践内容融为一体,在一堂教学活动中通过理论指引实践、运用实践深化理论,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二)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

教师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关键,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对本门学科的理论知识轻车熟路,而且需要对本学科的需要让学生掌握的技能也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有机地将知识和技能向结合,而不是理论课的教师只会讲授理论知识,对于一些专业技能则知之很少,专业技能课的教师只知道如何教会学生一些技能,但是不能将其与理论知识进行链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是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人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向着双师型方向发展,不仅能够对于专业知识熟知而且也熟悉相应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将自身的教学能力向着引领式的方向发展,只有具备这三种能力的教师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交融发展。

(三)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教学场所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教学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对于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理论课堂白色的墙面、单一的电脑投影和黑色的黑板,这些物质资源决定了课堂教学更多只能依靠讲授的方式来进行,即使想让学生进行一些活动模拟或教学模仿,该场地根本完全不能满足这一活动的顺利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日后面对的是身心没有发育成熟的孩子,如何让学生能够提前体验到幼儿园活动室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就显得格外非常必要。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将传统的白板与黑板结合的理论教室能够与见实习需要的幼儿园各种模拟活动室有机融合,这样具备幼儿园各种活动组织需要的各种器材和场地的物质条件,又具有幼儿喜欢的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精神环境的教学场所将是有效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重要载体。

三、探索“理实一体化”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组织与实施模式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学前专业学生吸纳专业理念与知识的主要来源,理念与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要将抽象化的事物内化为学生可以理解、乐意掌握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模式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改变传统的单纯性“传递——接受”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因此,探索“理实一体化”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组织与实施模式是提升学前专业学生能力的重要命题。

(一)实行综合课程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前提

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模式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分离,各自行使自身的内容,让理论与实践长久以来成为了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知识、技能及能力综合发展的过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并非是完全割裂的个体,而且它们是相互衍生又相互作用的关系,知识是技能的认识、认知并可指导技能,技能是知识的运用并创造丰富的知识;如果理论缺乏了实践的支撑,那是在纸上谈兵,而实践缺乏了理论的总结与提炼,也将永远不可能站的更高、走的更远。因此,在编制课程体系时,将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整合为一体,每堂课中融合相关的理论讲解并结合相应的实践观摩或实践操作,如《学前卫生学》中的学前儿童意外事故处理这部分内容,可以将原来的方法讲解和后续的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进行,在讲解处理方法时结合学生自己的演练来进行,这样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就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习的内容不再枯燥单调、学习的内容变为了一种有趣的演练,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的有效率。

(二)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成长为一名“双师型”人才,即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2]虽然认为理论课只要讲理论的观念仍然存在,相比之下,更多的情况是教师实践能力的缺乏。教师从毕业到从教,没有很多机会了解幼儿园、亲子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情况。虽然有指导学生实习的机会,但由于忙于课务,这种指导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效果不大。因此,在课堂上,不能结合学前教育一线的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觉得理论空洞,难以对今后的工作有指导和帮助作用。因此,作为“理实一体化”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施的关键,专业教师不仅要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更应该利用幼儿园现实资源常用其进行联系,完善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如本人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后,参加了相关的培训活动,认真学习了其中关于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组织的要求,并在幼儿园中详细了解了幼儿园教师在实施这些要求时运用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和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实现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三)有效利用专业实训室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保证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因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在教师讲授理论时又让学生进行实践,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学习,学生在实践中又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可以说,以实践为主,理实结合;以练为主,讲练结合;边讲边练,练中有讲,讲中有练;利用实物、模型、挂图、幻灯投影和电视录像等,引导学生先看后听,先动手后分析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方法。[3]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室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专业实训室不仅具有普通教室的基本功能,而且也具备各种相应的教学硬件和操作材料,能够有效实现边讲边练、边练边学的高效学习,如《学前卫生学》课程可以在儿童健康测评与保育保健室中进行,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与保育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够通过相应的器材和道具进一步熟练保育的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如此不仅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实训室的功效。

总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不仅符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规律,更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它的有效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破了理论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固有模式,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理论—实践—理论“的不断认知与实践过程中成长得更扎实、更迅速。

参考文献:

[1]朱达凯,范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2]黄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11,(11).

[3]汤继强.浅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J].科技信息,2010,(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