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石开云,刘 勇,2,岳丹凤,3
(1.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系,重庆 400067;2. 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 400061;3. 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40002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年的迅猛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就[1]。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仍然面临着社会认同度偏低、办学缺乏专业特色和学生就业途径单一等困窘[2]。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逐年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才能求得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1.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主要表现为教育“功利化”倾向,即把高等职业教育纯粹看成是为高职学生“谋职”而举办的“教育”,这与人们对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的误解密切相关。从外部环境看,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没完全到位,一些用人单位在用人上追求普通名牌高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习惯用非高职毕业生代替高职毕业生的职位,与社会经济建设对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客观要求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也有不少人把高等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或“三流”教育,与现阶段人们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愿望不完全吻合,对家长及学生在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上造成了误导,表现在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时往往附加了能否进一步“专升本”作为选择高职专业的先决条件,否则就放弃到高职院校深造,这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2.教育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从内部环境看,相关机构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度仍不够,仅把它限定在大专层次,且发展方向不明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据统计,目前国内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288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4%;招生规模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在校生总数达到964.8万人,已真正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3-4]。同时,为了求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少高等职业院校也以“专升本”作为“奋斗目标”。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普通本科院校的社会地位高于高职院校,教育的优势资源也主要集中于本科院校,而且他们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均强于高职专科院校。因此,实现“专升本”就意味着高等职业院校从职业技术教育转变为理论性普通高等教育,基本改变了原来的办学规格和教育方向。
1 .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
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现象仍比较突出。有部分院校简单地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突出自己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人才培养目标而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或仅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或忽略学生实践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搞好高职专业课教学不可随意分割的两种基本实现形式[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防止高职毕业学生由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匮乏而毕业后可能会长期停留在较低的专业水平上的现象发生。如果高职毕业生只能动手而不会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辅助指导实践,必将导致高职生永远都只能是单一的实践工人或专业知识很狭窄的技术工[6]。如果强化实践意识的同时却弱化了理论意识,忽视了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和“超越”,将使高职生难以适应社会转型的迫切需求,势必造成未来高职生的生存发展空间呈现出相对狭窄的局面。
2. 专业实验设施简陋和实验内容肤浅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实验实训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实验(实训)室建设与学校规模扩张的速度不相匹配。由于高职院校发展迅速,专业设置不断增加,导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尽管部分院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有一些院校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受建设资金、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设施改建和新建速度极其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一些院校只能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训推给有关的合作伙伴,而企业与学校合作也不是为了培养造就学生,仅仅是为招聘到能做事或一毕业就能顶岗的员工。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日渐突出,势必会造成高等职业教育逐渐丧失“高职学生实践技能高、动手能力强”的独特优势。
3. 职业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地位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由于存在生源质量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所以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存在着仅看重学生技能培养而不重视职业素质教育的问题,认为只要毕业生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就业上岗后能直接使用即可,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使职业基本素质教育相对处于边缘化地位。同时还存在另一种趋势,即为提高学生的所谓综合素质而放弃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笔者多年的工厂生产实践经验表明,只有深刻领会和全面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内涵、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勇挑重担的毕业生,才是深受社会、行业和企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1. 就业简单化
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解决了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毕业分配难题,另一方面也较好地满足了行业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匮乏的客观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高职院校宣称“入学即等于就业”,只求数量不重质量,虽然高职学生就业率表面看起来较高,但是就业质量差,给社会、学校及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曾有专家针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本科生的事实提出了质疑。来自企业的合理解释是高职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虽然未必比中职生强,但肯定超过本科生;在创新研发能力方面虽不如本科生、研究生,但肯定比中职生强,因而兼具中职生和本科生的优势,从而造成相对“容易”就业的错觉[7]。
2. 就业后劲不足
与本科毕业生相比,高职学生就业时的岗位能力匹配度相对较高,短期内也能有一定的创新,因而深受企业欢迎,并在整体上形成“高职生比本科生好就业”的印象。但在两三年以后,高职生由于理论知识缺乏造成“冲劲”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学生会趋于平淡,不仅在技能上“熟”不过中职生,在持久爆发力和创造力方面与本科生的差距逐步拉大。某知名企业人事总监曾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招进来好用,但普遍缺乏后劲。”[8]
1.探索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层次上移是必然的大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关于如何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根据《教育分类法》的要求,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有学者提出了建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型大学或学院和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或技能型专科学校或学院等三种高等教育基本类型[9]。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可逐步建立从专科(副学士学位或文凭)→职业技术本科(学士学位或文凭)→职业技术硕士(学位或文凭)或进入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或工程博士(学位或文凭)的完整教育体系。这至少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即近期以专科层次需求为主,中远期可考虑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优先试办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学历和/或学位教育(含硕士和博士),学制可以是二年制、三年制或四年制[10-11],为部分学有潜力、追求高学历或高学位的优秀高职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专升本”或研究生层次的受教育平台,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和增强高职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且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上下互通、左右传递的完整、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2.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专升本”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在坚持职业化教育的前提下,在产业聚集和产业有强烈需求的部分地区,选择与当地产业紧密联系、有实际需求的相关专业,允许部分师资力量雄厚、业务水平精湛、管理科学规范和实施配套完善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专升本”,即转制为主要以承办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的本科院校。每个省(市、区)可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办学水平高、办学条件好的高职院校,先期建立一所示范性的高职本科院校,待取得一定办学经验后,再借鉴和参考本科教学和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进行科学的资格认证和评价,以确定其办学层次和规模,严防“升格不升质”,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职业技能,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任职岗位竞争力。
1. 拓展基础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灵魂和品牌所在,发展重点是要创建特色专业、精品专业,优化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式,从规模向质量转变,以质取胜,从而求得更好的发展态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根据工作范围的扩展与工作层次的提升,适时拓展自己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高新技术,掌握较宽泛的理论基础,以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高职院校科学技术理论课的设置必须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要以技术应用为目的,教学重点是强化应用。
2. 开展综合设计性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开展综合设计性创新实验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举措。综合设计性创新实验是建立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由几个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独立实验组成[12]。如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技术、药理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等基础和专业课学习之后,综合运用所学药物合成和药学专业知识,通过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调研、文献收集和整理,设计具有生产实用价值的合成路线,通过完整的药物合成实验得到所需的产品,经过药物分析检验合格后,再将其制成临床上使用的制剂如片剂或胶囊,并通过药理实验来验证药品的主要药理作用,从而在学生大脑中构建起已系统化的完整的药学理论知识体系,而不再是一堆孤立而零乱的知识“碎片”。因此,经过综合性实验的训练,学生对药物整个研发和生产过程有一定程度的经验性认识感,并可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把握其中的内在联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操作技能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实行的是辅导员制或辅导员加班主任模式,往往一名辅导员和/或班主任要管理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由于管理学生太多,受主客观因素限制,势必造成辅导员和/或班主任管理学生困难重重的局面,其主要工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纪律、安全和课外活动等,而对学生的学习、就业等方面则存在明显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实行专业导师辅导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对于树立学生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采用了这一新模式,让愿学、勤学、能学、会学的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仅保证了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而且使学生在管理创新、产品更新和工艺流程改造的能力上得到了有效提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是特殊类型的高等学府,同样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大学功能,所以也应当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造就高端技能型人才。其内涵不但体现在具有较高社会地位、收入较高,而且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和正确的做事方法,培养锻炼学生对职业工作应有的热心、真心、细心和耐心,安心本职工作。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报告》中,一项名为“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能力及职业态度与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5%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职业态度与素养是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的能力,这说明高职毕业生对此重视程度还不够[13]。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系统的校本研究,反思和探索既定教育目标的最佳实现方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重“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知识和职业迁移能力、国际视野等。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措施[14]。在开展高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熟悉生产实践活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原则,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真正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良、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我国正处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领域中技术难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为大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更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保持招生规模适度增长的同时,着力内涵建设,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与社会、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突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产学研用合作模式,通过开发职业技能实验实训模块,建立校内外一体化学生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总之,高职院校应该更加突出自己的区域办学特色,创建内涵鲜明的办学理念、特色突出的精品专业、定位准确的服务对象和独具风格的管理模式,争取为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型人才保障和技术咨询决策服务,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俊朝.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9-61.
[2]张晓丽.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8,(28):19-23.
[3]秦宗槐.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8):89-91.
[4]陈希.高等职业教育要转向“内涵型”发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9/13/c_13492609.htm.
[5]赵国平.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127-128.
[6]陈桂生.对教育理论的再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04):8-11.
[7][8]王寿斌.高职学生冲劲不足引发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2,(14):16-16.
[9]潘懋元,李曙明,高晓杰.高职,该不该升本科?[N].光明日报,2011-01-25(07).
[10]岳晓莉.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及其层次结构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121-122.
[11]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J].职教论坛,2001,(9):23-25.
[12]蔡源源.浅谈高等院校开展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J].科技信息,2010,(26):100-102.
[13]若尘.别让高技能与高素质成了两张皮[N].中国青年报,2012-02-27(11).
[14]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2,(9):91-9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