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高丹桂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旅游与服务管理系,重庆 40006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顶岗实习是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全面落实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是提高学生素质,加强角色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有效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局面的关键举措。
顶岗实习即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是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从事与企业员工一样的顶岗实践工作,并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与义务,并获得一定的实习报酬的活动。
协作是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在本文中的协作主要是指为了确保顶岗实习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四方要协调和配合。这种协作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协作主体是多方的。这里的协作主体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包括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实习指导教师)、学生顶岗实习所在单位、学生本人。
第二,协作是一个过程化概念。这里的协作概念不局限于一个条约或文件的签订,它贯穿与从学生入学到学生顶岗实习结束整个过程。
第三,协作的目标是在“共赢”。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协作是在完成顶岗实习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个人的共赢。
顶岗实习工作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方关注,然而在现实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使顶岗实习的实效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006年,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提出了高校、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教高[2008]5号文件也提出了“顶岗实习原则上不少于半年”的要求。这些文件的出台不可否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顶岗实习工作高度重视。然而,仔细阅读文件,我们不难发现,文件中的指导意见指导的对象主要是高等院校,而对企业关于顶岗实习工作的协作指导相对来说比较少。同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关于学校、学生、企业的相关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缺乏,并且缺乏对高等职业院校、企业承担产学研教育责任的规范化文件。这种指导行为缺乏全方位性的局面,导致学校在贯彻文件精神过程中困难重重。
实践证明,顶岗实习确实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轻视的重要作用,各个高等院校也对顶岗实习工作高度重视。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顶岗实习教学方案在落实实施过程中学校往往将重点放在大三实习前的实习动员上以及实习前相关资料的准备上,忽视了顶岗实习是一个过程性管理问题。在学生大一、大二期间渗透度不够,也就是说学校虽然进行了管理上的事前控制,但事前控制并不到位;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对于部分院校而言工作的重点就转化为对学生顶岗实习手册的收取及企业对学生的表面考评意见的汇总处理,并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反馈总结,也就是说反馈控制环节重视度不够;从而出现了重中间,轻两头的现象。
顶岗实习不能得到企业相关领导的重视,部分企业甚至是被动的接收顶岗实习学生。他们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唯一目的就是利用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廉价劳动来实现企业的最大利润,然后将学生平平安安的送回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没有真正参与到顶岗实习的教育教学中来,更没有将对顶岗实习的认识提升为校企合作,帮助企业提高技术、科研水平,弥补生产不足;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高度上来。主要表现为:
首先,在实习过程中,企业给学生安排的实习岗位往往并不是从学生专业对口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如何让学生去顶替目前空缺的职位,保证企业的经营有效进行。其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部分企业没有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缺乏实习指导教师,或者说实习指导教师只是形式上的一个安排,并没有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再次,在顶岗实习期间,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完全将学生列为“员工”来看待,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企业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安全意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等并不关注。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纯粹的理论教育,因此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不适应问题,当这些不适应问题出现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时,学生便出现了抵触情绪。比如说,选择自考、专升本等填充物来化解压力,转移矛盾;对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职责消极应付,没有带着主动思考的意识去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等。
基于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顶岗实习贯彻落实过程中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是相关参与主体缺乏协作意识。鉴于此,笔者从协作的角度出发,构建了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模型,见下图所示。
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立法建设,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制定关于学校、企业、学生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具体条例。加强对顶岗实习的实质性指导工作,健全地方政府的调控机制。为顶岗实习的贯彻落实提供政策保证和平台。
校企协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笔人认为为了确使顶岗实习的时效性,校企应该订立长期的协作合同。这种协作从学生入学开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育教学——实习前动员——实习过程——实习信息反馈在内的整个过程。
校方应该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获取企业一线骨干工作人员及行业内专家的支持,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关的教学计划。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实现和企业的实训实习条件共享,同时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行业一线的信息和先进技术,同时还可以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校企协作。
在传统教育中,顶岗实习前的实习动员通常都是校方在进行,而实践证明,校方进行的单方面动员工作只能是在理论上,在思想观念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将要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到底是什么样的只能是一个蓝图,因此,在动员阶段应该引入企业的参与,由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来进行引导,将蓝图具体化。
顶岗实习过程,不是单纯的学校放出去,企业接进来,企业送回去,学校接过来的简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对于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对于企业、学校的管理及其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企要加强合作,建立规范的校企双导师制度,校企双方的实习指导教师要通过规范的沟通交流给予学生及时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这个过程是校企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顶岗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应该及时的进行反馈控制,对顶岗实习进行效果评价,同时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整个顶岗实习过程的核心点是学生。因此,协作的焦点也是学生,学生作为顶岗实习最主要的参与主体,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与企业、学校建立良好地协作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增长才干,学有所成。
学生要积极地调整心态,扮演好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角色。认真履行学生的义务,享受学生的权利,及时向校方反馈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主动汇报,积极解决疑问。作为企业的员工,学生也必须履行员工的责任,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做好本职工作。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加强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同时它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系的工作,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企业、学生四方必须加强协作,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1]高丹桂.高职院校基于网络协作式顶岗实习指导模式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7).
[2]常经营.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状态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
[3]严克.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