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干预及防控对策

时间:2024-07-28

傅鸿颖

(重庆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重庆400074)

在当前社会,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越来越多的人正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7月18日,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4.85亿,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2.2%,学生网民群体占网民总数的28.8%[1]。网络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网络成瘾便是其中之一。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ease,IAD),又称网络依存症、网络成瘾障碍[2],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的心理疾病,初期只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而后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大学生网络成瘾是大学生沉迷网络的一种病态表现,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且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身体素质下降、学习成绩退步、学业荒废以及心理和行为异常等等,一旦瘾发便难以忍受,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更为严重的是网络成瘾给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将危害学生一生的发展。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而难以自拔的人数正逐年递增。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9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大学专科生网民中网瘾青少年比例最高,达19.0%,大学本科生网民中网瘾青少年比例为13.6%[3]。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既有内部心理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强大的吸引力

网络是现代科技进步的标志,它的超时空性、自由开放性、仿真时尚性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与现实的广阔天地,拓宽了他们了解外界的渠道。在网络媒体面前,大学生不仅是读者,还是演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融入网络之中,网络互动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并产生愉快的体验,这就容易使大学生混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导致他们对网络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

(二)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

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处于基本成熟、逐步稳定的阶段。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却正值不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还缺乏稳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人际交往的需求强烈,渴望被人理解,但心理上又具有一定的闭锁性。青年大学生普遍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面对网络这一新事物,他们当然趋之若鹜,上网聊天、交友、网恋成为他们获得宣泄和找寻依靠的最好方式,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抱着好奇心去看,结果沉溺于其中难以自拔。

(三)社会支持认识的错位

社会支持的需要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的许多本能欲望为正常社会所不容许,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表达,于是转而寻求在网上释放。例如。在网络游戏中的“高手”可能会受到万人“景仰”,而这点可能是实际生活中所体验不到的。网络成瘾者在下网后,会感到失落,对社会支持的要求会促使其重新投入到网络社会中去。

(四)高校生活环境的宽松

大学生有较多的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又远离父母的监管。高校的教育管理相对宽松,校园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学校周边网吧多如牛毛,学生之间又有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因此大学生在遭遇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就业危机时,往往把网络作为宣泄情绪、逃避现实的工具。

二、对网瘾学生的心理干预

要成功应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是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当学生遇到网络成瘾问题时,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心理干预方法,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一)个体帮助

网瘾现象属于行为成瘾,他们的行为带有强迫的性质,因此网瘾个体很难进行自我控制,单纯的引导显得虚弱无力。针对这类学生,实施个体帮助,效果会比较明显。对上网成瘾者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找出上网行为的原因、性格特征等,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调整他们的认知,再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控。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来替代上网的行为。同时采用行为强化法,即一旦发现网瘾者有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及时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若发现网瘾者上网时间增加,立即给予批评及处罚。

(二)集体支持

针对网瘾者比较孤僻的人格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有意组织学生党员或学生干部对其进行“帮扶”,也可将网瘾者组成互助小组,鼓励和陪伴他们参加各种团队活动,如文艺、体育类学生活动,也可以轮流约他们做一些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分散他们上网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三)团体咨询

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一些上网成瘾者由于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支持,转而在网络中寻求精神支持,从而沉溺于网络。团体咨询是组织多名存在网瘾问题的学生,通过系统的咨询程序,对这批学生进行集体帮助与指导。团体咨询能够让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满足网瘾者的精神支持需求。通过多次团体咨询,学生会把注意力逐渐集中到团队事务中去,从而削弱对网络的依赖,最终达到分清并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目的。

(四)社会支持

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更多的是因为在网络中能获得社会支持,而许多的实例证明,现实中强而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促使网瘾者尽快摆脱网络的困扰。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帮助网瘾学生寻求社会支持,让其重拾自尊自信,逐渐回归健康的生活。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防控对策

网络行为是一种隐匿性强的行为,个人修养水平的高低会极大地影响上网行为的合理性。因此,解决大学生网瘾问题应以预防为主,对大学生开展预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网络成瘾在当今校园的蔓延,作为学校和老师应该引起重视,并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改善和引导[4]。

(一)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追求健康人生

大学生虽然已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追求,但并不意味着已形成了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辅导员谈心,校园广播等形式来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注意在方法上更多地体现尊重、理解和信任。学校要多组织一些心理咨询和诊疗活动,专业的心理老师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或心理论坛活动,及时帮助迷恋网络的学生。学校还可以开办大学生如何处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寻求自信等心理讲座,鼓励同学之间接触、交流、沟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合理地应对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从而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提高网络自律能力

课堂网络道德教育在系统学习网络道德知识、启发道德自觉方面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通过课堂向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就必须改变计算机网络课程只讲网络科技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的偏向,主动将网络伦理知识引入课堂,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的情怀,引导学生从科技理性与伦理理性的结合上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提高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和自律能力。要大力倡导学生文明上网、诚信上网的好风气。网络道德所坚决禁止的是过分沉溺于游戏,观看、下载和制作色情网页,发布和转载不实之辞,窥视或偷窃他人计算机文件,攻击或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系统等有损自己身心健康、侵害他人权利、破坏网络安全和社会文明的网络行为。触犯这些道德禁律,必将受到纪律或法律的惩罚。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觉抗诱能力,不受有害信息的腐蚀。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多彩生活

大学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不能和中学一样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考试,把学习作为唯一的活动。学校和班级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社团活动、网络知识竞赛、班级联谊活动、交友活动,将现实与虚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时间安排的指导,引导他们树立起科学的时间观念,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以免大学生因对网络的好奇而过分投入,导致网络成瘾。要多开放一些运动与娱乐场所,给学生提供活动的空间。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体验社会生活,感受自身的价值。要鼓励成瘾者进入校园的社会交往世界。如在班级活动中,可以让他们担任较重要的角色,如主持人、裁判员等等,转移其注意力,让其感受到现实世界的充实与美好;同时要与其父母保持联系,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精神状态,协助老师纠正其不良习惯。

(四)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大学附近的许多网吧虽然为学生上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其中有些不法经营者在网上传播色情以及赌博等,使有些大学生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为此,学校要加强和完善自身的网络建设,建立适合大学生特征和学习需要的校园网,为学生提供方便的上网条件,以减少学生去网吧上网。学校还可以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强烈兴趣,帮助他们建设一些适合他们自己的网站或网页,用精彩的主页、健康有益的栏目、丰富多样的网上文化信息和活动形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满足其心理需要,扩大正面教育的覆盖面。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1-07-19)[2012-09-15].http://www.cnnic.net.cn/research/bgxz/tjbg/201107/t20110719_22120.html.

[2]孙静,王海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8,(12):1137-1139.

[3]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EB/OL].(2010-02-01)[2012-09-15].http://edu.qq.com/edunew/diaocha/2009wybg.htm.

[4]张为红.高校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分析与应对策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02):48-5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