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颜色词汇看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隐喻

时间:2024-07-28

李 颖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从颜色词汇看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隐喻

李 颖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为减少因对颜色词汇隐喻的文化内涵把握不当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误解误译,从隐喻的民族性与共性角度,通过文化对比研究法,对中西方颜色词汇的隐喻文化现象进行研究与阐述。通过对比黄色与蓝色、红色与白色这两组在中西颜色词汇中文化特征较明显的组合,得出其民族性与共性。同时以颜色与职业为例,提及文化渗透中的隐喻现象,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参考与支持。

隐喻;文化; 颜色词汇;民族性;共性

一、隐喻发展简介

隐喻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之一。语言学的所有理论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归纳。支撑理论实例也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生活中的实例演绎着这些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英国著名的修辞学家理查兹(I.A. Richards)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1]”。隐喻让人类本已博大精深的语言显得更加丰满。西方对隐喻开始有系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的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其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2]。

然而,从隐喻研究的发展史看,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远远突破了修辞学的限制。西方对于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围绕“隐喻的修辞学”角度展开研究,这一阶段大约从公元前300年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30年代;第二个阶段是“隐喻的语义学”研究阶段,主要研究方向有两个:第一是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进行语义研究,第二是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大约持续了40多年,直到70年代初期;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西方学者开始从多角度、多层次,更为深刻的对隐喻进行研究与探索,如:认知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语用学角度、符号学角度、现象学角度、阐释学角度等①。

我国系统的隐喻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由于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加强,我国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也开始对我国学者有关隐喻的论述进行发掘和整理,对隐喻现象研究的范围、兴趣和研究水平正逐步提高。在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泱泱大国里,与隐喻有关的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和精彩性呼唤着我国各界学者对其进行深入探索。

二、隐喻的含义与特征

“隐喻是人们用一事物去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种事物的过程。[3]”两事物之间通常具有相似性,前者称为喻体,后者称为本体。一般说来,喻体对于说话者和听话者都具有较之本体更为熟悉、具体或生动的特性,所以运用隐喻可帮助说话者和听话者更为清晰明了、形象生动的表达和理解话语交流的含义。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它还具有更为深刻的含义与作用,那就是它的认知性。隐喻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人类在自身具有的经验中寻找固有的或新发现的,甚至刻意想象出来的相似性来指导自己的语言表达。

研究语言的认知不能不联系语言特定的文化背景。因为根据语言学的知识, 人类语言的起源总是同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的起源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必然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东西方文化差异会赋予隐喻不同的文化内涵,因为隐喻的形成与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及人类在特定生存背景下形成的认知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民族,其社会发展史也有所异同,这便形成了隐喻的民族性和约束性。因此,要了解隐喻的由来及其内在含义, 必须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密切联系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英汉隐喻习语的跨文化研究会帮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透彻地了解英美文化,更好地掌握英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颜色词汇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隐喻透视

在汉英跨文化对比中,颜色词汇常常是对比的基本范畴之一。颜色词汇不仅指称了颜色概念所表达的客体特征,还表达了颜色在人的主体方面所能引起的一切刺激反应的特征。主体方面的刺激反应特征又往往通过色彩的连接产生,表现在颜色词的意义内容方面,就构成颜色词的联想意义[4]。人类思维模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表现在隐喻方面就是一些隐喻形象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喻意是一致的[5]。然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性。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所分属的文化背景有着巨大的差异。“东西方各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我们属于黄土文明,他们属于海洋文明[6]”。所以,黄土的“黄”色和海洋的“蓝”色在中西方的地位就截然不同了。我们就从黄色和蓝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地位及隐喻内涵入手,来看看中西方颜色词汇的隐喻异同。

1.黄与蓝

自古以来,黄色就与中国人有着不解之缘。所谓“黄土文明”,因为远古时期的中国人是在黄土高原上开始他们的生息繁衍的,所以“黄土地”是中国人民的根。也正因为“根”的原因,黄色在中国古代有了“尊色”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皇室帝王的御用色。从皇城的巍峨宫殿,到皇宫大内的亭台楼阁,从皇室的摄制的帐帷被褥到皇帝穿着的龙袍龙靴,无不采用的是金灿灿的黄色。而这皇家御用的黄色,平民百姓是不可以染指的,否则,便是欺君犯上,轻则流放,重则遭受灭顶之灾。因为黄色的尊贵,古代如果有人中了“黄榜”,就意味着全家步入荣华富贵之流,所以很多文人志士不分老少,都为了“中黄榜”而常年苦读考科举。这种皇族尊贵的颜色流传至今被赋予了“幸运”的含义,现在的年轻人结婚,中国的长辈总会去翻翻老黄历(也称皇历),选一个黄道吉日。而在西方,与中国的“黄色”地位相媲美的是蓝色。在英语中,“blue blood” 为贵族血统。欧洲贵族血统的“蓝色”由来相传源于中世纪的时候。当时,欧洲上流社会的人们,喜欢用银制器皿用餐。久而久之,这些人的皮肤由于吸收了过多的银质,而呈现淡蓝色。从而蓝色成为贵族血统的象征。虽然后来科学界证明这并无科学依据,但这种百年来的优越感仍在现代社会广泛流传。在几乎整个欧洲,蓝色都象征着名门血统,意味着高贵的身份和地位,“blue ribbon” 为最高荣誉,“blue book”为名人录。西方有“君权神授”,宗教的天皇享有最高权力,天使和圣母身穿蓝袍象征忠诚、信义和谦虚。

但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是具有生理共性的(biological universals),“且拥有相似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这就使得人类语言中的基本语义概念又具有一定的“共质性”(homogeneity),且这种共质性不仅表现在词语的外延意义上,而且还表现在词语的内涵意义上。故中西方人在“黄”的贬抑现象上有通约性。[7]”

“黄”在汉语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贬意所指。首先,“黄色”象征枯萎、凋谢,如“昨日黄花”;其次,它有事情落空、计划失败之意,如“这件事看样子黄”;同时,它还象征腐化堕落、色情下流, 如“扫黄打非”。除此以外,含有“黄”字的一些词语常带有惆怅、凄凉、伤感失落的含义,这在古诗中尤为普遍。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英语中“黄”也同样存在许多贬意现象,如“yellow dog.” (卑鄙的人)、“yellow belly”(可鄙的胆小鬼)、“the yellow press”(黄色报刊,指用耸人听闻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以哗众取宠的一种报刊)、“yellow back”(黄皮小说,一种廉价且往往轰动一时的小说)、“the yellow life”(衰老的人生)、“a yellow negro”(一个混血黑人,隐含歧视和贬义)。

2. 红与白

红色是中国人非常青睐的颜色,可以说红色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自古以来中国人逢喜事时都会挂上大红灯笼,比如说:过年、中举、嫁娶等。红色在中国人心里代表喜庆与活力,以前姑娘们出嫁都要穿上红嫁衣,盖上红盖头,新浪会胸带一朵大红花,洞房花烛时会点上红蜡烛。就是在现在,女孩子结婚也都喜欢穿上一件红旗袍。红色还暗含革命之意,如:红军、红色娘子军、红缨枪、红色根据地。正因为革命让我们得解放,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中国人又赋予红色“胜利”、“成功”之意,如:红榜、红运、红利、红人、小红花(幼儿园常用来奖励小朋友,以示鼓励)、(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红色与黄色共同构成了中国国旗的颜色,可见中国人对红色的热爱绝不亚于黄色。究其缘由,有多种说法:有说因为我们的祖先对于血与生命的崇拜,有说炎黄子孙对于太阳神与火神的崇拜,还有人从色彩学的角度分析得出这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不管是什么原因,红色被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独特隐喻。而在西方,红色没有那么多神话般的传说,相反,它是一个贬抑色彩相当强的词,常与流血,暴力,犯罪,危险,愤怒,放荡等联系在一起,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red revenge(血腥复仇),a red battle(血战),red activities(左派激进活动),a red fl ag(危险信号旗),get into the red(发生亏损),a red waste of the youth(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人们必然会形成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独特喻色习惯,这就是词汇的民族性特征,反映出不同民族人民的民族性格。人们有时会以颜色词汇作为载体,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以对颜色有爱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red tape这个表达在西方是有渊源的。以前的英国官方文件惯例上是用红色布带系成一扎一扎的,但因为官方机构的形式主义造成了群众的不满,所以从19世纪早期起,这个表达被用来指代官僚作风造成的延误。又如red neck也并非红脖子,而是指美国南部农民,词义扩大为乡下佬。还有家喻户晓的戏剧《红灯记》(The Red Lantern),因西方某评论性杂志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知道“红灯”是中国革命者用来接头的信号灯,所以误译成了the red light districts(色欲横流的红灯区),完全忽视了颜色词汇的民族性和隐喻特征。

西方人喜欢白色。西方的新娘一般都是白婚纱、白手套、白头花,新郎身着白色西装或燕尾服,代表纯洁与忠贞。白色也是西方政界欢迎的颜色,如美国总统的官邸“white house”(白宫)、英国政府机关集中的街道“white hall”(白厅)、法庭称洗脱污名为“make one's name white again”。白色还代表吉利、善良,如“white day”(吉日)、“white-headed”(得宠的),“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正如西方人不那么喜欢红色一样,中国人对白色也无甚好感。在中国文化里,白色更多的代表凶丧、反动、徒劳。如“白喜事”(comedy funeral)、“白匪” (white bandits)、“白军”(the white army)、白费心机(bother one's head for nothing)。当然,全球一体化在革新中国人民的观念,一些中国新娘也穿上了白色婚纱,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慢慢缩小。

3.颜色与职业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被引入汉语,其中也不乏用颜色词汇来隐喻一些职业的表达,如“灰领”(gray collar)。“Gray Collar”一词源于美国,原指负责维修电器、上下水道、机械的技术工人,他们多穿灰色的制服工作,因而得名。而现在“灰领”被赋予了新的定义,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既动手又动脑的复合型人才都属于“灰领”范畴。像这样用颜色词汇指代职业的称呼还有:“蓝领”(blue collar),在美国五十年代进入信息化时提出的,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因常穿蓝色制服而得名;“粉领”(pink collar)在西方国家指从事服务性工作的劳动妇女,如秘书、女助手、女文书等。由于女职员通常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因此得名;“白领”(white collar)指从事脑力劳动的职员,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政府公务人员等; “金领”(gold collar)指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某一行业有所建树的资深人士。

四、结语

隐喻在很大程度上透视出了人类文化的民族性与差异性,反映出了不同语言与文化群体的思想与心理异同。同时,隐喻还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并非一层不变,它们在传承传统所指的同时会随着时代发展而被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含义。在全球化的今天,不论是基于我国文化传承的需要还是基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对隐喻的了解与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仅针对部分较常见的颜色词汇进行了隐喻分析,其他色彩词汇的隐喻意仍值得广大英语学习者与爱好者去收集与探讨,为日后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1]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

[2] Aristotle. Rhetoric [M]. Trans. W. Rhys Roberts. New York: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4.

[3] 徐翠波. 语篇翻译的认知隐喻视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5-106.

[4] 李运河. 文化差异与隐喻的理解[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99-100.

[5] 张敬,李依. 动物隐喻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解释[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33-135.

[6] 裴少华.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隐喻对比.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6,(5):119-122.

[7] 许宁云. 从英汉“黄”颜色词的贬抑现象看文化的通约性[J].外语与翻译,2001,(2):55-57.

Metaphor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or Words

LI Yi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translations caused by inappropriat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towards metaphor, this thesis discusses and elaborates the metaphorical cultural phenomenon towards Chinese and western color vocabularies from the aspects of nationality and generality through the approach of cultural comparison.The thesis chooses yellow, blue, red and white, which appear obvious cultural features, as its study objects, and obtains their metaphorical nationality and gener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lor vocabularies and positions are set as examples, which aim to discuss metaphorical phenomenon in cultural inf i ltration and supply reference and support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etaphor; culture; color vocabularies; nationality; generality

H315.9

A

1673-9272(2012)04-0089-03

2012-05-11

李颖(1981—),女,湖南邵阳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英翻译。

[本文编校:杨 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