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徐霞客考察旅游中的生态旅游特性探讨

时间:2024-07-28

罗明春,姚晓英,胡 丹,杨东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0004;.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3 )

徐霞客考察旅游中的生态旅游特性探讨

罗明春1,姚晓英1,胡 丹1,杨东旭2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

徐霞客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游记》的记录详实可靠、准确具体,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教育性或学习性成分、可持续性三条判断标准。从地点的原始性和自然性、目的的求知性、行为的生态保护意识三个角度对徐霞客的考察旅游进行了探讨,发现徐霞客的考察旅游已带有原始的生态旅游特征。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生态旅游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生态旅游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主要形式,在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后,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而在我国古代,一些文人、使节、科学家的各种原因或形式出游就已经具有了生态旅游的性质和意义,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张衡远游长安洛阳等地,考察收集历史文物、风土人情;北魏时的郦道元随父山东访求“水道”;北宋沈括考察太行山地质;李白杜甫的文人漫游等。而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明朝末年徐霞客的考察旅游。本文将基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根据《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对徐霞客考察旅游中的生态旅游特性进行初步探讨。

一、生态旅游的判断标准

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概念,目前尚没有公认的定义,因为它的出现与旅游的“适应阶段”有联系,根据适应阶段的观点,生态旅游被看作是小规模的替代性旅游的一种形式。正因为如此,导致了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和实践的长期争论。特别是在中国,由于旅游发展的阶段性,更导致了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泛化和异化,对此,肖胜和、诸葛仁(2007) 指出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非生态化现象和“泛化”现象,而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将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混为一谈造成的,并通过对“生态旅游”、“旅游生态化”的辨析,对相关问题作了初步解答,试图还原生态旅游的本意[1]。俞益武等(2008) 认为生态旅游异化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羁绊、生态旅游产品规划设计人员、经营人员生态知识匮乏以及旅游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润追逐的诱惑等。要纠正生态旅游中的异化现象或实现生态旅游的“归化”必须依靠行政法规的强制手段来规范生态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的相关行为、正确处理好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关系、加强生态旅游开发的人力资源建设、夯实生态旅游的人文基础等[2]。事实上,尽管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存在着异化和“泛化”的现象,但其基本的内核仍然为大多数学者所共同认可。布莱米(Blamey)从众多定义中提取了判断生态旅游的三个核心标准,即以自然为基础、教育性或学习性成分、可持续性。再加上经常被忽视的一个标准: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就构成了判断生态旅游的四个核心标准[3]。根据这四个标准,就可以判断一个旅游者所从事的旅游活动是否属于生态旅游。

二、徐霞客的生平及游历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直隶江阴马镇南阳歧人(今江苏江阴人)。生于万历14年11月27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14年正月27日(1641年3月8日)。徐霞客生于一个没落士绅家庭,祖父以上四代均有文名,父亲徐有勉隐迹田园,母亲王氏豁朗节俭。徐霞客自幼聪慧过人,好读书,15岁博览祖遗“绛云楼”藏书,特好古今史籍、地志、国经,萌远游五岳之志。18岁,父亲受群豪欺侮,忧愤而死。他绝意不入科举,不入仕途,30年间遍游全国的名山大川、海域边陲。东边渡海到落迦山,西至藤冲西境,北游盘山,南达广东罗浮山。他游遍明代的两京13布政司,足迹遍及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云南、广西、贵州等19个省市自治区,可能还到了四川[2]。

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和浙、闽、皖等南方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

三、《徐霞客游记》概况

徐霞客当年的旅游条件非常的艰苦,靠变卖家产、沿途求友告贷来解决游资问题。即便如此,他还是以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略,坚持完成每次的旅游任务。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有时在沿途中走走停停,边走边依岩作记。在亘古人迹未到之区,他奋发蹈厉,贾勇而前。游历途中曾数次遇盗,四次绝粮,仍勇往直前。尤为可贵的是,白天探幽履险、疲顿至极之后,晚上仍坚持挑灯记作[3]。时常一天所记即达两三千字。偶因旅途安排太紧,或晚上没有写作条件,也一定会抓紧在两三天内补记,基本完成了《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是优秀的地理学家,也是优秀的文学家,作为山水散文,《徐霞客游记》的价值在当时就为人们所认识。它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广泛而系统地描述岩溶地貌的科学记录,比德国地理学家瑙曼的有关记述还要早两个世纪。《徐霞客游记》系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300多年来,这部徐氏之作虽然几经劫难,散失不少,但仅就现存的60多万字,就足见其内容之宏博了。其中有对水文的考察、记录、阐释,有对地热的记载,对罕见的沸泉、气泉的生动描述;有对物产和植被的详细记载和介绍,如对各地植物地理分布、特征、用途、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等等;有对政区、交通、地名等等的专门介绍、描述。

《徐霞客游记》的记录详实可靠、准确具体,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二十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著名文学家钱谦益赞誉其为“古今游记之最”、“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真文字,无文人雅士的矫揉造作,无雕饰的痕迹,语言真切质朴。大文字,表现在“驰骜数万里,踯躅三十年”。奇文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透在字里行间,所谓“其状山也,峰峦起伏,隐跃毫端;其状水也,源流曲折,暄腾纸上。”《徐霞客游记》作为一本地理学著作,让我们从中找到生态旅游理念的早期萌芽,它从多个角度阐发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旅游理念。

四、徐霞客考察旅游中的生态旅游特征

1.徐霞客游历地的自然性和原始性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地质、地貌、动植物种类丰富,生态系统多样。徐霞客游历目的地中,有罕见的山岳、山地、峡谷、丘陵、平原、沙滩、海滨、洞穴等地貌, 还有与环境组合的各种景观如奇峰、怪石、悬崖、峭壁、幽涧等,涉及大量自然气象和地质奇观。徐霞客在游记中把旅途中所见到的各地的天气、地形、矿产、森林、岩石、瀑布、河流、湖泊、温泉、洞穴、沼泽、植物、动物等一一记录了下来,据统计,徐霞客共考察记录了地貌类型61种,水体类型24种,动植物170多种,名山1259座,岩洞溶洞540多个。

30多年的游历中,徐霞客考察的很多地方基本上是受人类干扰或很少受人类干扰的,多突出表现出自然性和原始性,特别是对楚、粤、黔、滇的山水胜迹的考察,期间涉足的地域虽然很广,但人烟稀少,景观奇特。如他在《滇游日记九》中记载的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地热等:“则西山南进,有峡东注大遥望峡中蒸腾之气,东西数处,郁然勃发,如浓烟卷雾”,“先趋其近溪烟势独大者,则一池大四五亩,中洼如釜,水注于中,止及其半,其色浑白,从下沸腾,作滚涌之状,而势更厉,沸泡如弹丸,百枚齐跃而有声,其中高且尺余,亦异观也”,还有“似有人力引水,环沙四周,其水虽小而热,四旁之沙亦热,久立不能停足也”[6]。从中可以看出徐霞客考察地点大多是当时人所不熟知的,就今天看来,这些地区仍有较好的自然性和原始性。

徐霞客涉足的既有不毛之地,也有风光绚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当时保存完好的地区,这些在他对粤西、滇部地区的考察记述中可以得到印证。在《粤西游日记二》中,他这样记载:“阴洞乃明洞旁穴,其中又分水陆。流不甚大,东南自半陇又开一门,穿山腹至此合明洞,溯流南入半里,洞渐沉黑,崖益陡,水益深,结筏积炬,曲屈约二里,出半陇,此阴洞水中胜也”。在《滇游日记八》中,他对大理的风、花、雪、月,蝴蝶泉,有大量热情、生动传神的描绘:“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万千,连须钩足,自树颠倒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涣然”。

从《徐霞客游记》中对野生动物的记载中不难发现,徐霞客当时考察游历的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非常原始。例如,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三月末,徐霞客到浙江游天台山,当他来到宁海县30里外的梁隍山时,这一带老虎经常出没,“月伤数人” 。在天台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当地的居民把道路两旁的草木焚烧殆尽,因为担心老虎藏伏草莽之中。《楚游日记》中还记载了湖南茶陵附近的云阳山,老虎白天出没的情景“豺虎昼行,山田尽芜,佛宇空寂,人无入者”,当徐霞客于崇祯十年(1637)正月来到这里时,他所见到的仍是“山深雾黑,寂无一人。殿上金仙云冷,厨中丹灶烟空”。在河南的中岳嵩山,徐霞客从少室山顶下来时,“忽见虎迹大如升”;当他前往湖北粤西的武当山时,山上路人稀少,“且闻虎暴”;在广西柳州城东的登台山,也有类似情况。从《徐霞客游记》中有关虎的记载,不难想象,他所游历地的自然生态性很强。

徐霞客在游记中还提到了象的分布,如《黔游日记二》中记载在北盘江附近的一座庙宇——白基观前见到一群象,“二大二小,停寺前久之”。后来到云南丽江,他在《滇游日记七》中提到:“盖鹤庆以北多牦牛,顺宁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异兽,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昌腾越,其西渐狭,中皆人民,而异兽各不一产”0。徐霞客指出当时象的分布是在顺宁以南(今云南西部的凤庆县),我们都知道,如今象在云南的分布早已退缩到西双版纳的密林中了,由此,也可肯定徐霞客游历地生态环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

植被状况也是反映当时一个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原始与否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徐霞客游记》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他游历地的植被覆盖状况要比现在好很多,森林相当茂密,荒山秃岭比较少。例如,《江右游日记》中记载从江西中部从建昌府(今南城)到宜黄的路上,见到吁江两岸“丛竹夹道,乔松拂云”,山岭之上“深竹密树,弥山绘谷”。他在《滇游日记三》中还记载了云南东部寻甸迤东的山谷,“菁岭森郁,微霜乍染,标黄叠紫,错翠铺丹,令人恍然置身丹碧中”,一幅层林尽染的秋色图。从《徐霞客游记》中可以看到,他游历地多地处边疆,地形复杂,气候温和,人烟稀少。例如在《滇游日记八》中,他就提到到处可见“深木古柯,藤交竹丛”的景象。《滇右日记九》中记载他翻越高黎贡山时,但见“峡深山亦峻,藤木蒙蔽,猿鼯昼号不绝”。《滇右日记十一》记载他后来在永昌府(今保山)的横渡怒江,来到大雪山余脉的石城山,更是深入到“头不戴天,足不践地” 的原始森林中,看到的是“万木森空,藤藓交拥”,“森林皆浮空结翠,丝日不容下坠”的景观。

2.徐霞客游历目的的生态旅游特征

徐霞客早期游历,因老母健在,不宜远游,先后西到华岳,南游九鲤(福建境内),北游盘山(今平谷、蓟县之间),又南游罗浮(广东境内)。这一时期,初始有观奇揽胜之想,如《九鲤湖游记》中所言:“今夕当淡神休力,静晤九仙。劳心目以奇胜,且俟明日也。” 在《浙游日记》记载他游览浙江时,“渡桥北,蹑岭而上里余,始得寺,强投宿焉。始闻僧言有灵洞者,因忆赵相国有‘六洞灵山’诸刻,岂即是耶?竟未悉而卧”。徐霞客这一时期所游之处多是交通较方便的地方,侧重于名山大川。徐霞客后期游历则成为真正的科学考察。这一时期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志在探索自然的奥秘,足迹由浙、赣、湘、桂的平原、丘陵、山区,直到云贵高原的深山峡谷、人迹罕至的荒僻地区,游历活动具有了更多对生态现象进行科学考察的因素。

从《徐霞客游记》中可以知道,徐霞客对祖国河山有着强烈的热爱,但他不是采取“隐士”式的超然欣赏态度,而是处处流露着热爱、惊喜和向往的感情。“数里之间,目不能移,足不能前者竟日。”这是他在《游九鲤湖日记》中所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把自己的情感和祖国的山河融为了一体。在《游九鲤湖日记》中,他描写了九漈之间“万马初发”、“澄碧一泓”、“玉龙双舞”、“瀑流交映”、“颓波突浪”等不同奇景。在他眼里,雁荡山的奇峭景色是“峰峰奇峭,离立满前”(自《游雁荡山日记》)。广西桂林的江上奇峰是“青莲出水”,阳朔四周是“碧莲玉笋世界”,即使是所谓“不毛之地”的腾冲等地,他也能以百倍的考察热情去面对。如果只是单纯的观赏目的,没有深入到山川景物的本质中去,不可能有这样准确的描绘。

徐霞客多次面对“崖峭九天,堑嵌九地”的自然环境,没有足够的情感准备和充沛的体力,他后期的考察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常常引用东汉隐士向子平的话““譬如吾已死”,表示“不欲变余去志”。在考察游历过程中,“登危崖,历绝壁,涉洪流,探洞穴,冒狂风暴雨,行丛林绝径”。有时真正是出生入死。更常常要忍饥耐寒。至于人事的挫折,如遇盗绝粮的事,那就更不必说了。 单从徐霞客旅游环境和条件的艰苦性来看,似乎更表现为一种探险旅游,但事实上,徐霞客在其游历活动中并非一味追求冒险、挑战、体力消耗的环境。尤其是在游历活动的后期,他更关注的是基于自然基础上的学习性和教育性的体验与考察为目的。在游历考察中,他十分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查阅,如《尚书·禹贡》、《一统志》、《广西志考》等,使得他在考察游历过程中,具备了自然与人文知识基础。

“半若痴顽半若颠,搅扰天地年复年”,徐霞客一生淡泊功名,不入仕途。由最初感触于祖国大好河山而生游历之念到后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他更专注于科学探索、地理探险的含义,进入自觉的求学境界。以生态旅游的判断标准来看,徐霞客的游历目的充分具备了生态旅游性质。

3.徐霞客游历行为的生态旅游特征

徐霞客在游历过程中,对行程中各地的地貌、岩溶、江河、水文、地热、气象、物产、地名等生态现象作了全面的考察和记录,特别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种种特征进行了考察和说明。他不止停留在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大规模的考察上,并做出了详细的记述和独到的分析。比如说,岩溶地区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沿缝隙逐渐流入进行溶蚀,造成地下裂隙和空洞,后来地面崩塌成圆洼地,积水就成池塘。圆洼地按大小不同和底部有无池塘,分成各种类型。徐霞客游经贵州普安,记述了这些现象:“从岭头升涉,其上多中洼之岩,大者盘壑为田,小者堕穴为阱”(《黔游日记二》)。在云南嵩明的梁王山考察时,他写道:“冈头多中陷之坎洼地,枯者成,者成池”(《滇游日记三》)。

徐霞客对岩溶地区,地下水侵蚀溶解,造成发达的洞穴系统和地下水道的现象,也做了许多考察。他说阳朔有“飞流下捣,不见下流所溢……盖地穴潜通也”(《粤西游记三》)。他还指出北盘江“水多悬流穿穴,故鲜核其源流也”(《粤西游记三》)。对石灰岩溶洞,他考察过100多个,对每个洞的调查都很仔细,从倒悬洞顶的俄钟乳石到耸裂洞底的俄石笋,都有记载,对考察过的岩洞也大都有高深宽窄和方向的记录,并且还采取岩石标本作进一步研究。

“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这是他在云南保山水帘洞考察时所记,说明当时他已正确认识到石灰岩洞因地下水的侵蚀而产生洞顶倒悬的钟乳石及洞底耸列的石笋,是由滴水蒸发后碳酸钙而成的原理。他对所看到的地质现象进行考察,在考察中尽量用自己的知识,阐述石灰岩地貌的形成机理,并对比说明不同地其分布和成因的差异,随着游历考察的深入,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进入了规律性的探讨。在云南考察游历时,他还记述了云南永昌府水帘洞的另一种木化石,氧化硅,就化石的保存方式而言,属于“印模化石”,而非变化硬体(或称为硅化硬体)。

在水文方面,徐霞客对很多河流,特别是对长江源流作了详细考察,纠正了前人许多错误的看法。他循金沙江而上,抵达云南石鼓附近,他发现金沙江比岷江长远,对现象考察后,他撰写了《江源考》(又名《溯江纪源》),对传统“岷山导江”之说提出异议:“长江亦自昆仑之南,发于南者,曰菱牛石,南流经石门关,始东折而入丽江,为金沙江。” 。“余按岷江经成都至叙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共二千余里,舍远而宗近,岂其源独与河异乎?非也!河源屡经寻讨……故仅宗其近。”,还指出:“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徐霞客还辨明了怒江、澜沧江、红河等许多河流的水源流向。

徐霞客还对其他自然地理现象作了许多科学解释,揭示出一定的自然规律。在《滇游日记》中,他考察云南腾冲地区各种地热显示(火山喷发、沸泉、热泉、温泉)的发生,做了正确的说明, 并调查了腾冲大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岩的质地及成因;在比较福建建溪和宁洋溪(今九龙江)时,推论二溪的分水岭高度相等,流程与流速的关系是“程愈近而流愈急”;关于河水对岩石的侵蚀,有“江流击山,山削成壁”的科学论述。在广西游历时,他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进行了考察,并有科学的解释。

徐霞客还考察了气候、地形对植物的影响。在游记中,记述了不少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生态植物地理)与植物种类分布(区系植物地理)的情况。例如,对黄山气候的冷暖、坡向与植物生长关系的调查,游嵩山、五台山、九疑山以及西南(云南棋盘山、点苍山)各省时,对各个地区的植物形态特征进行了考察和详尽的记述。在榆城,他写道:“其花黄白色,大如莲,有十二瓣,按月而闰增一瓣,开时香闻远甚,土人谓之十里香。”。

徐霞客的游历考察之路极其艰险困难。在徐霞客时代,旅游设施相当简陋,“一杖一仆被”。在崇山峻岭中,他大部分时候只能徒步艰难的跋涉,“其行不从官道,但有名胜,辄迂回屈曲以求寻之;登不必有径,荒榛密菁无不穿也;涉不必有详,冲湍恶两相比较。”在今天看来,这种身体力行的旅游考察方式完全具有了生态旅游的性质。他在旅行考察中,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车都很少,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因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风雨阻程、虎狼威胁经常遇到。途中,无处投宿,只得与“猪畜同秽”,与“牛养为邻”,以野果充饥,旅资不足,就卖掉自己的衣物换得食物。考察过程中,经常要“忍数日饥,逢食即饱,旅泊岩栖,游行无所得”。在考察打鹰山不见路的情况下,仍“蹑棘披砾”,向上攀登。徐霞客曾多次被盗,几度绝粮,但始终“途穷不忧,行误不悔,龙无不绝”,他的考察活动真正做到了身体力行。

在考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条件是相当恶劣的,但徐霞客的考察态度是严谨积极的。他考察山脉河流,一般是“先审视山脉如何来去,水脉如何分合”,每次出游前,他都首先阅读有关地理书籍,找出疑点,确定此次外出所要重点观察的目标,每到一处则整体的研究山脉、水脉,在形成整体认识后,再一丘一壑地分析研究。这样他虽一日遍游许多地方,却不止是走马观花,而是水文地貌了然于胸。关于怒江、澜沧、红河的流向,他怀疑《一统志》的记载不准确,为了得到明证,他于崇祯十二年四月,从保山到腾冲。再从腾冲到顺宁,云州,沿途深入调查广得考证,并访问群众,才写入游记。至于他写《江源考》、《盘江考》一类专文,则是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的精心之作。徐霞客年届50,仍立志考察西南地貌,跋涉“蛮荒”。在旅途中,他把当天的经历与考察的情况记录下来,写出了自己的科学考察记录《徐霞客游记》,开辟了系统地调查自然,研究自然,揭示大自然内部规律的新方向。

徐霞客在考察中,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崇祯十二年,徐霞客应丽江土知府木增邀请编纂《鸡足山志》,对鸡足山进行第二次考察中就提到,“华首门……天台王十岳宪副诗偈纂壁间,而倪按院大收‘石状奇绝’四字,横而朱丹之。其郊颦耶?巯面耶?在束身书‘石状大奇’,在袈裟书‘石状又奇’。凡四处,各换一字,山灵何罪而经耶。”他对有人在鸡足山上到处乱刻石题字,放养牲畜,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批评。在考察地,看到堪忧的人和事,他都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五、结论

综上所述,用现代生态旅游的观点来分析,徐霞客在考察游历中,从生态旅游现象的考察,旅游考察设施的准备,身体力行,环境保护意识各个方面,都具有了明显的生态旅游的性质。

虽然在徐霞客的时代,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还远没出现,连旅游业也还没有产生,但徐霞客通过自己言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生态旅游先行者。他的生态旅游理念和行为,不仅为现在的历史、地理、旅游等科学提供了富贵的文献资料,而且对现代生态旅游活动的组织、开展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肖胜和,诸葛仁.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辨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3-86.

[2] 俞益武,徐莲卿,李文明. 国内生态旅游的异化与纠正[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53.

[3] Ecotourism David Weaver.生态旅游[M].杨桂华,王跃文,肖朝霞,成 海,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9-10.

[4] 傅宗科,郭金凤.开展徐霞客游踪旅游初探[A].见徐霞客逝世三百五十周年国际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编.千古奇人徐霞客逝世三十五十周年国际纪念活动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75.

[5] 唐锡仁,杨文衡著.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20-123.

[6]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M].史念林,季益静,刘富新等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20-624.

On the Ecotourism Characteristics of Xu Xiake’s Exploration Travel

LUO Ming-chun1, YAO Xiao-ying1, HU Dan1,YANG Dong-xu2
(1.College of Tour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2.Tourism College of Zhengjiang 311231 ,Hangzhou,Zhejiang,China)

Xu Xiake was an excellent traveler, geographer and litterateur, and the full, credible, accurate and detailed records of Xu Xiake’s Travel Notes have important scientific value. According to the three criteria of Ecotourism, namely naturebased, educational or studying components, sustainability, the study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records of Xu Xiake’s Travel Notes,from the sites’ primitive and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purposes’ stud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s ecological protecting awareness. The study shows that Xu Xiake’s exploration travels have original ecotourism characteristics.

Xu Xiake, Xu Xiake’s Travel Notes, Ecotourism

F590

A

1673-9272(2012)03-0001-05

2012-05-20

罗明春(1967—),男,湖南永州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森林旅游和旅游规划。

[本文编校:徐保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