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SMRM的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构建研究

时间:2024-07-28

赵 明

(闽江学院 旅游系,福建 福州 350108)

基于SMRM的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构建研究

赵 明

(闽江学院 旅游系,福建 福州 350108)

基于环境解说系统规划SMRM模式,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资源发展现状为背景,从解说信息的发送者、信息传递媒介、信息接受者三个要素对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构建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应以提升游客游憩体验,唤起环保意识为解说目的,在充分考虑游客的旅游行为偏好及使用解说系统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多样化的解说媒介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SMRM;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

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内景区环境管理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1-2],构建有效的环境解说解说系统将游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值从而达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目的,是景区发展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当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解说系统规划模式SMRM模式为框架,从解说系统构成三要素出发,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对构建环境解说系统进行实证研究,以其对环境解说系统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和对策,指导实践工作。

一、SMRM模型及相关理论研究

SMRM模 式 即Sender-Message-Receiver Communication Model(发送者-信息-接受者交流模式)[3],其形成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传播理论。

Harold Lasswell(1946)提出的“谁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对谁说了什么,产生何种效果” (who says what to whom in what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的研究范式构筑了传播理论的研究框架[4]。

在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很多学者针对解说系统自身特质提出了SMRM模式,其由发送者、信息及接受者三要素所组成,围绕着为何解说?对何事何物解说?为何人解说?如何解说?做了又如何?等五个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5-6]。SMRM模式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二、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发展现状研究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福州市北郊,总面积近2667公顷,是福建省首家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森林公园十大标兵单位之一,也是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之一。为了构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环境解说系统,本研究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相关解说设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现当前环境解说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图1 SMRM模式框架图

(一)缺乏系统完整的规划设计以及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参与

森林公园内现有自导式解说设施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景区整体解说设施没有完整的规划设计流程,相关解说牌示摆放位置、高度、颜色、材质都没有考虑游客的使用行为习惯也没有考虑残障人及儿童心理及生理需要,景区内环境解说设施的设计主要是由广告公司承担,缺乏专业的解说规划人员的参与,较为注重视觉要素但没有发挥解说系统应有解说功能和价值。

景区现有三条登山道,总长度达16公里,三条登山道循山脊线而建,每条登山道沿途植被、人文景点都很丰富,完全可以打造主题型解说步道,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理念,登山道还没有配置系统的相关设施。

(二)解说媒介传递信息度不足

森林公园内解说设施以解说牌示为主,而在解说牌示中以植物解释说明居多,这些解说牌示内容的说明模式多为:植物名称、种类、学名、产地,有的植物偶尔谈及用途,警示及忠告牌示严重缺乏,有些植物外观美丽,但其枝、叶、花粉却有毒性,误食或者触摸都会对游客造成伤害,应丰富解说牌示传达的内容,完善警示及忠告类解说牌示,以确保游客游程安全。

森林公园内解说人员多为持证导游担任,没有经过系统的解说培训,除了常年背诵的解说词外对森林公园其他背景及环境知识了解不足,不能满足游客对森林公园的信息需求。

(三)解说媒介表达方式单一,没有考虑解说对象多样性

通过普查发现,森林公园内近500余处解说牌示几乎完全是铝塑、不锈钢材质上丝印文字,内容表达上很少配有图示或者音效表达,这很难满足游客多元需求,应将文字、图片、表格、印刷品、音效制品、视听设备、观摩多媒体、数字化展示等多种媒介、手段溶合在一起,吸引多样游客停留观看,将相关主题意识传递给游客,需要强调的是,在解说媒介形式及传递解说内容方式上,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的认识水平的关注,公园该是孩子游玩的乐园,尤其是当前周末家庭游得比重越来越高,解说牌示的规划设计及内容传达上更应该考虑孩子的认知水平,寓教于乐、增进孩子对环境的学习情趣以及实施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功能;同时,更要考虑残障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在细微中体现对游客“人性的关爱”,以提高游客对景区满意度。

(四)解说设施应加强必要的管理维护措施

经调查,当前园内解说设施大部分保存完好,由于各种解说牌示是近几年设置的,所以破坏度很小,但仍然能够发现景区环境解说设施缺乏良好的管理维护措施,如与2001年对外开放的森林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以森林为主题的专类博物馆,是森林公园重要的旅游景点,但疏于维护,内部设施陈旧、多媒体不能使用、标本、玻璃窗布满灰尘,长此以往,这样的管理水平对景区形象及经济效益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基于SMRM的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构建研究

以 SMRM模式为基础,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现状为背景,从信息的发送者(环境资源)-信息传递(解说媒介)-信息接受者(解说对象)三个部分来具体探讨“为何”向“何种”游客提供“怎样”的环境解说服务,其环境解说系统具体构建流程如图2。

图2 本研究构建环境解说系统框架图

(一)基于环境资源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目的研究——“为何解说”

1.增加环境认知,提升游憩体验

自二十世纪以来,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全球物种快速灭绝、栖息地逐渐消失,生态环境保育及物种保存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作为从事植物物种收集、保存、培育等为主要功能的森林公园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成为提供大众参观游憩、环境保育相关知识学习的休闲教育场所。

福州森林公园资源当前主要以植被(物种)展示为主,植被(物种)是森林公园内最具有优势的资源,森林、草坪、花卉、特种林、专类园等等共涉及131科、546属、1703种。森林公园设立的目的主要是提供给科研人士进行研究、满足游客观光物种多样性及学习相关知识、享受良好自然环境、进行游憩活动的休闲场所,而建立环境解说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展示、专业导览及解说设施的配置对森林公园内环境(植被、物种等)知识做深入解说,这种解说是知性的,以增进游客对森林公园内环境资源的认识、提升游客的游憩体验。

2.唤起环保意识,减少不当行为

2008年9月森林公园开始实施免门票政策后,公园接待游客数量大幅度增加(见图3)。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二期总体规划中根据游线计算法,计算近期森林公园适宜环境容量日游客容量为7000人,近期适宜环境容量游客年接待量为186.9万人。按照总体规划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全年的旅游人数不得超过适宜容量,但自从实行免门票政策以来,2009年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量达272.1万人,严重超过了适宜容量;对于日接待量往往也超过了适宜容量,个别日期森林公园日接待量远远超过了适宜范围甚至达到了超饱和容量。

图3 森林公园2008、2009年游客量

大幅度增加的游客对森林公园植被、文物、水体环境、物种等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森林公园迫切需要向游客传递环境教育相关知识及宣传景区管理制度,唤起游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减少游客不当行为对森林公园的破坏,使大众以建设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己任,实现环境教育,这就是当前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发展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及设立环境解说系统设立目的之所在。

(二)解说受众行为特征分析——“为谁解说”

解说受众即解说系统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对于构建环境解说系统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解说系统的建设只有符合受众的需求,才能有效实现解说的目的,因此,解说受众的行为研究是SMRM模式中重要的分析内容。

1.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旅游行为偏好分析

黄秀娟、兰思仁(2002)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的活动偏好进行了研究,发现来到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喜欢的旅游活动主要为观赏风景、散步和野餐、露营。偏好这三项活动的游人量占调查样本的三分之一,百分比率依次为54%、47%、38%,其中观赏风景是游客在森林公园最喜欢的活动[5]。

当前大部分游客对森林里相关植物物种并不感兴趣,求知的出行动机比重并不高,目前森林公园无法籍由植物特色来吸引游客,因此,更需要加强森林公园里相关物种、植被的解说设施,让游客对森林公园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不只是为了爬山健体。应运用多种多样的解说手法,提升游客的娱乐性、趣味性,丰富游客的旅游活动。

2.游客使用环境解说系统行为特征分析

根据赵明(2010)基于TPB模型对游客使用环境解说系统行为机制的分析,发现:有用性认知、易用性认知、情感信念、次群体规范、自我效能、便利条件等信念会对行为意向和使用行为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是行为意向及使用行为发生的决定变量,其中次群体的参考意见是游客行为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所以福州国家森林规划环境解说系统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游客影响行为意向产生的这些心理信念,从游客的心理角度去考虑解说系统的设计及设置,做到“以人为本”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7]。

由于游客个体背景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月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的不同,使用环境解说系统的行为意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8],环境解说系统的构建要考虑游客的人口学特征,针对游客的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来设计和配置解说设施,来满足多元游客的多种需求。

(三) 解说媒介的使用——“如何解说”

基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环境资源特征及自身属性,解说目标应该表现为透过解说服务让游客了解到国家森林公园是一项国家性的生态环境保育的重要建设工程,告知游客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设立的原因及特色,引导游客认识国家级的特殊遗产;鼓励游客采取对森林公园环境资源冲击最小的行为及在不同特色景点适宜的旅游活动;协助游客欣赏、了解森林公园植被、物种等自然资源价值,提高游客的游憩体验。为了实现以上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解说目标,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应包含如下的解说媒介:

1.人员解说

人员解说即利用解说人员直接向游客传达各种环境资源的信息。解说员是无需论证的最受欢迎、最能引起游客注意及兴趣的解说媒介。依据解说的方式及活动地点,可将森林公园的解说员规划为以下几种类型:

(1)咨询服务员:在森林公园特定地点如游客中心、景区入口、园区重要节点等地配备解说员,提供必要性解说或咨询服务。

(2)带队解说员:解说员配合森林公园观光小巴士或依据设计好的游览路线进行解说服务,也可提供专题解说服务,如森林公园有3条登山道,可设计专题登山步道专题人员解说;按照森林公园内稀有物种形成的演化历程进行专题知性解说等等。

(3)据点(景点)解说员:即解说员在森林公园某个特定据点驻留如某个景点、具有特殊意义的景观小品、某个主题游憩区等等,不随游客的旅游活动的变化而行动,将所在据点作为解说平台对游客提供所在据点的主题说明;据点解说员也可以作为户外教育者,将所在据点作为环境教育的户外教学场所,为特定使用者提供户外教育等等。因此,据点解说员的背景可以非常广泛,比如森林公园内各种类型的植物园可以定期由具有农林背景的大学教授、大学生以及科研人员作为义务解说员为游客提供解说服务。

(4)现场表演员:这是森林公园一种辅助的人员解说方式,现场表演员主要以舞台、演讲台或真实事物等为背景运用肢体语言对森林公园特定主题活动进行解说,现场表扬也可作为森林公园的旅游产品或者旅游形象宣传的手段,如在植树节、环境日、地球日等与生态相关的纪念日,通过现场表演员进行人与自然相关主题的解说活动。

2.非人员解说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及游客需求的日益多元,非人员解说的形式及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但森林公园依据自身的资源特征应配置如下基本的非人员解说设施:

(1)解说出版品:包括解说印刷品如书籍、卡片、纪念明信片、解说折页等纸质材料,还包括音频、视频如录音带、影片等可出版的解说材料。音频、视频等解说材料具有很多的解说效果,如《天风海涛·鼓浪屿》的视频宣传片让游客很容易解读鼓浪屿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当前福州国家森林公园除了解说小册子还没有任何解说出版品,因此,应加强解说出版品等解说设施的建设。视频解说材料可放置在解说展示馆、游客中心、影院,音频解说材料可通过森林公园音效系统向游客传递信息。

(2)解说牌示:解说牌示由于使用材料广泛、比其它解说媒介便宜、便于游客使用,所以被旅游地广泛使用,但解说牌示要依据被解说资源的特点而进行设计。蔡百禄(台湾,1996)在对“国家”公园解说牌示设施研究中提到,国家公园的解说牌示的设置要不同一般城市公园、游乐公园,国家公园的游客多为深度的游憩行为,同时国家公园因面积广阔,应设置各种解说牌示,以方便游客做自导式的游园方式。因此,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解说牌示的设置要依据森林公园自身“绿色”的主题,将森林公园特殊、重要的环境资源以解说牌示为媒介传达给游客,以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同时,对解说展示牌的制作材料、设计也要突显森林公园自身的特色。

(3)自导式步道: 步道限指以步行使用以获得游憩体验的道路,自导式步道是指通过在步道设置各种自导型解说服务设施增进游客与大自然的接近、减少游客对步道生态环境的冲击或满足游客对步道主题的解读。

当前,国家森林公园共有3条登山道,天马岭、龙潭、宋古驿道,三条登山道沿途植被及人文景观各有特色,完全具有打造主题型自导式步道的基底,通过增设自导式解说服务,将步道穿越环境特性传达给游客,塑造整体景观意向,让游客在活动中能够深入的了解环境、认识环境,并提升游客的认知及对环境保育的积极态度。

(4)游客中心:游客中心是一种在室内进行的解说系统媒介,是解说活动的核心,其解说方式具有概览式和虚拟式的特点,解说信息容量大较为直观,可提供给游客多种类型的解说服务,如解说牌示、展示、剧场、人员解说、视听媒体等。 当前福州森林公园游客中心占地面积小,解说类型单一、解说内容体量小,应不断完善建设。

除上述的非人员解说设施外,森林公园还应该加强展示设施及互动式计算机及视听媒体等解说设施的建设。

四、结语

环境解说系统SMRM模式,注重解说目标、解说资源、解说对象、解说媒介的选择,涉及要素简单扼要、规划环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地性作为解说规划上概括性的理论框架已被业界广泛使用。针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自身环境资源特点,在应用SMRM模式构建环境解说系统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占地面积广,景区内旅游要素丰富,山体、水体、植被、天象、历史古迹、民族风情、宗教等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旅游环境质量都是被解说的对象,在解说方式的选择上要根据不同的资源对象选择适宜的解说媒介,以丰富游客的游憩体验,不能千篇一律的只应用牌示解说系统。

当前,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当前客源多为福州市居民及省内游客,外地游客数量比重较少,国外游客数量更少,游客文化背景差异度不大,因此游客使用环境解说系统行为及相关心理因素表现出明显趋同性,但是随着森林公园知名度的日益扩大,客源背景会越来越多样化,景区内的环境解说系统建设需要更多的考虑游客使用解说系统行为机制的差异性,以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1] 姜素红,程 真.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思考[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8-50.

[2] 李文明,占 佳,吕腮菊,等.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机制再造初步研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2-104.

[3] Cooper C. The technique of interpretation [A]. Medlik S. Managing Tourism[C]. Butterworth Heinemann Ltd., 1991:224-230.

[4] Lasswell, Harold D.; and Leites, Nathan 1949 Language of Politics:Studies in Quantitative Semantics. New York: Stewart.

[5] 蔡惠民.国家公园解说系统规划与经营管理之研究[R].内政部营建署(中国台湾),1985:8-18.

[6] 郭育任.解说规划与步道设置之准则与方法[R].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国家步道设置发展研讨会(中国台湾),2004.

[7] 黄秀娟,兰思仁,等.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旅游偏好调查与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2,(5):308-311.

[8] 赵 明. 基于行为意向的环境解说系统使用机制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2:168-178.

On the Study of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Interpretation System of National Forest Parks Based on the Mode of SMRE

ZHAO Ming
(Department of Tourism, 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350108, Fujian, China)

With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 based on the planning of SMRM mode of Environment Interpretation System,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ark Environment Interpretation System from the contents of message sender, message transmission medium and message receiver.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 should increase the tourists’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and to arouse tourist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environment interpretation system. Finally, the park should meet the diversif i ed needs of tourists on the basis of full consideration of tourists’ behavior preference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using interpretation system through multiple interpreting medium.

SMRE; national forest parks; environment interpretation system

F590.3

A

1673-9272(2012)03-0012-04

2012-05-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协调机理及其环境承载力研究”(编号:4107135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震灾害及潜在危险地区居民灾害认知与应付行为研究(编号:11YJCZH247)。

赵 明(1978-),女,吉林梅河口人,闽江学院旅游系讲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景区管理、游憩地理。

[本文编校:徐保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